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09年3月30日 |
|
何为“关灯”一小时的意义不甚了了,甚至于漠不关心,这多少令人有些意外。关灯,真的有些不切实际吗?答案显然不是这样的。
我们不妨先回到1962年,当美国人蕾切尔·卡逊的著作《寂静的春天》推出时,其引发的争议远远大于现时人们对其的追捧。在这部堪称是对人类科技文明进行大预言的书中,蕾切尔·卡逊不无忧虑地预测,倘若美国继续当时的工业化发展,而全然不珍惜、呵护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恩赐,那么有朝一日来临的,将是一个寂静的春天。
直到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寂静的春天》才为美国人所接受,随后蕾切尔·卡逊的环保理念风靡世界。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其实就是对蕾切尔·卡逊预言的一次有限的补救。这次波及全世界上千个著名城市的行动,证明了人类经济活动与科技活动的高速发展,是不能以牺牲自身所在的环境为代价的,倘若过于追逐经济发展的速度,而全然不顾惜我们身边的河流山川一草一木,那么无异于竭泽而渔。
在如是的理念之下,“地球一小时”带给文明社会的,显然不是由于关灯而节省下的电力资源,也不是媒体为我们描述的烛光里的浪漫,更非在短暂的黑暗之中仰望美丽的星空,在深呼吸里感受到春天泥土的潮湿与芬芳……这些固然拜“关灯”一小时所赐,但不过是一个美丽的附属品。真正的恩赐,是人类自身能否意识到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现在,我们正站在两条道路的交叉口上。我们长期来一直行驶的这条道路使人容易错认为是一条舒适的、平坦的超级公路,我们能在上面高速前进。实际上,在这条路的终点却有灾难在等待着。”这是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最后一章里为我们描述的恐怖景象,这也正是“地球一小时”活动所要竭力避免的景象。
如果我们连赖以生存的小小蓝色星球都守护不了,那么人类将谈何诗意的栖居?对于环保理念的思考与认知,显然不应止于全球共同回应“关灯”的这一小时时间里。
带着这样的目的再回望关灯一小时的意义,还有谁会认为这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空想呢?当鸟巢、东方明珠等标志性建筑渐次熄灭灯火,难道突如其来的短暂黑暗,不能带给人们更大的震撼,并认真思考人类与地球的未来这一宏大的课题吗?环保的理念,不仅应该成为政府与官员的共识与信念,更该成为每一位地球村公民的清醒认识,如果追寻“地球一小时”的真正意义,那么恐怕正在于通过科学战胜愚昧,通过环保延伸未来,通过黑暗传递光明。
王毅
|
http://www.xxcb.cn/xxcba/html/2009-03/30/content_92127.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