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轼行书长卷《九歌》

(2009-07-22 15:27:26)
标签:

苏轼

沂水

《九歌》

藏品

1a

分类: 书画资料=考据

    沂水刘南宅艺术藏品散逸流转考(九)

 

按:刘南宅是沂水县明清两代缙绅刘氏家族的庄园住宅,著名作家蒲松龄做过刘家的私塾先生。其园林住宅是旧沂水城区最大的民居建筑。始建于明朝初期,按阴阳八卦设计,故亦称八卦宅,规模宏大,分为南宅、中宅和北宅,三宅毗连,栉次鳞比,亭台楼榭,花木扶疏,布置分割宜当,富有北方私家园林的韵致。其中以南宅为最,号称刘南宅。与山东莒南的大店庄家庄园、潍坊十笏园和四川的刘文彩家族庄园等一样,刘南宅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诗书耕读之家,先后培养出四位进士和两位举人,自明至清数百年间累世在朝为官,有的曾经长期在朝廷吏部任职,闻名遐迩。可以说刘南宅代表了沂蒙的荣华富贵和家族势力。当然也收集和宝藏了大量的书画奇石珍玩等艺术品。伴随着解放战争的炮火刘南宅被痍为平地,其家藏艺术品也大部毁坏散落。流传下来的已经是凤毛麟角了。经过多方搜求访问,现将仍存世的流转有序的刘南宅部分书画艺术珍品分期简介。

 

    苏轼行书长卷《九歌》

 

    苏轼行书长卷《九歌》纵28.5CM,横410CM,现藏淄博。据藏者说该藏品来自沂水刘南宅。

 

苏轼行书长卷《九歌》

 

苏轼行书长卷《九歌》

 

苏轼行书长卷《九歌》

 

苏轼行书长卷《九歌》

 

苏轼行书长卷《九歌》

 

苏轼行书长卷《九歌》

 

苏轼行书长卷《九歌》

 

苏轼行书长卷《九歌》

 

苏轼行书长卷《九歌》

 

苏轼行书长卷《九歌》

 

苏轼行书长卷《九歌》

 

    苏轼的作品目前馆藏不少,行书长卷《九歌》有苏轼书法基本特点,也许,从整体风格、笔法、结体看,存疑。是否苏轼作品需要考证。上有赵子昂、于腾、刘荫溥等名家收藏印章,如果是苏书,则是石破天惊的大收藏,如此巨大的尺幅,基本完好的品相,则会成为震惊朝野的大发现。如果是真品,我想会列入国家一级文物,是价值连城的国宝。这幅作品饱满,落笔生辉,肥瘦相宜,是一幅不错的作品,但是落款处的残损相当严重,只剩下一个“轼”字。

    查苏轼书法目录不见著录,根据收藏印章,传承秩序试作如下梳理:

    元代归赵子昂。

    明代不详。

    清代归于腾。于腾(1832—1890) 字飞卿,山东郯城县寨子村(今属苍山县)人。官成都知府。幼时家贫,给人放猪。每经村塾,总喜欢在窗外听先生讲课,久之,能诵。塾师董继志一向爱惜人才,见于腾聪敏好学,便让其免费参加学习,还时常给以资助。从此,他发愤读书,考中举人、进士,先后任四川宜宾、铜梁县知县,代理成都知府。《益州书画录续编》记载:善诗,工书,尤善笔札,与刘庸夫友善。赏鉴尤精,刻宋本昭明文选、皮子文薮等书。他政事之余喜鉴定和收藏文物,所得官银大都购买书画,并逐件详加考释。所藏书画以宋画册页最为珍贵,如《碧桃图》,马远《梅石溪凫图》《海棠蛱蝶图》《白蔷薇图》,林椿《梅竹寒禽图》,赵佶《腊梅双禽图》等。这些名画,现分别收藏在全国几家大博物馆,并且编入《宋人画册》或《两宋名画册》中。他除收藏和鉴定古画册外,还喜欢整理编印古籍。在成都时,他亲自主持刻印了《盛宋文选》。任四川铜梁县知县时,其妻孟氏去世,娶王氏为续室。1890年,于腾病逝于成都,王氏扶柩回籍安葬,并把于腾一生的珍贵藏品及《盛宋文选》的木版运回。此后定居兰山(今临沂市)。时堂邑武训兴办义学,受到清廷表彰,山东不少地方也相继兴办。王氏想到其丈夫幼时读书不易,因此对办义学颇为赞赏,于是献出金镯一对和土地百亩,在临沂城的琅琊书院办起一所义学。此事被地方官吏奏报朝廷,慈禧太后降旨,赐其金凤冠一顶,并封她为“一品夫人”。山东巡抚杨士骧赠匾一块,亲书“撤环兴学”4字,以示褒扬。一时,王氏事迹广为流传,人称“女武训”。

    于腾之后归刘荫溥。刘荫溥,沂水刘家店子村人。字詹元、占元、拈元、瞻元、瞻源、瞻原等,号孟博氏、占元氏、温泉山人、山东书生、任侠、刘氏伯子、沂阳刘氏等,刘纶襄之长子,光绪十五年折桂入泮。工书,精行草,酷爱金石篆刻,善收藏,藏有御赐沂水高氏“燕诒馆”铜印,还藏有高凤翰、德治庭、张笃行、诸城王赓言、沂水高淑曾、刘秉禾等大量名人印章,亦常以名石请高东峰、袁西桥、高家弼等人篆刻印章,相互切磋。光绪年辑有《铁画银钩印谱》传世,刘氏对每方印章的篆刻者及刀工等都作了简要评介,行草书法水平极高。(刘纶襄,原名刘中策,刘荫溥之父。光绪丙子科二甲第五名进士,是沂水明清两代中进士名次最高的一个。他任监察御史时,刚直不阿,敢于直谏,深得光绪皇帝的恩宠,《光绪东华录》中有许多他的奏章。1905年死于陕西任上。刘纶襄书法造诣很深,行书出自董其昌,草书出自《孙过庭书谱》,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独成一体。)   

    苏轼有句“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意思是说,他写书法时已经没有了章法的限制,信手写来而不推敲字里间构,心中没有任何牵挂,可见,只有他写书法时才忘却了世俗烦恼,进入境界。欣赏这幅书法也是一种享受,他的字看似歪斜,但间构合理,重心不偏;字体肥腴,乃气壮于笔端,给人以饱足之感。如果把长卷看做一个整体,就可以发现,前半部分字体饱满居多,肥腴居多,中后部字体偏瘦居多,到尾部,恢复了饱满,从开始的气壮,中后部调整,收尾凝气,是一个完成的过程。

    从苏轼的书法中,我们应该领悟到人生的意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最终要达到精神层面的修炼高度,能摆脱对物质的过度依赖,追求“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的如来境地。

 

此处附录臣本布衣跟帖:

 

此帖见于清末杨守敬《景苏园帖》,帖后无落款“轼”字,有宣和四年刘沔题跋。刘沔其人,苏集中有《答刘沔都曹书》一文,可知大概。

答刘沔都曹书
轼顿首,都曹刘君足下。蒙示书教,及编录拙诗文二十卷,轼平生以言语文字,见知于世,亦以此取疾于人,得失相补,不如不作之安也。以此常欲焚弃笔砚,为瘖默人,而习气宿业,未能尽去,亦谓随手云散鸟没矣。不知足下默随其后,掇拾编缀,略无遗者,览之惭汗,可为多言之戒。然世之蓄轼诗文者多矣,率真伪相半,又多为俗子所改窜,读之使人不平。然亦不足怪。识真者少,盖从古所病。梁萧统集《文选》,世以为工。以轼观之,拙于文而陋于识者,莫统若也。宋玉赋《高唐》、《神女》。其初略陈所梦之因,如子虚、亡是公。相与问答,皆赋矣。而统谓之叙,此与儿童之见何异。李陵、苏武赠别长安,而诗有“江汉”之语。及陵与武书,词句儇浅,正齐梁间小儿所拟作,决非西汉文。而统不悟。刘子玄独知之。范晔作《蔡琰传》,载其二诗,亦非是。董卓已死,琰乃流落,方卓之乱,伯喈尚无恙也,而其诗乃云以卓乱故,流入于胡。此岂真琰语哉!其笔势乃效建安七子者,非东汉诗也。李太白、韩退之、白乐天诗文,皆为庸俗所乱,可为太息。今足下所示二十卷,无一篇伪者,又少谬误。及所示书词,清婉邪奥,有作者风气,知足下置力于斯文久矣。轼穷困,本坐文字,盖愿刳形去皮而不可得者。然幼子过文益奇,在海外孤寂无聊,过时出一篇见娱,则为数日喜,寝食有味。以此知文章如金玉珠贝,未易鄙弃也。见足下词学如此,又喜吾同年兄龙图公之有后也。故勉作报书,匆匆。不宣。 

 

 

沂水刘南宅艺术藏品散逸流转考目录

 

沂水刘南宅艺术藏品散逸流转考(一)

[清]王翚《携琴访友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05bf1a0100b8fz.html


沂水刘南宅艺术藏品散逸流转考(二)

[明]丁云鹏《弥勒童子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05bf1a0100bp87.html~type=v5_one&label=rela_nextarticle


沂水刘南宅艺术藏品散逸流转考(三)

[清]顾云《地镇标神秀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05bf1a0100bp97.html~type=v5_one&label=rela_nextarticle


沂水刘南宅艺术藏品散逸流转考(四)

《淳化阁帖》卷六残本两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05bf1a0100bswd.html


沂水刘南宅艺术藏品散逸流转考(五)

刘秉鉌撰刘汝屏书《重修总司庙之碑记》拓本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05bf1a0100bqm1.html


沂水刘南宅艺术藏品散逸流转考(六)

赵孟頫书欧阳修《憎苍蝇赋》拓本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05bf1a0100b3pv.html


沂水刘南宅艺术藏品散逸流转考(七)

《颜氏家庙碑》拓片残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05bf1a01009rot.html

 

沂水刘南宅艺术藏品散逸流转考(八)

刘次屏水墨山水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05bf1a0100btsv.html

 

沂水刘南宅艺术藏品散逸流转考(九)

苏轼行书长卷《九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05bf1a0100eh0e.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我拍日食
后一篇:《礼器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