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巴德·卡武斯高塔—伊朗(14)—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692)图文介绍(642)

标签:
世界文化遗产伊朗贡巴德·卡武斯高塔西亚旅游 |
分类: 遗产图文介绍-日本/伊朗 |
贡巴德·卡武斯高塔
Gonbad-e Qābus



(点击进入伊朗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
入选时间:2012年
遴选依据:文化遗产(i)(ii)(iii)(iv)
地理位置:N37 15 28.9 E55 10 08.4 贡巴德·卡武斯高塔位于伊朗东北部戈勒斯坦省的贡巴德·卡武斯市市中心,是一座巨大的砖制陵墓高塔,是伊朗最精致的古迹之一。贡巴德·卡武斯高塔塔身呈十边形,塔顶为圆锥形,塔高70米(包括底座高度),塔身净高53米,是全世界最高的砖塔。贡巴德·卡武斯高塔塔壁厚约3米,直径约17米,已有1000年历史。
贡巴德·卡武斯高塔于公元1006年由齐亚尔王朝的统治者卡武思下令修建,距离伊朗北部的柔然古城遗址约3公里。柔然古城曾在1048年被塞尔柱突厥人占领,其后在14至15世纪被入侵的蒙古人毁灭。这座高塔是该柔然古城唯一的遗迹,见证了中亚游牧民族和古代伊朗的文化交流。
在塔的底部,刻有库法体的阿拉伯语铭文。铭文显示:“这个纪念塔是在卡武斯命令下为其建造的,建于太阴历397年,太阳历375年。”这个铭文不仅标示了时间,也意味着贡巴德卡武斯塔即是作为当时齐亚尔王朝统治者陵墓而建的。
卡武斯本人是占星家,书法家和诗人,这个博学的统治者亲自监督塔的建筑过程,整个塔的形状是根据铅笔横截面周围的10点建造。后来这座塔变成了他的陵墓,正如他从星象中所预示的那样,他是被自己儿子所杀害。
1012年卡武斯被其儿子暗杀身亡,据传说其玻璃棺椁被悬于塔的顶部。
英国旅行家及作家罗伯特·拜伦声称是一张贡巴德·卡武斯高塔的照片激发了他去波斯旅行的想法。在《奥克夏纳之旅》一书中,他声称“贡巴德·卡武斯高塔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
贡巴德·卡武斯高塔是拉齐式的建筑特色,混合了帕提亚人的朴素和力量与波斯的精美,后来经过复杂的装饰变成呼罗珊风格。高塔是由弹性砖筑成,弹性砖原本是红色,但在阳光下会变成黄色。地基是17米高的人造土堆。这座塔是一个简单的锥形,从上到下依次是地衣和杂草,
遥望着贡巴的街道和集市。
贡巴德·卡武斯高塔有一些奇异的声学特性。塔内会有回声,声音会回响好几次,并且回声会发生奇怪的扭曲变化。但建筑的声学特性不止于此。塔外面有个地方,大概在塔唯一的入口前方距离塔大约20米远处,如果你站在那里讲话,声音通过入口进入塔内,通过内墙壁和天花板的反射,传回到你耳朵。你会听到声音变得奇怪,像是你边上的隐形人发出的声音。
贡巴德·卡武斯高塔是伊斯兰建筑技术的杰出代表,显示了公元1000年左右伊斯兰数学和科学的水平,并影响了伊朗,安纳托利亚和中亚地区的宗教建筑。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这是一座 53米高的墓塔,在公元1006年由卡布斯·伊本·沃斯米吉尔(Qābus Ibn
Voshmgir)建造,它靠近伊朗东北部的戈尔甘河(Gorgan River)畔的卓章(Jorjan)古城废墟,是中亚游牧民族和伊朗古代文明之间文化交流的见证。拱巴德卡布斯塔也是卓章古城唯一留存下来的遗物。卓章古城曾是艺术、科学中心,但在14、15世纪蒙古入侵时遭到摧毁。拱巴德卡布斯塔是伊斯兰建筑杰出的技术创新典范,并对伊朗、安纳托利亚(Anatolia)和中亚的宗教建筑产生影响。该塔由未上釉的烧砖砌成,其错综复杂的几何图形构成一个直径为15.5米到17米尖细圆锥体,塔顶亦是圆锥形砖块结构。拱巴德卡布斯塔代表着千年交替时期的穆斯林世界在数学与科学上的发展成就。
The 53 m high tomb built in ad
1006 for Qābus Ibn Voshmgir, Ziyarid ruler and literati, near the
ruins of the ancient city of Jorjan in north-east Iran, bears
testimony to the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entral Asian nomads and
the ancient civilization of Iran. The tower is the only remaining
evidence of Jorjan, a former centre of arts and science that was
destroyed during the Mongols’ invasion in the 14th and 15th
centuries. It is an outstanding and technologically innovative
example of Islamic architecture that influenced sacral building in
Iran, Anatolia and Central Asia. Built of unglazed fired bricks,
the monument’s intricate geometric forms constitute a tapering
cylinder with a diameter of 17–15.5 m, topped by a
conical brick roof. It illustrates the development of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in the Muslim world at the turn of the first millennium
AD.
Cette tour funéraire, haute de 53 mètres, a été
érigée en 1006 après J.-C. pour Qābus ibn
Voshmgir, souverain ziyaride lettré, près de Djordjan, l’ancienne
capitale ziyaride, au nord-est de l’Iran ; elle
témoigne des échanges culturels entre les nomades de l’Asie
centrale et l’ancienne civilisation iranienne. Seule trace de la
ville de Djordjan qui fut un pôle artistique et scientifique avant
d’être détruite par les invasions des Mongols aux XIVe et XVe
siècles, la tour est à la fois une prouesse technique et un exemple
remarquable de l’architecture islamique en matière de tours
funéraires ; son influence se fait sentir en Iran,
en Anatolie et en Asie centrale. Construit en briques cuites non
vernissées, ce mausolée est conçu selon un schéma géométrique
complexe pour former une tour cylindrique – de 17 mètres de
diamètre à la base et 15,5 mètres sous le toit – qui s’effile vers
un toit conique en briques. Il témoigne du développement des
mathématiques et des sciences dans le monde musulman au tournant du
premier millénaire.


访问本博客首页,根据“博文快速查阅说明”可查找你喜欢世界遗产的图文介绍。
博客首页链接:http://blog.sina.com.cn/dashan523
Gonbad-e Qābus



(点击进入伊朗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
入选时间:2012年
遴选依据:文化遗产(i)(ii)(iii)(iv)
地理位置:N37 15 28.9 E55 10 08.4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访问本博客首页,根据“博文快速查阅说明”可查找你喜欢世界遗产的图文介绍。
博客首页链接:http://blog.sina.com.cn/dashan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