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北京留学生手机博客杂谈 |
在博客上隐身了一个多月,忙于出差,在国际教育年会上演讲,之后回国度假。这期间除了回答自己想要或者已经留学的博友的问题,以及回答想要或者已经送子女出国留学的博友们的问题外,没有写字。
北京是个神奇的城市,不然为什么全国人民以及全世界人民都对她憧憬和向往呢?每年回家都会感叹拓宽的马路和拔地而起的高楼以及精致的绿化和景观雕塑;沿着二环路行驶,只能依赖立交桥上的名牌判断自己的位置。比高楼大厦增长速度还要快的是人口数量。今年给我的直观感受是,地面上和地面下的人数比去年多了一倍。
在北京我算是老司机了,只是越来越不敢开车上路。以前常听说在国外呆久了的人回国会缺乏竞争力,我的个人感受是我确实反应速度不及旁人。比如开车,在美国只需看着周围车辆;在北京,行人、自行车、汽车、还有越来越多的悄无声息却速度极快的电动车能够把简单的马路创意地行驶成单向八车道。在出租车里观察了几天,我被突然闪出的各路车辆行人吓得心惊胆颤,很有自知之明地决定从此告别方向盘。我于是把主意打向了地下,贯通没几年的北京地铁5号线清凉高效,设计美观且很国际化,在过去的几年一直是我信赖的代步工具。我在非周末的某天在非高峰时段进入了地铁,套句网络时髦的句子"当时我震惊了"。一股人浪从出入口灌入,同时另一股人浪从到站的列车中涌出。站台的广播里加了新词"现在乘车的旅客较多,请上不去车的乘客等候下一列..."怪不得现在网上盛传挤地铁宝典。老妈得知我打消了开车的想法后颇为得意地推出了一辆电动三轮车,说只有这个最能保证出行时间,不怕堵车和没有停车位。其实两年前老妈曾经推着同一辆车进行过同样的游说,当时我一脸的不屑,认为fashion和面子更重要,六岁以后就不再坐三轮车的我怎能大言不惭地重新坐上老妈的三轮车?如今,虽然心有不甘,我还是无奈接受了现实。老妈神采奕奕地风驰电掣穿梭在地形复杂的单向八车道中,我紧张兮兮地攥着扶手大喊"灯,等灯等灯!"在我紧闭双眼的同时,老妈驾驶的电动三轮老年代步车已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过了路口。
回国度假还有一个不适应就是我排队的习惯。不论在医院、商店、还是购买快餐饮料,我都特别自然的站在人后排队,然后被特别淡定的各种人插队。我于是充满期待地望着收银员希望他们能够维持秩序,只见收银员们也尽量将视线压低,只看递过来的钞票就好。有一次我身边的朋友看不下去了,提醒我"亲爱的,你得挤啊!""挤?"我弱弱地流露出茫然略显呆滞的神色。
出门在外就不免遇到人,听到人。地铁里两个女子聊天,说她们的一个表妹对钱没有概念,只知道每月工资卡里会多出八万块。"八万块?!"我不是有意听别人的谈话,只是这个月薪太有吸引力,难道国内目前的就业市场是这个行情?刚从地铁出来,迎面走来位穿的花花绿绿亮晶晶的阿姨,操持着本山大叔一样的口音对着手机大喊,"你赶快把60万的货发给我!"我于是对这位阿姨肃然起敬,自感缺乏底气。我没钱做60万的买卖却忘不了到星巴克享受咖啡,这种小资情绪要不得啊。坐在星巴克窗边发呆,看到几个身穿紧致旗袍或者精致职业装的年轻女孩儿一直在附近徘徊感到奇怪,难道白领都有下午休息时间,于是观察起她们。原来她们是见到女孩子就上前推销美容或其他产品的推销员。我不由得感叹,如今在竞争激烈的环境里,街头推销也是层层包装培训后的产物。难为这几个蹬着高跟鞋烈日下徘徊游说的姑娘。看来想要在大都市挣八万月薪,发60万一匹的货也是需要磨砺和挣扎的。
我的家乡,我的城市。她正变得越来越美丽,却显得陌生了。再过若干年,我还能否挤上开往家乡的地铁呢?
北京是个神奇的城市,不然为什么全国人民以及全世界人民都对她憧憬和向往呢?每年回家都会感叹拓宽的马路和拔地而起的高楼以及精致的绿化和景观雕塑;沿着二环路行驶,只能依赖立交桥上的名牌判断自己的位置。比高楼大厦增长速度还要快的是人口数量。今年给我的直观感受是,地面上和地面下的人数比去年多了一倍。
在北京我算是老司机了,只是越来越不敢开车上路。以前常听说在国外呆久了的人回国会缺乏竞争力,我的个人感受是我确实反应速度不及旁人。比如开车,在美国只需看着周围车辆;在北京,行人、自行车、汽车、还有越来越多的悄无声息却速度极快的电动车能够把简单的马路创意地行驶成单向八车道。在出租车里观察了几天,我被突然闪出的各路车辆行人吓得心惊胆颤,很有自知之明地决定从此告别方向盘。我于是把主意打向了地下,贯通没几年的北京地铁5号线清凉高效,设计美观且很国际化,在过去的几年一直是我信赖的代步工具。我在非周末的某天在非高峰时段进入了地铁,套句网络时髦的句子"当时我震惊了"。一股人浪从出入口灌入,同时另一股人浪从到站的列车中涌出。站台的广播里加了新词"现在乘车的旅客较多,请上不去车的乘客等候下一列..."怪不得现在网上盛传挤地铁宝典。老妈得知我打消了开车的想法后颇为得意地推出了一辆电动三轮车,说只有这个最能保证出行时间,不怕堵车和没有停车位。其实两年前老妈曾经推着同一辆车进行过同样的游说,当时我一脸的不屑,认为fashion和面子更重要,六岁以后就不再坐三轮车的我怎能大言不惭地重新坐上老妈的三轮车?如今,虽然心有不甘,我还是无奈接受了现实。老妈神采奕奕地风驰电掣穿梭在地形复杂的单向八车道中,我紧张兮兮地攥着扶手大喊"灯,等灯等灯!"在我紧闭双眼的同时,老妈驾驶的电动三轮老年代步车已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过了路口。
回国度假还有一个不适应就是我排队的习惯。不论在医院、商店、还是购买快餐饮料,我都特别自然的站在人后排队,然后被特别淡定的各种人插队。我于是充满期待地望着收银员希望他们能够维持秩序,只见收银员们也尽量将视线压低,只看递过来的钞票就好。有一次我身边的朋友看不下去了,提醒我"亲爱的,你得挤啊!""挤?"我弱弱地流露出茫然略显呆滞的神色。
出门在外就不免遇到人,听到人。地铁里两个女子聊天,说她们的一个表妹对钱没有概念,只知道每月工资卡里会多出八万块。"八万块?!"我不是有意听别人的谈话,只是这个月薪太有吸引力,难道国内目前的就业市场是这个行情?刚从地铁出来,迎面走来位穿的花花绿绿亮晶晶的阿姨,操持着本山大叔一样的口音对着手机大喊,"你赶快把60万的货发给我!"我于是对这位阿姨肃然起敬,自感缺乏底气。我没钱做60万的买卖却忘不了到星巴克享受咖啡,这种小资情绪要不得啊。坐在星巴克窗边发呆,看到几个身穿紧致旗袍或者精致职业装的年轻女孩儿一直在附近徘徊感到奇怪,难道白领都有下午休息时间,于是观察起她们。原来她们是见到女孩子就上前推销美容或其他产品的推销员。我不由得感叹,如今在竞争激烈的环境里,街头推销也是层层包装培训后的产物。难为这几个蹬着高跟鞋烈日下徘徊游说的姑娘。看来想要在大都市挣八万月薪,发60万一匹的货也是需要磨砺和挣扎的。
我的家乡,我的城市。她正变得越来越美丽,却显得陌生了。再过若干年,我还能否挤上开往家乡的地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