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回国度假的时候迷上了北京卫视的一档求职节目,叫“就等你来”。每期节目请来3位应聘者,面对若干家知名企业的老总现场应答,展示自己,之后或者欢喜签约,或者悻悻离场,节目的兴奋度好比一场职场相亲。观看节目的时候,我在职场打拼经历的回忆(自己接受面试,面试别人,给大学生做进入职场的面试和简历辅导等)像照片一样在我眼前流过。我特别感叹节目中许多求职者对于自己职务定位的茫然或盲目,同时又十分理解他们。英语里有“Job”和“Career”的区别,也就是中文的“职业”和“事业”。职业是事业的一部分,而事业应该是一个人一生(至少是大半生)的追求。很多人在求职过程中犯错误主要是因为他们只知道要找一份“工作”,而未曾想过为自己的人生设计一份“事业”。有些人“为了工作而生活”,而多数美国人“为了生活而工作”。
记得小时候看电视新闻在介绍劳模先进事迹的时候经常提到“某某同志30年如一日地在某岗位上忘我工作”,当时就会好奇,“30年如一日①”
,那么这一辈子只有大约3天,岂不是过得太亏了?于是暗自下定决心,这辈子一定要活得精彩。人们常说“干一行,爱一行”。人和自己职务的关系好比恋爱。我认为,“干一行”的时候一定要全情地投入,以热恋的激情经营好这份事业;但是,在职场上,我们应该允许自己“变心”。
每个人都在以不同的速度在自己的职位上成长。当人们的进步成长速度不及自己职务的成长速度时候,就会遭遇辞退或者下岗,
这是职务对人的变心;而当人们与自己的职务携手成长共同进步的时候,就会获得晋升和加薪,这时职务和人两情相悦;第三种情况,人们的成长进步大幅度超过了自己职务能够给与的容量时,就会开始移情别恋。职场上没有绝对的“好员工”和“好工作”,只有“更合适的员工”和“更适合的工作”。雇主和雇员之间任意一方向对方的屈就都是职场上的不忠。
美国人的职场价值观可以从他们对待婚姻的态度中得到映射。都说美国人的离婚率高,其实美国的再婚率也很高。离婚的理由繁多我不便评论,但是再婚的目的明显是为了追逐新的幸福。对于美国人来说,带着两三个孩子与另一个有两三个孩子的家庭重组是件特别平常的事情;六、七十岁的老人离婚或者丧偶后为自己选择新的伴侣也极为普遍。美国人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快乐,而对于快乐一生都应该追逐。所以,美国人在职场上虽然也小心翼翼,但是时机成熟的时候会不论自己的年龄和地域局限而果断跳槽,追寻更大的人生价值和快乐。美国各地高校里五、六十岁才第一次开始自己大学生涯的“大学新生”们不也是在磨刀霍霍期待自己事业的另一个提升吗?
美国人对于“老家”的情怀似乎不及国人,频繁的跳槽和远距离迁徙对于许多美国人来说是家常便饭。每年以感恩节和圣诞节为首的全国返乡潮热闹程度紧追我们的“春运”,主要原因也是由于人们追逐着工作而越发远离家乡,一个家庭的父母兄弟姐妹经常散布在全国各处。国人老式的价值观教育人们“故土难离”,“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其中多少透着些许放弃与无奈。
美国人从小的独立人格以及个人主义的影响使得他们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更注重自我的价值与需求。美国的教育体制也为这种“个性”和“自我”的舒展提供了条件。美国的“职业规划”教育从高中甚至初中就已经开始了。专职人员通过讲座、一对一的咨询,以及各种科学量表来探索学生的兴趣、特长、对于未来生活的期待和目标。美国的本科教育也不急于让新生选定自己的专业,如果学生愿意,大可以把“未定专业”或者“广泛学习”作为自己的暂时专业,从公共选修课和基础课程开始,在大二甚至更晚些的时候才确定专业和发展方向。在大学期间选择双学位或者转换专业比较容易,本科到研究生跨科报考也少有限制。这种宽松的学术和职业定位氛围也为美国人职场上的跳槽和流动提供了土壤。
美国小地方的年轻人特别青睐于到大城市去闯天下,如果没有跨州报考大学,那么大学毕业后也迫不及待地离家行走江湖了。已经成家立业的美国人也会因为接受了一份更好的offer而租用一辆搬家卡车,载着自己的老婆孩子狗,后面挂着自家的轿车,不惜跨越大半个国家版图地举家迁徙。虽然美国人普遍从心理上十分接受远距离跳槽,但是面对家人和老人的问题时也不得不进行艰难的取舍。
至于频繁的跳槽经历会否在应聘时起到负面影响?美国企业也很重视职工的忠诚度,这简直是一定的。如果某人的简历中平均每年或者每两年就有一次跳槽经历,势必会招来各种猜测和问题。但是聪明的企业和管理者更看重雇员的“潜力”以及在劳动中创造的“价值”。同样是每几年就发生一次的跳槽,如果“跳”的方向是更高的职位,更高的薪水,或者更有实力的公司,那么反而衬托出了应聘者的实力和明确的职场目标。这与在若干领域漫无目的地乱跳是有本质区别的。
附录:
①我对于“30年如一日”忘我工作的人们充满敬意,他们在工作中体现出的坚韧、奉献、与坚持都令我敬佩和赞叹。如果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能够保有一生的热忱,将一份“工作”转化为毕生热爱的“事业”,这是一件幸事。“30年如一日”不是谁都能够做到的。我的观点是和自己的内心对话,如果自己做不到或者不想做到30年如一日,那么不如真诚面对自己和雇主,从做好眼下的每一天做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