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填海》的结局
(2023-10-28 11:11:20)
部编版四年级上第四单元的单元教学要求之一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所以我在教学这个单元的文章时,特别注意故事情节的起因、经过、结果。在教学《精卫填海》的时候,我却遇到了一个问题。
《精卫填海》是一篇短小的文言文。情节并不复杂。我多次外出,也听了不少相关的公开课。大家在教学的时候确实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抓住“起因、经过、结果”来引导孩子们讲好这个神话故事。所以前几天我也教到这节课的时候,自然而然让学生在自学中用符号标注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但是问题发生了。
当我让一个孩子起来交流时,我发现这个故事竟然是没有结果的。所以我觉得很奇怪,以前听到的公开课为什么会把“以湮于东海”作为结果呢?严格一点起因就是: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经过则是:常衔西山之木石,以湮于东海。文中确实找不到结果,可文言文中的情节比较简单,而且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故事,因此没有结局,也能把故事讲清楚。可见讲故事这件事对于这个故事来讲难度系数不高。
其实,文章这样的结尾不仅具有开放性,而且充满了无限的想像。教学时还是可以做点什么的。比如就让学生一起来想像、思辩,结果会怎样?有的孩子说:“东海填平,人们过上了好日子。”写成古文就是:“海平,众人皆欢。”也有的说:“也可以写东海没有填平。但精卫鸟却一直坚持着。可以这样写结果:“海未平,子孙持之。”也有的学生突然顿悟:“我觉得还是不写结尾更好,更具想象力。”
虽然古代科技落后,对于海洋的灾难,人们往往只能望洋兴叹,但人类并没有低头服输他们通过创编这样的神话故事,来表达他们面对灾难的一种抗争精神。因此结尾是怎样的,古人无法预知。但锲而不舍的努力与抗争,必然会推动历史的前进,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这一点就是刻在骨子里的民族自信。
前一篇:Copy复制是高效还是搞笑
后一篇:读《教育的减法》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