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中文毕业,却从事了与中文最不相干的行业——施工建筑。很多人看到民工辛酸,看到黑心老板无良,却看不到苦苦挣扎在建筑企业边缘的我们。
名为做内刊,实是闭门造车。编辑部设在总部,分公司和施工地点却遍布四海。没有采访、没有挖掘,只有坐在办公室里等别人给我们一篇篇或长或短,或完整或残缺的稿件。
很多稿子都让我欲哭无泪,经年累月地对着诸如“XXX高度赞扬了公司领导的表态发言,快速反应、精心组织加大人力动员力度,加强现场施工管理的成绩”之类的语言,无时无刻不感觉自己徘徊在崩溃的边缘。
更有甚者,没有标题,没有新闻要素,通篇也找不出一个主题,连句子都读不通顺。即使是这样的稿子,也不可能发回去重新修改,因为所有的通讯员都是兼职,他们的回复永远是“没空”。
或许他们看来,已经给了你稿子,就是一种恩赐,你还要怎样?从来没有做过编辑的我,独自在编辑之路上缓慢前行,没有人告诉我编辑技巧,没有人指点我注意事项,现在回想起来,工作就是一个字——熬。
工作之艰辛还不仅仅在此,稿件交到领导手里审核的时候,领导不仅会按照自己的语言习惯提出很多要求,还经常要说一句话,就是“拔高”——没有好的,要找出好的;有好的,要说得更好。换句话说,就是要“编新闻”。
这样的状态维持了一年多,组稿—改稿—审稿—再改稿,不断的“磨练”中,我惊恐地发现不仅写作水平没有提高,自己的写作也完全没有了个性,潜意识里受“假新闻”影响太深,行文变得啰嗦而空洞,掺杂的全是虚假。我害怕自己的文学梦在日复一日的“毒害”中消失殆尽,我开始寻找出路。
从《知音》,我找到了陈清贫,再找到了《写稿赚钱18技》。
书买回来的第一天,我对着它大哭了一场,压抑在心头很久的愤怒、憎恨、绝望一下子释放出来。我看到《小稿的空灵艺术》一章,《纸巾的故事》一文让我无地自容,那空灵的感觉,那浪漫的手法,我感觉自己再也找不回了。
我以最快的速度读完了全书,坐在沙发上,身体像被抽空了一样,绵软、无力,恐惧的感觉却有增无减。我害怕,害怕自己笔下从此只能流出庸俗的文字;我失望,为自己的退步和笨拙。我把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我要把它嵌到自己的每一个细胞里,来提醒我的无知和愚蠢。
我把书紧紧地抱在胸前,我发誓,要摆脱“编新闻”的模式,从书中吸取重生的力量。我对照书中的方法开始了全新的编辑生涯。稿件找不出主题,我从文章布局上下功夫,理清逻辑,给它动“大手术”:
文章可读性不强,我按照“抓住细节出新意”的办法,增加生动的亮点;不在新闻现场,我尽可能多地加入关于场景、动作和对话的描述,给文章增添“画面感语言”……
从一句话到一段文字,再从一段文字到整篇文章,我学会了从文中找有说服力的数字或者铿锵有力的领导发言,给文章取打眼的标题;我也学会了用精炼的语言提炼导语,第一时间传达重要的信息;还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一篇文章,力争“同等题材出新意”……
每次读陈老师的书,就感觉老师好像站在我面前,一点一点耐心地教我该怎样去做。书中的语言无声地鼓励着我,促使我不断进步。当有一天一位同事告诉我“咱们报纸越来越规范,水平越来越高了”的时候,我几乎又要泪流满面了。
陈老师一再说,不指导新闻写作,但是我却从《写稿赚钱18技》中学到了很多处理稿件,包括新闻稿件的技巧。这本书好像一个开满了鲜花的花园,我仅仅低头嗅了其中一朵的芳香,余香已可绕指三日了。
接下来,让我在陈老师的带领下,开始美好的散文、小说、特稿创作之路吧。
是的,梦想就在前方,尽管当初我确实在阴霾下走过,但我现在已经闻到阳光的温暖了。
作者:陈海芸(第三期学员),信箱:haiyun537@163.com

威海“望海潮”:写稿件,能赚到钱吗
走向发表之路:陈清贫投稿指南访谈录
第二期写作培训班:作业离发表有多远
学员危阜军:拜读陈老师的特稿新作
陈清贫教战:写作、赚钱与心法修炼Ⅰ
陈清贫教战:写作、赚钱与心法修炼Ⅱ

——签名售书。作者本人这里接受邮购,两书均定价36,邮购价均为40元整(含挂号费或特快专递费,以防收不到)。作者签名,同时赠送最新编辑签名版《知音》两册及作者名片。两书如同时购买,则再优惠10元,合计70元整。
汇款地址: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169号知音传媒
邮政编码:430077
收款姓名:陈清贫,联系QQ:146288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