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礼仪之邦,有着详细严格的礼节艺术。然而当我接触了大量的留学生后,发现他们中的很多人虽然在教授们的眼中显得很懂礼貌,在社会交往中却因为缺乏更加国际化的社交技巧而不如其他一些国家的留学生们吃得开。自我介绍也是一门艺术。如何在短短十几秒至几十秒的时间内赢得陌生人,是需要一些练习的。
在社交场合,人们在开口说话前其实已经通过自己的站姿、表情、着装等细节传达了很多关于自己的信息。挺拔的站姿不进展现了一个人的气质、自信、也体现出此人健康向上的活力。表情应该是自然地微笑,近似中国人说的“不卑不亢”。至于着装,虽然不一定要奢华,但是要得体干净。这里想提醒同学们的是,有些中国同学(很少数)没有每天洗澡换衣服的习惯,被其他国家的同学闻到身上的味道,造成不必要的尴尬。另外,在多数西方国家每天穿着不同的服装上班、上课是一种社会共识的礼节。第二天穿着同一件衣服出现在公共场合会被大家认为此人头天晚上没有回家过夜,引发猜测。因此,有些商务男士如果万一在外宿醉,也一定会在第二天早上冲进商店买一条新的领带换上再去上班。
中国孩子小时候大多唱过一首叫做《找朋友》的歌谣,“敬个礼呀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但是长大后,真正掌握了握手艺术的人却不多。握手是几乎所有正式场合或者商务场合上都需要用到的礼仪。得体的握手会给人留下很积极的第一印象。男士们尤其要注意,切忌高抬双臂以双手握住初次见面的女士的双手。得体的握手方式是有力(但不使劲攥)的握手,同时伴以微笑和目光的交流。通过握手要传递出的信息应该是友好和自信的。同时,握手的时间以3秒钟左右,大约2-3下上下轻晃右手为宜。开始和结束握手的时间应该果断(但不唐突)。手要干双,爱出汗的人不妨随身带着纸巾,以备不时之需。另外,拥抱在一些国家是代替握手的社交理解,在以性和同性之间广泛使用。然而在美国这个多元化的国家,因为人们很小心地避免冲撞了某些民族的文化习惯或是侵犯别人的私人空间(除过度拥挤场合外,一般如果有人出现在美国人身边半米左右的距离就会使他们不自在了),拥抱礼不常被使用。同时,如果中国同学知道某些人很喜欢拥抱,但是自己不喜欢被拥抱,可以在彼此距离拉进时候主动伸出手表示希望握手,就可以轻松化解尴尬。
在自我介绍的时候,要报上自己的姓名,职务等信息,以加深对方的印象。繁忙的商务人士在脑海中常常有一个自动名片分类夹,根据见到的人的职务、头衔、兴趣等将他们分类,划归进自己的人脉圈。如果在初次见面时仅仅简单地报上名字,则很难让对方将自己在名片夹里归类,这样自己的信息很容易进入草稿夹甚至废纸夹,而早早被遗忘。以留学生为例,看到过不少学生见到同学或者社会上的人士,会微笑着说“你好,我叫某某。”
(稍微好一点的还会加上“很高兴见到你。”)更有效的自我介绍是“你好,我叫某某。我是在某校学某某专业的。我来自中国。”这样做的好处是为对方提供了更多关于自己的有效信息,加深印象,并可能由此引发出更多交谈的话题。
当你自己成为将一方引荐给另一方的介绍人时,需要注意的礼节是由长至幼,由尊至卑。比如,“某主任,请允许我想您介绍咱们新来的实习生小刘。”或者,“教授,这位是我的朋友某某。”当你进入一个较大的社交场合时,应该先向陌生的人介绍自己,之后再与自己认识的人寒暄。对于英文姓氏不熟悉的人常常出现对方刚刚介绍了名姓就被我们忘在脑后的尴尬。其实,这种尴尬美国人自己也常常体会,尤其是对于拗口的名姓或者发音相似的名字。我为大家介绍一个小窍门:当对方介绍了自己的名字时,马上对其进行复述,比如“很高兴见到你,马修!”这在心理学里属于常见的“首因效应”,即在漫长的谈话开始之前,对方的名字是你第一个接触到且在脑海中强化的信息,那么印象会更加深刻。相应地,很多美国人感到难以掌握中文名字复杂的发音。因此,中国同学在自我介绍时应该尽量慢速清晰地自报家门,或者说“我叫某某某,你也可以叫我的英文名字,马修。”
最后,大家应该注意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和习惯。美国的多元化社会里到处可以看到肤色不同,操有各国口音的学者和商务人士。如果事先知道将要见面的人中有来自自己所不了解的文化和国度的,则应该事先做些功课了解一下对方的文化习惯,这样不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冒犯和尴尬,还可以大大提升自己的形象,为印象分加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