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根本要创造一个制度环境
陈吉元
很高兴能参加今天这样一个文学讨论会。前边发言的各位都是文学评论家,我只能作为一个普通读者讲一些感想。
柯云路在《龙年档案》的封面上明确写出“本书纯属虚构”,怕这本书再招惹起来各种麻烦。其实我觉得这本书是把我们的一些经济理论观点把它形象化,通过艺术的典型阐明了一些深刻的经济学道理,这样让读者读起来就更容易接受,更有亲切感。
首先一点,难能可贵的就是柯云路的《龙年档案》站的视野很高,他的主题或者说总纲是个什么呢?我体会,就是政府创造环境,各界创造财富。也就是说,要通过罗成为代表的一些改革家,在非常复杂非常艰难的环境下,为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做出个人的努力甚至是牺牲。这样的改革人物,柯云路虽说是“本书纯属虚构”,但是据我感受,我们在全国包括在山西都看到过这样的人物。
比如我有一个朋友,八十年代是县委书记,现在是市委书记,中间也是有一些年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没有把他的才智、干劲充分发挥出来。他的一个主导思想,就叫做“政府创造环境,人民创造财富”。当县委书记时,他提出过搭台唱戏,到现在政府创造环境,人民创造财富。我们认为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在改革环境。改革什么样的环境呢?具体说有政策环境,有投资环境,有生产环境,有生活环境。罗成到了天州以后,他所做的那些事情都是在创造环境。但是说到底,最根本他是要创造一个制度环境。没有一个制度环境,我看别的环境都还是摆在第二位的。
这是我感受的一点。
第二点,把反腐败这个主题写成小说,现在我们看到了不少,但是像这本书直截了当地写农村改革,这么系统,这么深入,我感到也是很难得的。写城市改革的书很多,写部门改革的书很多,写政府机构改革的书很多,但是写农村改革的书相对来讲还比较少。特别是能够对于我们中国八亿多最贫苦的农民,他们贫困的根子在什么地方,我看挖掘的是比较深刻的。从女教师打毛衣,给一个小孩半夜还要辅导功课,我看你那个概括比我说可能还好,就是“老师领不到工资,难着;农村娃上不了学,穷着;牛半夜摇铃铛,饿着”,这就是对我们农村贫困面貌的一个真实写照。
我们农村的贫困,刚才有一位先生说,800美元就算小康。我看我们距800美元还远得很呢。我们现在农民人均年收入才2300多元。你描写农村那几个东西带有相当的普遍性。那么根子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我们农村这么穷?过去我们研究农村问题的同志曾经说,农村问题不在农村本身,要跳出农业抓农业。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的发展战略得变,真正把农业摆在应有的高度来重视农业。现在什么钱都可以花,就是一到发展农业就没有钱。那么,这是一个发展战略的转变。而发展战略的转变,又有一个人的思想的转变。所以归根到底,我看还有一个体制的改变,就是农村体制要有一个根本的改变。
书中的主人公罗成的斗争坚定性这一面写的笔墨是相当多的,灵活性也不能说没有。如果他没有灵活性,不按照我们党现有的一些程序办事,他是寸步难行的。所以必要的程序他还要遵循。当然这里边也有可以值得进一步研究的东西,怎么样能够更有效地实现目标的办法?
我就简单讲几句外行话,谢谢大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