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伊始,作家出版社作为重点书目推出柯云路的新作《童话人格》,它对世界一些最著名的童话进行了独特解析。其中包括《狼来了》的故事、俄狄普斯的故事、《西游记》、《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白雪公主》、《灰姑娘》、《海的女儿》、《丑小鸭》等。殊有意味的是,它还将《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甚至将动画片《狮子王》、长篇小说《飘》中的思嘉丽以及《安娜·卡列尼娜》的作者托尔斯泰都纳入了“童话人格”的解析之中。这或许会让许多读者大吃一惊。
这是一部边缘性的作品,作者试图通过对童话故事的解析触动读者的心灵,激活童年的记忆,当一个人将自己今天的所思所为与童年的经历和梦想贯通在一起,就会看清楚自己从生命之初的地平线骑着怎样的一匹马逶迤走来的轨迹,也便看到了自己人格形成的历史。
在自己的心灵深处发现那些对自己有着强烈支配和影响的情结,是认识自我人格的先决条件。著名评论家何镇邦盛赞:“《童话人格》是这么一部奇特的书:它糅合学者的丰富学识与作家的经验世界,通过对流传于世界的各种童话的解读以及对各种‘情结’的阐释,表现其睿智与博学,思辨与审美,是当下书林中一部不可不读的书。”
北大教授、著名评论家陈晓明高度评价此书:“他把童话还俗拉回到现实中,看到童话中包含的人类的善意、梦想和脆弱。在童话与人性之间,柯云路搭起了一座神奇的天桥,从这里开辟一条美妙的智慧之旅。”
著名作家贾平凹更一言概之:“柯云路是智慧的。”本书的解析,大概会使当代人突兀地看到一些我们原本并不觉察的重大的决定人格的情结,诸如:“狼来了的情结”、“孙悟空情结”、“贾宝玉情结”、“小金鱼情结”、“白雪公主情结”、“灰姑娘情结”、“丑小鸭情结”等。本书还有专章剖析了“叛逆人格”的成因。
在物质发达、精神相对匮乏的消费年代,这部著作无论从心理学的角度、童话研究的角度,还是从文学的角度,都能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们也许不得不承认,本书让人们思索“我属于哪一种人格?”“我是几种人格的组合?”“我曾被哪些情结所困扰?”并在书中找到答案。(《中国妇女报》)
《西游记》的故事明显受到西方佛教文化的影响。然而,可以说,它是真正的中华民族的神话故事,是中国最伟大的神话小说。
根据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我们发现《西游记》不仅用幻想的方式解决了潜藏在人们心中的现实的矛盾冲突,而且还潜藏着一个象征,是作者吴承恩比较自觉地隐含在作品中的,我们可以将孙悟空取经的过程,看成佛教修炼的过程。
下面,就将进入我们对《西游记》的发现。一、孙悟空最初来自一块仰承天地山川灵气的石头,这块石头在天地之气交合之时破裂开来,跳出一个赤身裸体的仙猴。这个猴子的诞生其实隐含着人类起源的概念,或者说隐含着生命起源的概念:动物的生命,其最根本的来源在于天地之间。
二、孙悟空学会人言人语、穿着打扮,并学会了一定的生存能力之后,有一段在花果山无忧无虑的生活。在这段生活中,他领导群猴建立猴的乐园,一会儿袭击人国,一会儿翻腾龙宫,直到后来大闹天宫。
这段故事幻想地解决了一个潜藏在人们心中儿童时期的那种无法无天的游戏要求与已经受到的秩序规范的矛盾冲突。
三、孙悟空无法无天的行为惊动了天宫,并与天宫这个秩序的象征发生冲突。天宫做出的第一个应急反应是,封孙悟空为弼马瘟。这个招安破产后,天宫又派天兵天将前往花果山镇压。武装镇压被孙悟空惊人的才能所击败,天宫不得不又一次接受孙悟空的条件,承认他自封的“齐天大圣”。
这段故事非常贴切地象征了家庭和社会对儿童无拘无束自由状态的最初规范。这种规范包含着哄骗与安抚,也包含着一定的严厉和打骂。
四、可惜孙悟空最终未能在这种软中带硬的安抚中安守本分。他的儿童的天性,无拘无束的活力,终于在不可饶恕的范围内突破了秩序规范。他把蟠桃大会这一神圣的活动搅得乱七八糟,不成体统。
就在他的破坏性行为势如破竹、似乎无敌于天下的时候,佛祖出现了。佛法无边———孙悟空被镇服在佛祖巨手化成的五行山下。
西天佛祖在这里是典型的父亲的象征。它在《西游记》的结构中是一个带有核心意义的因素。
父亲并没有从肉体上消灭儿子。他只是不容申辩地把儿子压服在五行山下。压服是管教的一种手段,父亲最终希望迫使儿子接受社会秩序,走上秩序化的道路。也许在这时,他已经潜在地安排了未来让儿子取经的道路。
五、当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时,作为寻找东土取经人的使者,观音菩萨出现了。这时,站在孙悟空面前的是一个母亲的形象。
一方面,对于儿子所受的责罚,作为母亲,她知道这是维护父亲权威所必要的,是维护整个秩序所必要的,也是儿子未来人生所必要的;另一方面,在不破坏父亲权威的前提下,在坚定不移地引导儿子走上正确人生道路的前提下,她又流露出了难以掩饰的温情。
任何一个孩子都会在面临父亲的严厉压制时,寻求母亲的保护,加深对母亲的依恋。俄狄普斯情结在这里以极为艺术的、中国化的方式表现了出来。
至高无上的父亲的形象及象征,善解人意的母亲的形象及象征,他们和孙悟空的关系,构成了孙悟空由儿童走向人生的最初结构。
六、孙悟空终于在父亲的压服和强制性规范下,同时也在母亲的抚慰与劝说下,不得不又似乎是心甘情愿、欢天喜地地接受了去西天取经的安排。
从本质上讲,去西天取经确实是在父亲的压迫下不得不采取的行动,但当孙悟空有了充分的教训后重新获得自由,并决定接受秩序的规范去进行人生的奋斗时,居然产生了一种快乐感。这是儿童离开无法无天的无约束时期,开始走上人生探索道路的那个矛盾而又真实的心态。
故事中的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和白马,都在比喻一个修炼者。唐僧象征修炼者的本心,一个人的自我道德规范;孙悟空象征元神;猪八戒象征欲望;沙和尚象征躯体;白龙马则象征游戏伙伴。战胜一个个妖魔的过程,就是在修炼中战胜各种魔相、魔境的过程。
这样,我们看到了这五位一体构成的新的孙悟空。在取经的过程中,这五位一体的相互关系,体现了孙悟空这个如来佛的儿子在人生奋斗中内在性格深处的矛盾冲突。对内,他要不断和猪八戒所象征的食色本性斗;还要与唐僧象征的压迫自己的道德规范斗。
七、在取经过程中,孙悟空对整个客观环境斗智斗勇,充分运用自己的生命力,运用自己的金箍棒。战胜群妖恶魔的过程,象征性地体现了一个人在人生中战胜千难万险的跋涉。
在许多关键时刻,孙悟空每每受到母亲———观音菩萨的关照。然而,在取经途中最困难的时刻,他依靠的却是父亲———如来佛的力量。
八、取经之路历经八十一难,终成正果,不过表明儿子终于取得了父亲的认可。很多儿子一生中都以父亲为潜在的敌人,然而,却在一生中都渴望父亲的承认。
孙悟空的结局,意味着儿子取得了父亲所代表的整个社会的认可,即取得了社会地位,取得了成功,取得了道德形象的完美,取得了人生境界的圆满。如来佛对孙悟空在漫漫取经路上的努力予以肯定,并给予充分评价之后,孙悟空获得了正果,其象征意义自然十分明白。
然而,不论是儿童或是成年读者,都会在《西游记》的结尾,被成功带来的失落感和虚无感笼罩,长久地弥漫心头,余音袅袅。
(2004年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