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朱棣是如何骗过小侄子朱允炆在地下室制造兵器的

(2022-05-04 09:15:11)
标签:

历史

图片

文化

杂谈

分类: 历史

     地下室与养鸡场,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因病而逝。一时之间,举国震惊。

     朱标的死,对朱元璋来说,是彻骨的痛,心爱的儿子、未来的储君,竟然撒手人寰,弃自己而去。此时的朱元璋已经不再像当年意气风发,他老了,国家的重担已经将他的精力压榨得所剩无几,他不知道,百年之后,谁来掌管这个江山。

     对于朱标的兄弟来说,这却是个千载难逢的良机。长子去世,那皇位继承人就必须重新筛选,也就是说,这一次,所有的藩王都站到了一条起跑线上,有了公平竞争的机会。虽然死去的这个人,是他们的哥哥,但在无上的权力面前,亲情,是可以最先抛弃的东西。

     此时的朱棣兴奋异常,他好像看到了祈求多年而不可得的金光大道就铺展在自己面前。太子哥哥在时,自己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只求能够表现得好点儿,多得些恩宠。而现在不同了,太子一死,自己就有了竞争皇位的资格。遍览所有藩王,只有自己是战功赫赫,深得父皇的赏识。再加上自己一直以来都表现得非常出色,看来,这个皇位继承人,最合适的人选就是他了。

     正当所有的藩王还在打算怎么好好表现自己,以取得父皇的青睐时,朱元璋再一次令所有人大吃一惊。不能从丧子之痛走出来的他,竟把所有的对亡子的感情,全部转移到了朱标年幼的儿子朱允炆身上,当即决定立朱允妏为皇太孙,大明朝的下一任接班人。

     消息传出,举世震惊。朱元璋不按常理出牌的习性大家都了解,可关系到国本,怎可如此轻率?江山交到一个少年手里,可以放心吗?

     把国家交给孙子朱允炆,并不是朱元璋完全没有考虑过的结果,他也明白,现在国家看似安定,但外患仍在,不可掉以轻心。他为这个孩子已经安排好了一切,让自己的儿子替他守卫国土,他只要安心地坐拥天下,好好善待臣民就好了。

     可谁料想,正是这些叔叔们,成了朱允炆最大的噩梦。

     虽然自己的父亲是太子,当之无愧,可自己何德何能,只不过因为爷爷的宠爱,就轻易接过了国家大权,这太不能服人了。况且那些叔叔们一个个手握重兵,他们的力量,保江山可以,推翻自己,再打一次江山,也不是不可能。而这些人中,最危险的,就是燕王朱棣。朱允炆成为皇太孙的消息着实让朱棣吃了一惊,而后就是无边的愤怒。虽然朱棣很生气,可毕竟还是处于发牢骚的阶段,当不上皇上,好歹咱还是个王爷,而且是个很重要的王爷。小皇帝要想坐稳江山,还要依仗自己。朱棣心里不服,冷静下来也就算了。

     不过朱棣身边的人似乎一直没有冷静,姚广孝终于等到了这个机会。不平的种子已经在朱棣心里生根,就等着有朝一日破土而出。姚广孝没有放过这个机会,继续日复一日地向朱棣宣讲他的造反理论。对于这个和尚,朱棣并没有过多重视。因为造反,本就是一件成功率极小且代价极大的事。且不说要有多强大的力量来支持,就算侥幸获胜,也会顶上弑君篡位的千古骂名。而一旦失败,就是身死名灭,什么富贵、什么地位,全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黑暗的地狱。姚广孝当然不会明白,他只是个身无长物的穷和尚。而自己,一旦决定起兵造反,就是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好好的日子不过,何必和自己过不去呢?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庙号太祖。朱允炆登基,并定下一年为建文元年。

     朱棣想错了,好好的日子,有人已经不想让他过了,朱允炆要和他过不去。

     朱允炆登基后,就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削藩行动。首先,朱允炆将手伸向了周王朱橚,将他贬为庶人,流放云南。而后,朱允炆又雷厉风行地削去了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以及岷王朱楩的爵位,将这些叔叔统统贬为平民。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燕王已经明白,他的侄子不允许他在王爷的位置上再干下去了。

     这个时候,姚广孝又来了,他也知道了削藩的事情,燕王再不动手,下一个倒霉的就是他了。于是姚广孝又拿出自己的那套说辞,劝说朱棣起兵。

朱棣十分犹豫,说:“民心向彼,奈何?”(《明史》)姚广孝笑了笑,说道:“臣知天道,何论民心。”意思就是说,王爷您不用担心这个,您若是起兵,是符合天意的,不用担心民心所向的问题。

     这个时候,姚广孝这类天文工作者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古人往往将命运归结为天意,做什么事之前都要先问天,而星象就是天的语言。所以,像姚广孝这样能看懂天体运动的,就往往很有价值。朱棣心里明白,如果再不有所行动,恐怕自己真的要失去一切,成为平民。

     做了决定的朱棣并没有盲目开始行动,他明白,和朝廷比起来,自己不仅没有丝毫道义上的优势,就连军事力量都不值一提。为了扩充军队,姚广孝给朱棣出了不少主意,他要求朱棣马上召集人马,充实力量。什么流民、散兵游勇之类的,管他出身如何,先招过来再说。这样一来,朱棣的军队,很快就人数充盈起来。

     光有人还不行,打仗要有兵器。可是上哪儿找这么多兵器?只有自己锻造了。很快,朱棣发现,问题来了。

     现如今,人人皆知皇帝要削藩,这个时候在家里锻造兵器,谁会不知道你想要干什么?皇帝马上就会派人来采取行动。为了掩人耳目,赢得足够的准备时间,姚广孝又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

     朱棣住的府邸是元宫旧址,非常深邃,姚广孝把练兵的地点安排在后苑,距离正门有相当的距离,这样就不会让练兵的声音传出去。

      然后,又挖了一个很大的地下室,“缭以厚垣,密甃翎甋瓶缶,日夜铸军器,畜鹅鸭乱其声”。(《明史纪事本末》)墙壁很厚,屋子四周还排列上很多的大缸,这似乎有很好的隔音效果。

     不过,再隔音,敲打金属的声音也不会完全被过滤掉。姚广孝想了一个绝招,他在地下室的上面养了许多鹅和鸭,这两种家禽叫起来简直对人的耳朵是种折磨,就这样,任凭地下的声音再大,混在叫声中也不会被人发现。

事情进行得很顺利,没多久,朱棣就拥有了一支足以和朝廷抗衡的军队,且这支军队,兵丁彪悍,装备优良。朱棣看着姚广孝一手打造出来的成果,心里五味杂陈。

      也许朱棣并不想造反,虽然他可能会抱怨,可能会不满,伺候一个小孩让他很恼火,但他可能真的不想走到今天这一步。王爷的日子挺好的,荣华富贵,地位显赫,就算不能一主天下,却可以占据方,过着舒心的日子。如果国家有难,还能披甲上阵,纵横驰骋。这样的生活多快乐,这才是朱棣想要的。

可就是这样简单的生活,朱允炆也不给他的叔叔。朱棣知道,这个孩子怕他的叔叔们有异心,怕他的江山坐不稳,怕自己终将死无葬身之地。那种“群狼环伺”的恐怖朱棣能理解,但这并不代表他会像那五个被废的藩王一样妥协,事实就是如此残酷,要么朱棣死,要么朱允炆死。

      这是个很简单的选择题,而朱棣,不想死。

     不过,在起兵之前,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朱允炆也不是那么好糊弄的,这场叔侄之间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