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直在线上努力
(2022-05-07 18:27:43)
前几天,我接到了区教研员陈老师的电话,让我上一节线上录播课,内容是六下的古诗词诵读中的前两首诗。要求是要有一定深度,还要勾连一下学生学过的古诗,加强古诗词诵读积累的能力。时间是20分钟。
一开始,我觉得20分钟的线上录播课还是比较简单的。设计好教案以后,录一下课就可以了。毕竟没有真实的学生互动,课堂的生成就全在掌控之中。
没有想到的是,那天校长有一个阅读汇报工作,我分管的是语文工作,阅读推动的各种情况,还是我比较清楚,所以撰写汇报的初稿,自然要我来打底。因为两件事的时间挤在一块,我必须同时开工,才能正常完成。第一天,我先写报告,30分钟的报告至少要8000多个字。我大约写了6000多个字,感觉思路有点受阻。幸亏我们校长也是阅读的主推者,最后3000多个字,她亲自操刀完善了。第二天,趁校长在改稿子的时候,我赶紧设计教案。要有想法,要有深度,查了很多资料,却一筹莫展。第三天,校长改好稿子后,我赶紧根据稿子寻找照片素材等,并联系教技室的曹老师制作课件。第四天,我对课的理解有了一点眉目,开始设计初稿;另一边课件基本成型。第五天,上半天进行修改教案,下午和校长调试课件,然后全程参加了这个阅读研讨活动,大约在下午五点半的时候结束。
至此阅读汇报活动圆满结束了。录课的事情继续进行。我的第一稿基本完成,发给教研员看后。她给我提了很多建议。第六天,我开始精修教案,并把修改稿又发给了陈老师;陈老师又发给了市教研员许老师。
当我再次看到这份教案时,我发现,教案的主体部分是得到了肯定,但是在很多细节的地方都标注了不同颜色,并告知了要怎样去修改。我特别的感动,尽管我已经不年轻了。但依然被许老师严谨治学的态度深深感动。
根据许老师的意见,我修改了教案。因为时间关系,我没有再次回发给教研员,而是自己把所有的内容录好,并把成品发给了陈老师。
陈老师看了成品后,她说:“你的PPT上,有个标点丢了。我们这是要上线的,不能有错误。”她还建议我,拉几个年轻老师建一个小群,让他们一起来帮我找找茬,保证PPT上的资料、标点、格式都要正确、美观。
听了她的建议,我还真拉了一个认真负责的小年轻,帮我找茬。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还真找出了许多细微之处的问题。比如引用的一首词,其中有一句话,在电脑上拷贝下来的时候是句号。但教材上却是问号。又比如,有一行诗句初看上去好像没有问题,细细再看一下,发现比别的字胖了一格,原来这一行诗的字号和其他几行字不一样。找到那么多细节问题,我禁不住对陈老师又是刮目相看。没有她的把关,这个课件上线,岂不让人笑话。
当我再次把录好的视频交到教研员手里时,最后反馈过来的意见是:经过后半部分的再次学习,发现折柳送别的习俗并不确定是从《诗经》开始的,能否在视频中加一个“据说”两字,让这个知识点更加严谨。
陈老师告诉我,这是许老师的最后意见,并给我推荐了另一位电脑高手,她说:“再录一遍,比较辛苦,我让另一位老师帮你把这两个字插进去。你赶紧和他联系吧。”
终于,我的录播课完成了,并在昨天上线,也得到了同学们的喜欢。今天,当我在整理这堂课的资料时,忍不住把这个录课的过程写了下来。整个苏州市六个年级的语文课,有几百节啊,为了保质保量,我们的老师、教研员一直奋战在线上
,用他们敬业的精神为每一个孩子的学习保驾护航!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我们终将迎来抗疫胜战!
后一篇:复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