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寻乔治·华盛顿的故居--芒特弗农

(2008-01-05 21:58:06)
标签:

我记录

情感空间

游记

华盛顿

芒特弗农

旅游

 文字颜色

    去年十一中旬的一个周末。承蒙我在美国商会工作的朋友Becky的邀请和陪同,我参观了美利坚国的开国总统乔治·华盛顿的旧居――芒特弗农山 (Mount Vernon)。

 

    山庄位于弗吉尼亚州的北端,从华盛顿特区的国会山下出发向西南方向而行,不过二十公里左右的路程。当日天朗风清,虽已是深秋时节,但今年的寒气来得特别晚,沿途茂密的树木依着山丘绵延不尽,向来客展现着五彩神奇的秋日画卷。芒特弗农山庄就掩映在乔治·华盛顿纪念公园大道的尽头。

 

    与特区的国立博物馆不同,芒特弗农山庄是需要购票入场的,成人门票为13个美元,但票价丝毫没有阻挡游人的热情。大概因为是周末的缘故,来山庄“朝圣”的游客颇多,有不少是举家来访。Becky 虽已经在华盛顿工作两年了,但也是第一次来。所以我们还是要靠景区地图的指引。我很高兴地发现了地图的简体中文版。从地图上看,所谓“山庄”,主要由华盛顿旧居(mansion),种植园区和附属的建筑组成, 只是一家的产业,其实并不成“庄”。不知哪代的中国人翻译美国地名,喜用“山庄”二字,如“国会山庄”,“比华利山庄”等等。今人切不可望文生义。

 

    走入大门,向右是延着缓坡舒展开去的巨大草坪;向左,则是通往华盛顿旧居的林荫路。我们先漫步向左,走向故居。根据指示牌,我们在左手边经过是当年奴隶的住处、花房、织布房和小剧场;右手则是呈一巨大葫芦形的保龄绿地,青翠异常,看得出养护者的精心。我们在仆人厅的门前加入了游客排队的行列。也得以仔细打量这座“总统”旧居的外观。这是一座巨大的典型北美殖民地风格的房子,红色的砖瓦,白色的石墙。正面有一个大门和两个侧门,窗户则有六扇之多;主楼高两层,第三层则为坡顶的阁楼,正中又矗立着尖顶的钟楼,顶着一个洁白鸽子形状的风向标。正门前保留着一块圆形的草地,被拴马桩围绕着,可以想见当年骆绎不绝的文臣武将在此住马的盛况。芒特弗农的建筑群有着中国四合院一般的严谨对称格局。主楼两侧分别是较大的奴隶厅房和厨房,这两个辅助的建筑被环廊与主楼连在了一起。除了我刚才看到的辅助用房,另一侧还有熏制房,洗衣房,车库,马房等等。我唯一不解的是厨房与正屋的餐厅并不连接,难道上菜时要穿过整个屋子?可惜当时没有找到答案。

 

    乔治华盛顿的这座“豪宅”并非是一日建成的。早在1674年,他的家族就得到了这块种植园。他的同父异母哥哥劳伦斯于1735年就建成了这座房屋。劳伦斯把这块种植园以他的指挥官的名字命名Mount Vernon. 劳伦斯早逝后,乔治则于1754年从她寡居的嫂子手上租赁过了这座当时规模还颇小的房屋。1759年乔治与富裕的寡妇玛莎结婚,并成为玛莎与前夫所生的两个孩子的继父。家庭人口增加了,加上玛莎带来的不小的嫁妆和种植园的经济成功,开始让乔治决定扩大他的房子,在两侧加上边厦,但此时独立战争爆发,农场主乔治华盛顿一夜之间被任命为造反的北美大陆军的总司令,8年之间只有一次得以路过探访他的产业。但即使在戎马生涯最为紧张的时刻,华盛顿仍然通过信件遥控着房子的扩建工程。包括选用怎样的颜色,壁炉的位置如何安排等等 ―― 可见华盛顿对芒特弗农的生活是如何充满着怀念。所以当战事一结束,他就辞去军职回到家中一心经营庄园和装饰自己的房子。除了军事和政治的成就,华盛顿其实还是一个成功的种植园主,在别人放弃谷物纷纷改种烟草的时候,他收购邻人的土地,试验玉米,燕麦等十几种谷物并出口,半生中把种植园扩大到3240公顷之大;他还是独有品位的建筑师,他不惜重金从英国进口柱石,用高大的廊柱支撑起自己的豪宅。但其农场主的本色在房子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走进这位总统的餐厅的客人会发现,天花板的四角依然装饰着农具和农作物。他十分地慷慨好客,专门备有多个可以供客人一家留宿的客房。二楼有一条窄窄的过道通向主人的卧房,使得总统夫妇在宾客盈门的日子里也能保有相当的私密。但乔治与玛莎的关系,在我一个中国人的眼中似乎不尽如人意。他们没有自己的子嗣,而且据讲解员介绍,玛莎统治了家庭,令乔治也时有不便(具体怎样的“不便”我给忘记了,大概是乔治只能通过玛莎的屋子才能进入某一衣物间)。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乔治华盛顿对家的热爱。在1789年到1797年任首任美国总统的8年间。乔治华盛顿一共有15次赶回老家。那时的美国首都可是在费城,来回车马劳顿耗时多日,完全不像今天住在白宫的乔治可以驾空军一号天马行空。所以最终,美国首都定在了今天的华盛顿很难说没有乔治对故土的偏爱。因为他自己就曾写到:“在美国,没有哪一处地产的地理位置比这里更让人愉悦了。。。”。从旧居后面的长廊下眺望,宽阔而平静的波托马克河波光闪耀,近处的草坪和远处五彩斑斓的树林在蓝色的苍穹下交织和呈现着一片恬静的风光。可以想见,当年的乔治享受这里的田园生活远胜于在总统的书桌前应付年轻的共和国初期百废待兴的困难。

 

    我们寻访到华盛顿总统和夫人玛莎的墓前,墓前有有石碑,星条旗低垂,一道砖拱门和铁栅栏保护着总统的大理石棺。一位中年的女士,肃穆地向游客介绍着华盛顿总统的生平。“华盛顿将军一生最为伟大的贡献不仅在于他领导建立了美利坚,更在于他在两届总统任期期满后果断拒绝要他留任的请求,实践了宪法,为美国民主的传承树立了伟大的榜样。”

 

    我问起了华盛顿对奴隶的安排。那位女士告诉我说,当华盛顿去世时,他遗嘱解放自己名下的所有奴隶,但庄园中还有更多的奴隶因为继承自玛莎的前夫,华盛顿并无权力解放,直到南北战争前他的孙女婿,也是南方著名的李将军才将所有的奴隶释放。

 

    以总统之尊,却要严格遵循产权的限制行事,这大概会令同代的中国人更大惑不解。 我肃立在这位伟大人物的墓前,默默致以敬意。

 

    向回走的路上,我简略地给Becky 讲了中国共和后第一任大总统袁世凯的故事,她虽然是国际政治的硕士并在北京留过学,但对这一段历史还是不甚了了。我讲到袁大公子在拥立过程中的作用时,忽然一念闪过:我问Becky, 美国有没有人设想过,假如华盛顿将军当时有自己的儿子,在欧洲大陆还尽是王权的时代,他会不会也想到把这权力家传下去?Becky直摇头,礼貌地说“这是个有趣的问题”。按照我对美国英语的理解,这等于说“我完全不能同意。”我自嘲,也许我太中国人了,以自己的传统来揣度美利坚民主制度在当时的选择。

 

    半个月后,在中国的紫金山下,我读到雷颐先生在《经济观察报》上的一篇题为《徐继畬的命运》的专栏文章。其中转引徐继畬在于1851年写作的《瀛寰志略》中对华盛顿做出的评价。这评价迄今镶嵌在华盛顿纪念碑第十层的内壁上:

碑文为:“钦命福建巡抚部院大中丞徐继畬所著《瀛寰志略》曰:‘按: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骎骎乎三代之遗意。其治国崇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余尝见其画像,气貌雄毅绝伦。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

 

雷颐先生认为“在鸦片战争结束不久刊出的《瀛寰志略》中,身为满清封疆大员的徐继畬,对“不僭位号”、“不传子孙”、“推举之法”、“天下为公”、“公器付之公论”的共和体制竟有如此之高的评价,其识见与胆略在当时确属罕见。因为这是对当时居绝对统治地位的皇权神授、万世一系、“朕即国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种将国家、臣民视为一姓之私的“皇权神圣”观念的挑战。更重要的是,这标志着无论多么痛苦,中国人的“世界观”即将开始改变;无论多么艰难,一个启蒙的时代已经来临。

 

我想补充一句的是,从来没有走出国门的徐继畬157年前对华盛顿的评价其实至今仍回荡在华盛顿将军的墓前。但在徐继畬自己的祖国,除了皇权延续到辛亥,其后又有袁世皇朝,蒋家王朝还有不称皇上的“万万岁”。究其所以,他们除了比华盛顿“幸运”,有能干的儿子老婆参与政事外。没有自己钟爱的其它事业和相应的“恒产”,以及能严格保护这“恒产”的法律和契约体制,大概也限制了这些人物的历史选择。

 

当时,眺望中山先生长眠处,想起刚刚游过的芒特弗农,今之视昔,犹后之视今,令人徒然叹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