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曾经有那么个女演员自杀了,文艺界却一直纪念她

(2006-03-08 04:06:55)
分类: 【寒石坊醉贤铺】
阮玲玉,一个活跃在旧中国二三十年代的著名影星,一个在银幕上塑造了各种各样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妇女形象,而自己也被黑暗社会扼杀的天才演员。如果她是生活在今天必定会是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然而在那个年代她却只有万般无奈的选择自杀。缘何要自杀呢?只为人言可畏也。正如她在遗言中所说:“想了又想,惟有一死了之罢。哎,我一死何足惜,不过,还是怕人言可畏。人言可为畏呀!”

  曾经看过阮玲玉主演的《小玩意》,《神女》等优秀影片,深为她的自然细腻的演技所感动。后来又看了张曼玉演的〈阮玲玉〉,窃以为此玉(玲玉)非彼玉(曼玉)所能及也。据〈阮玲玉传〉的作者黄维钧说:阮玲玉之死轰动了整个上海。从三月九日凌晨开始前来瞻仰她的遗容的人成群结队,三日内达十万余人。依稀记得一付挽联里有着这样的一句“死于三八妇女节,死于人言可畏,一腔孤愤已尸柬”。一个影星的死竟会引起如此空前绝后的震动,一个毫无自卫能力的弱女子竟会带来如此巨大的反响,这其中难道不是意味深长的吗?

  阮玲玉死了,她究竟给中国电影史留下多大的空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死留下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号。因为阮玲玉之死使人触目惊心的发现了深藏于人言可畏后面的大众无聊心理的起哄本性。在阮玲玉死后的一个多月,沉疴在身的鲁迅发表了〈论“人言可畏”〉一文,深刻的揭示了阮玲玉悲剧的根源所在:小市民无聊的心理以及种种阿Q似的优越感,归根到底那是个“驱人于自杀之途的环境”。

  这种大众无聊心理起哄的本性在中国由来已久了。记得有过这样的故事,母亲在家纺线,不时的来了两三人都说儿子在外杀人。母亲起先时坚持不信,可是当第三人来相告时,母亲就信了,并连忙逃跑了。就为两三句自己都摸不到边的闲话,亲生的母亲都不相信自己的儿子了,更何况那些素不相识的无聊之人呢?只要能满足自己一时的口欲或视觉快感,他们就可以一个劲的凑热闹,一个劲的张扬,一个劲的渲染,一个劲的起哄。有时一丁点的小事就足以酝酿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而这种代表了群众的力量又足以吞噬一切或有名或无名的弱者与强者。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真正的历史英雄,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却不知道盲目的群众心里也是很可怕的,这在群众心理学的研讨早就提到过的。可见一般群众天生的就喜欢听信谣言。这种心理带有些幸灾乐祸优越感在里面。要不怎会有“墙倒众人推”的说法呢?只要是一丝可供饭后作为谈资的谣言,便立刻会有无数帮闲者的回应。他们不会分辨是非黑白,只是一个劲的泼墨,一个劲的添加,一个劲的攻击。拿现在的话说就是怎么能够把你整臭整么好。难怪鲁迅会哀叹:“但向‘弱者’唠叨不已,而对黑暗的势力却不发一言。我不能不说-----他其实也是杀人者的帮凶而已。”的确,散播谣言者固然可诛,而肆意宣扬谣言者也应是其罪难逃的。谣言并不可惧,但若使谣言上升成为人言,则就足以杀人了。奈何,人言可畏吗!

  阮玲玉的死距今天也将有71周年了,可今日的社会还依然是“驱人于自杀之途的环境”。且不说文革的非常时期人言的可畏。但就是今天只要随意的翻开街头巷尾的小报,明星的艳闻绯事还是到处可见的。但为何今日却没有多少如阮玲玉的殉道者呢?盖因今天人之脸皮已非昨日可比也。拿帮闲者的话来说就是“你这人皮怎么这么厚呀。真不要脸!”

  是的现在人的脸皮也的确是厚了些。无论怎样的侮辱伤害,怎样的造谣中伤,他都可以无动于衷了。人的脸皮厚到连人言可畏都可置之不理了,的确也是一种人格的沦丧。不过现在的人也幸喜沦落到了礼仪廉耻都不顾的地步,否则今日的大街也不知要吊死多少或有名或无名的弱者与强者。

  今天我们又看见所谓的媒体舆论在“义愤填膺”的说着什么,那么,就让我这些看似无聊的文字算做对这位死于人言的天才演员的怀念吧。只希望有理智的大众不要再听信谣言,更不能为那些无聊的谣言添油加醋使之上升为代表公众意志的人言。因为,人言确是可畏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