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秉鉌撰刘汝屏书《重修总司庙之碑记》拓本

(2008-12-12 19:37:30)
标签:

文化

分类: 书画资料=考据

  沂水刘南宅艺术藏品散逸流转考(五)

 

按:刘南宅是沂水县明清两代缙绅刘氏家族的庄园住宅,著名作家蒲松龄做过刘家的私塾先生。其园林住宅是旧沂水城区最大的民居建筑。始建于明朝初期,按阴阳八卦设计,故亦称八卦宅,规模宏大,分为南宅、中宅和北宅,三宅毗连,栉次鳞比,亭台楼榭,花木扶疏,布置分割宜当,富有北方私家园林的韵致。其中以南宅为最,号称刘南宅。与山东莒南的大店庄家庄园、潍坊十笏园和四川的刘文彩家族庄园等一样,刘南宅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诗书耕读之家,先后培养出四位进士和两位举人,自明至清数百年间累世在朝为官,有的曾经长期在朝廷吏部任职,闻名遐迩。可以说刘南宅代表了沂蒙的荣华富贵和家族势力。当然也收集和宝藏了大量的书画奇石珍玩等艺术品。伴随着解放战争的炮火刘南宅被痍为平地,其家藏艺术品也大部毁坏散落。流传下来的已经是凤毛麟角了。经过多方搜求访问,现将仍存世的流转有序的刘南宅部分书画艺术珍品分期简介。

 

近日得观《重修总司庙之碑记》原碑拓片。该碑于1869年立于沂水县院东头乡张家裕子村总司庙,距今立石已经139年。惜乎明代古庙毁于文革,该碑早已不存。故此拓本弥足珍贵。是否孤本尚不得知。今逐字释出,断句如下:

 

刘秉鉌撰刘汝屏书《重修总司庙之碑记》拓本

 

刘秉鉌撰刘汝屏书《重修总司庙之碑记》拓本

 

刘秉鉌撰刘汝屏书《重修总司庙之碑记》拓本

 

《重修总司庙之碑记》

 

尝闻神道设教,自昔已然;福缘劝人,于今为烈。吾邑龟峰岭总司庙,尤灵应之最著者也。创于前代,永随香火之缘;建自名山,常显庄严之象。粤自道光年间,吾父应卜府君首先倡捐劝募重修,迄今垂三十年。既当增华已久,又值兵燹叠经,铎破吟风,墙空支雨。簪缨难见,惊看佛髻栖鸟;破(鼋)打翻,愁见禅林系马。旁舍既忧其剥落,大殿亦虑其颓倾。瓶钵俱空,栋梁难任。每逢落叶冷莫遮头,独立青苔寒将到踵。住持僧惜钟鱼之消歇,悯殿宇之荒凉,欲缔胜缘,宏修净业,无如仅存破屋难凭榔栗支撑,便坐枯禅也要蒲团安放,不得已托阿难之钵,踵檀越之门,插草唱缘,绕花作礼。幸赖仁人喜舍,长者发心,取尉迟库之钱凭之一帖,借子敬家之米指即连囷,则彼岸回头成功,弹指行见拱栌,辉映共欣,佛国团(乐),庶几风雨甘和,永托神明庇佑,是为记。

诰授朝议大夫戊戌进士前吏部主事南河同知即用知府刘秉鉌撰

大清同治八年岁在己巳莫春之月廿有八日立石

邑庠生刘汝屏书

 

 

附录一:泰安总司庙

 

坐落在岱岳区祝阳镇的总司庙,是山东省境内唯一一座供奉总司大帝的庙宇。泰山学者周郢对它进行考察后题词曰:“七十二列案诸司惟君称总,三千余幽宫鬼府与岳同尊”。

据祝阳文化站徐站长介绍,总司庙何时创建已无据可考,仅知民国二十二年(公元一九三三年)是第三次复修。庙坐北向南,地基用条石垒砌,高出地面2米,绕以围墙,庙门前台阶13层,登上台阶有平台,正中5幢石碑并列,平台东是文昌阁,西是钟鼓楼。石碑北面,有前抱厦大殿3间,大殿内供奉着象征阴间最高权威的总司神,总司神全称“总司大帝”,民间俗称“总司老爷”,据说总司大帝主生录死、惩恶扬善,威灵显赫,是权力与正义的化身。总司大帝原型众说纷纭,古碑记载传说“总司大帝”是北宋抗辽民族英雄寇准,因寇准为官清正廉洁,为华夏官吏史上树立了一个楷模,在人民群众中享誉很高,因此被人们封为神。后殿是三官殿(天官、地官、人官),内绘后羿射日壁画多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西跨院是道士打醮的场所,庙正南有大戏楼一座,共占地10亩。

大殿高约6米,青瓦筒瓴覆盖,重檐翘角,虎头瓦当,龙头翘尾,形象叠脊,禽兽形状卧山,前厦突出,檐头五彩,绘梁画栋,装饰精致,院内古柏参天,勒碑100余座。“总司大帝”乃阴间最高权位,亦在山东独此一庙,故统辖范围极广,东至潍坊、博山,西至聊城,每年十月初四起庙会,少则10天,多则半月,盛况空前,方圆数百里之遥的善男信女纷沓而至,当地人众,扶老携幼,攀肩接踵,云集于此。1942年日军进犯祝阳,民不聊生,庙会辍止,解放后复兴几年,因破除迷信庙会遂废。这处粗犷雄浑、古朴典雅的建筑群,因1953年在此创建铁木业社,钟楼鼓楼、道院戏台、三官庙等庙宇被拆除改造,神像被毁,文革期间除正殿“总司殿”外,其余建筑全部被拆除,2005年,正殿大梁塌落。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泰民安,近年祝阳镇又重修了总司庙。现总司庙内保存比较完整的有大小石刻碑碣13余通,最早的碑刻文字已不清晰,其中文字较完整的是清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十五立的善事碑刻《双桥碑》、乾隆四十六年十月初四立的《阖会立碑文》,其中清嘉庆二十二年十月初四立的一块为:万古流芳《总司庙社》碑,记有:“古称岱宗为万物更代之区,人死魂归蒿里,自此转生,而因果报应之说,沉沦鬼狱之论,其……岱东祝阳村总司神庙其司泰山鬼菉无疑也,士人感其神异崇信久矣,每年十月四日神前演戏,建醮祭者不可壮举……”的记载。这些碑刻为了解泰山周边地区的民风、民俗、文化经济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附录二:刘南宅相关资料

 

清朝末年,沂水刘氏家族出了一位精明干练的知府,他的名字叫刘中瀚,字海帆。他出自名宦世家,父亲刘秉针官至从九品,乡饮大宾,诰封奉政大夫,晋封通议大夫;叔刘秉和字惠庵,甲午举人,道光戊戌科进士,任萧南同知,赠知府衔;叔刘秉铨号子衡氏,道光癸卯举人,亦为官。刘中瀚兄弟四个,他是老大,老二刘中策官名刘纶襄,字蓉芳(舫)、坎方、次方,光绪丙子科二甲第五名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留在京中做官,升至街道衙门钦命督理街道掌河南道监察御史。后因得罪吏部尚书被罢官,1894年被起用为陕西道台。老三刘中濂字廉泉,号莲舫,清廪生,贡生,五品军功,候补知县。老四刘中瀛,字仙桥,号秋舫、仙舫。
    刘中瀚的主要政绩《刘府君行状》中有较详细的记录。《刘府君行状》是一本抄本,由刘中瀚的儿子刘荫第和刘荫墀叙述,刘中瀚的表侄莒县小窑翰林管象颐撰书。抄本记录了刘中瀚家世及一生的主要政绩。
    刘中瀚,道光十五年三月二十三日辰时生,民国六年旧历七月十七日子时卒,寿享八十三岁(见一他的手迹四幅斗方落款是“丙午腊月七十二岁老人瀚题”,丙午是1906年,再次证明以上说法正确)。长子刘荫第,次子刘荫墀;女三人:长适同邑李,次适费县王,三适莒县管;孙三人:刘荫第生刘仁寿、刘仁焘,刘荫墀生刘仁靖;孙女十人:刘荫第六,刘荫墀四。 
    刘中瀚少时目有奇光,及长,内佐家父,外佐惠庵公刘秉禾;同治癸酉拔贡,甲戌殿试钦定二等第二名,以知县分发直隶试用;光绪二年任顺天府职。因病请假回籍后,资助蓉舫和曹鸿勋成就学业。后发审局帮审,赴大兴县清理积案,霸州积案过多,府尹李公特委署理霸州,天主教作乱,恭亲王及左文襄公欲调回,刘令据理力争,记大功一次,此事刘荫第官外部编档时见过。任满回京,仍任帮审,后由仓宪调养办通州海运,再由仓宪保以知州升用,府尹奏保赏加一级,官至河北三河知府。光绪十一年委署三河县,捕役陈玉山擒盗有功,刘中瀚为其请奖八品军衔;光绪十二年,清德宗奉慈禧太后谒东陵过县,府尹让刘中瀚筹备迎接,刘中瀚坚辞不从,因调宝坻县,又因水灾事错误撤职;光绪十三年又委署永清县,在任九月息讼若干,调署固安数月后,永清来送衣伞牌匾者,仍纷至不绝;固安王大臣、内监、公主圈地者多,案件多难决断,刘中瀚将圈地无可查照及新垦无粮各地一律升科,永作地主世业,二次赴京与户部接洽办妥。直督过县治,谓此举“德被生民,荫及孙子,暑任官能办此尤为罕见也。”合邑因之欢声雷动。刘中瀚积劳成疾,于光绪十五年告病假旋里,助父亲率亲友子侄共结“登瀛文社”,与乡中名宿分评甲乙,一时文风称盛;时都中亲友来信,言昌平有缺,让公补之,公婉辞谢绝;光绪十七年刘中瀚的父亲去世,刘中瀚抄先正格言等书成卷,并约族人重修族谱,自任总理,又倡办乡邑公益;此时刘荫第及刘荫墀入邑庠,沂水苛政盐务称首,刘中瀚商同合邑请公车具呈都察院,并函知蓉舫专折奏明,旨交东抚查办,虽有减轻,然终未办妥;又与绅董倡捐重修文庙,又厘定书院;光绪二十八年刘中瀚夫人去世;光绪二十九年刘中瀚宿证又犯,三年始愈,愈后即以课孙读书把酒论文为主,以诗文与子侄辈相唱和。民国六年旧历七月十七日子时,刘中瀚去世。刘中瀚一生事亲家居十九年,宦游顺直十五年,优游林下二十九年,享寿八十三岁。十五年为宦生涯中,多为县令,破案有奇招,遇棘手的案子立破,因功勋卓著保升知府,总之,刘中瀚是一位精明干练、廉洁奉公、急公好义的好知府。

刘纶襄(1843—1908),原名中策,字蓉舫,次方,蓉芳、坎方。沂水院东头乡刘家店子村人,刘中瀚二弟。出身于沂水望族,翰墨世家。光绪二年丙子恩科二甲第五名进士,翰林,散馆授编修,选翰林院庶吉士,为沂水明清两朝考取名次最高第一人。光绪12年、15年两任会试同考官。14、15年两任顺天同考官。任街道衙门钦命督理街道掌河南道监察御史,其刚直不阿,敢于直谏,深得光绪皇帝的恩宠,但得罪了吏部尚书麟书,因此被罢官,1894年被恭亲王起用为陕西试用道台,诰封通奉大夫。一生坎坷,光绪三十四年(1905年)殁于陕西任所,有政声(一说外官至山西候补道)。1905年死于陕西任所,追赠二品顶戴,照布政使赐恤。能诗工书,造诣深厚,楷行草均精到,行书出自赵子昂、董其昌,圆腴丰润,笔力遒婉;草书出自《孙过庭书谱》,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挥洒有度,独成一体。多作五尺以上大中堂及长幅手卷。

刘荫溥,字詹元、占元、拈元、瞻元、瞻源、瞻原等,号孟博氏、占元氏、温泉山人、山东书生、任侠、刘氏伯子、沂阳刘氏等,刘纶襄之长子,光绪十五年折桂入泮。工书,精行草,酷爱金石篆刻,善收藏,藏有御赐沂水高氏“燕诒馆”铜印,还藏有高凤翰、德治庭、张笃行、诸城王赓言、沂水高淑曾、刘秉禾等大量名人印章,亦常以名石请高东峰、袁西桥、高家弼等人篆刻印章,相互切磋。光绪年辑有《铁画银钩印谱》传世,刘氏对每方印章的篆刻者及刀工等都作了简要评介,行草书法水平极高。
  刘中瀚(1835.3—1917.7),字海帆,号春舫,刘纶襄之兄,沂水县刘家店子人。少时目有奇光,远处看榜历历在目,同治十二年癸酉拔贡,甲戌殿试钦定二等第二名,以知县分发直隶试用;历任顺天府、大兴、署理霸州,又办通州海运,再调任宝坻、永清、固安等地知县、知州,其精明干练,清真爱民,办案效率极高,直督褒以“德被生民,荫及孙子,暑任官能办此尤为罕见也”之誉,府尹奏保赏加一级,官至河北三河知府;在任时资助弟刘纶襄和曹鸿勋成就学业,辞职后在沂水创“登瀛文社”、主修《刘氏族谱》、上书都察院减轻沂水苛政、课孙读书、与子侄诗文相唱和,卒年八十三岁。工书,精鉴赏,其行草潇洒流畅,雅逸清新,曾为刘涛所得之高南阜莲花手卷及高且园山水画题跋;楷书宗颜真卿,严谨工整,手抄先正格言等书成卷,又撰沂水《望仙寺碑》。子荫第、荫墀亦有书名
  刘荫第,字梅荪、梅孙、楣荪、楣孙、梅薰、眉荪,清末民初沂水县刘家店子人,知府刘中瀚长子,光绪二十三年丁酉科拔贡,宣统庚戌科举贡,官安邱县教谕,外务部章京,和会司行走,司务厅收掌,诰授奉政大夫。善外交与社交,与黄子良(即黄培骥,号心临,沂水人,以武勇闻于世)为至交;工文章,民国时为道台刘敬修撰写挽联,并参与《管氏家谱》、《黄氏族谱》有关内容的撰稿;能书法,行书宗董其昌,潇洒俊逸,布局严谨,名于里。作品广传沂水诸县,藏者得而宝之。
  刘荫墀,字兰荪、鉴升,入庠,附贡生,候选教职,敕授修职郎,辛卯科经魁,甲辰科拣选知县。刘中瀚次子。善书法,曾手书照片介绍,为行楷,内容为:“民国七年端节前六日,为建初侄孙事小聚沂城,因相约摄影趺坐,蓝衫者为翼升侄,白衣者为王甥继泰,高坐者左为冯君鹤皋,右即鄙人也。兰荪氏记。”
  刘中濂,字廉泉,号莲舫,沂水县刘家店子人,纶襄三弟,廪贡,五品军功,候补知县。工文章,善书法,精鉴赏。曾为刘涛之米南宫手迹长卷、高其佩巨幅山水及王原祁山水画题跋。
  刘秉针(?—1891.12),字松枰,松坪,人称“刘善人”。刘秉禾堂兄弟。沂水县刘家店子人,从九品,乡饮大宾,诰封奉政大夫,晋封通议大夫。工书。
  刘秉禾(鉌)(1804.12—1877.11),字惠庵,号柳堂,沂水县刘家店子人,道光十四年甲午科举人,道光十八年(1838)戊戌科三甲第35名进士,任吏部主事、萧南(南河)同知,知府衔,诰授朝议大夫。善书法。
  刘秉铨(1822.1—1864.8),字子衡氏,号鉴堂,秉禾三弟,沂水人,道光癸卯举人,户部员外郎。工书,善篆刻。
  刘秉逢(秉锋)(1813.2—1885.2),字子试,号自省斋主人、东埠,清道光沂水人,廪贡,官训导。善书法。子涛亦有名。
  刘涛,官名翊宸,字兰坡、銮坡、峦坡,别号发僧,山叟,绰号 “二胖”,室名“种竹山馆”,堂号“师古斋”,沂水县姚店子镇埠前庄西小庄子人,刘秉锋之子,刘纶襄族弟。名僧悟禅曾为其“发僧”号题联,文曰“发指云间莫学那金刚怒目,僧归月下且看者菩萨低眉”。清庠生,太学生,官至太守,清末民国沂水最早的同盟会员之一。饱读诗书,写作俱佳,得其兄大胖刘沄(在南方经商)资助,尤善收藏,藏有大量名人字画,沂水所有文人,包括刘纶襄、刘中瀚等,都为其提供过高档字画印章等,是为沂水一带古玩字画收藏大家。工书,楷行隶尤精,庚子夏日曾作巨幅对联,米考亭句“乘興正須披鶴氅,淪甘猶喜破龍圖”,行楷体。但晚年封笔,有求字者,多为其子刘树人代笔。又经营别业,修老子庙、吕祖殿甚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自行车/烟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