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学界、经济学界激烈交锋《龙年档案》(十九)

(2005-11-05 11:51:56)

 

 

 

我要重新学习写作

 

柯云路    《龙年档案》作者

今天听大家讲这么多话很高兴。今天来的很多专家、评论家、文艺界及媒体的朋友,有一大部分这么多年是支持过我的,还是一些是今天结识的新朋友。我对大家今天发表的高论非常感谢。因为我最近很少参加各种讨论会,不太知道现在文学讨论会是什么样的,而一般的会议我几乎没有参加过,有十来年了吧。我感觉今天大家都讲了自己的真实观点。我发现这些观点的角度非常不一样,很多观点其实是争论的,是分歧的。大家确实讲出了对这个作品的真实看法、真实评价、真实的希望。我都非常注意,对我启发是很大的。我说这话一点不是谦虚。

这些年写作,我一直在努力探索,也得到很多帮助。最直接的帮助来自编辑部的编辑。比如我在《当代》、在《花城》、在《收获》、在《大家》和在出版社出书的时候,编辑部给我提出一些意见,那些意见是我这几年反思和调整创作的一个外界因素。我现在极力想扩大外界对我作品的这种意见的渠道。我希望把东西写好。如果说我今天想讲一句话,就是我是要重新学习写作的一个作家。我根本没有写得差不多了,或者还算是写得不错,一点没有这些概念。我现在就是想重新学习写作。

我重新学习的打算,第一,就是向中外文坛学习。除了古今中外的名著我要读以外,我也很坦率地承认,我是非常认真读中国当代作家作品的一个作家。并不是说,我们当代作家的作品就达到很高水平,可能和世界上那些古今中外的名著是有距离的。但是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因为是同时代的人写的,他们对世界文坛先进潮流的感受,对中国当代生活的观察角度,他们的努力对你有直接的启发。

向文坛学习,还包括对当代评论家的学习。我最近想找一些和我的思想路数显得距离远的评论家进行交流。这种交流可能有人理解,有人会觉得比较突兀。这里我说个笑话,记得我写《芙蓉国》之前,想找一个作家交流,那个作家跟我关系还不错,我说我今天想和你聊聊,交流交流文学创作。我说了好多话之后,他说了一句话:柯云路,你今天有话直说,你找我要办什么事?这大概是因为我们文坛现在都比较独立,大家已经不习惯交流了,他觉得我今天来一定是找他办一件事情。我一直很注意当代作家评论家对文学的评价和见解,今天大家对我作品的评价,我想对我往下的创作可能产生大家都能看到的影响。

我希望今天讨论会之外,大家能够对我已经发表的作品和今后发表的作品进行非常直率的指正。现在都有电子信箱,通信方式比过去方便了,你们随便给我一个信息,对我都有帮助。

第二,我想向文坛以外的各界思想精英学习。文学观察生活,有的时候不仅要向文坛同行人学习,其他各个领域都提供了不同的角度,比如卢跃刚,我前一阵有机会和他交流,我非常详细地听他谈了对中国一些基本社会问题的看法。他那些观点、看法对我就是有启发的。社会各界、不同领域有不同的观察方法,今天在座有许多经济学方面的专家,经济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是我比较感兴趣的,它们在观察社会的过程中也提供了非常独特的观察角度和方法。

第三,要向社会各阶层学习,向老百姓学习,向生活学习。

我前几年曾经说过一句很偏颇的话,那个偏颇的话里含着真理,但是有片面的地方:我觉得一个作家不需要传统意义上的深入生活,作家把握生活主要靠他的敏感。人只要是活生生在社会中生活的,能够真正调动自己的敏感感受,能够调动潜意识中贮存的东西,写作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是我这几年一直强调的所谓作家把握生活的灵感问题。但是我现在要做一个补充,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深入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还是需要的。因为现在作家的生活越来越显出个体性,独立封闭状态,我们和社会生活肯定有这样或那样的隔,有时候用一个比较集中的时间,比较密集地深入某一块生活,摸爬滚打进行深入的感受,对于作家无疑是必要的。你再敏感,再天才,对生活的接触如果在面积上或者某些特殊领域有欠缺的话,肯定是有很大损失的。

对现代生活的感受,还包括对老百姓各种语感的亲切感受,我写《龙年档案》,很大的注意力还放在写对话上,我希望用准当代的语言写作。我想我是基本做到了。这是我通过感受当代人的口语语感逐步写成的。所以对生活的学习,对各阶层的学习,对老百姓语感的、生活方式的熟悉和学习,是第三种学习。

这些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希望能够写出更好的作品。我希望自己能做到一点,就是把我以前已经写过的作品都当做“无”。

我们现在探索文学,可以从它的功能上进行探讨,也可以进行结构上的探讨,也可以从叙述方法来探讨,角度是非常多的。仅从功能上来探讨,我现在主要是关心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我依然认为,文学是社会的良知。在这个层面来讲,它肯定要和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的、很多社会的重大冲突相联系,和各种利益相联系,和民主法制、经济发展、公平与效率的协调这些重大的社会命题相联系。那么在这时,我想文学的批判性使命在中国无疑是没有完成的,它是有用武之地的。文学还有它的批判功能,“文以载道”在这个阶段无疑还是有它存在的必要性。我想在这个意义上探索,就是文学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体现社会良知。

第二个层面,我关心文学探索人的生存境况,精神的危机,人的各种精神上难以摆脱的困扰。这种带有人性终极的探索,文学无疑有特殊的功能。我甚至认为这种功能肯定是先于心理学的,先于社会学的,因为文学特别敏感。只要作家保持对当代不同人生存境况的关注,保持这种人文精神,保持对所有灵魂处境的关怀,然后用那种不带个人偏见的无私心态去感觉,不要加你的主观干扰,主观偏见,来感受各种灵魂的生存境况,我觉得这肯定是先锋的文学命题。全世界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社会问题,不同的社会问题下的人具有不同的生存问题、精神问题,但也还有共同的精神问题。这些问题是我现在想探索的。这方面应该进行一些比较极致的探索,能写出让人看了以后灵魂为之震颤的作品,同时促使人们更好地思索人类的生存、人类的灵魂这样一些问题。我想文学有这种使命。

第三个层面,在文学样式上,表达手法上,包括语感上,叙述形式上,我希望有自己的发现,形成自己独特的东西。但是绝对不走那种从形式来学形式,主要是为了方便,就是如何能够更方便地表达社会良知,表达对人类精神生存的探索,能够使你深入。现在有一种叙述方式可能很多作家都比较熟悉,就是一部小说上来直命主题,包括《百年孤独》也进入得非常快,一句话就进入了。《龙年档案》我也采取这种方法进入。在艺术形式的探索上,我觉得一个作家也要采取这种方针,你的所有形式是为了你更好地进入文学的基本功能,文学最深刻的功能追求。形式如何能够非常自如、自然、简洁、方便。

我现在特别关注这三种探索,我现在是在重新学习,重新写作,而且我希望在座的朋友们真正成为我的朋友,对我作品的批评不加掩饰,使得我能得到正确的判断。坦率说,作家既是为自己写,也永远是为社会写。只为自己写没有文学,只为自己说话人类不会有语言产生,因为语言都是在交流中产生。文学从来是一种交流的样式。当一个作家说,绝对是为自己写时,是一种片面。你为自己写,为自己说话,是为了获得交流,那么这个交流的东西必须在交流中才能得到发展。

希望我的下一部作品写得比《龙年档案》好一些。

谢谢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