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尊重女人西施孔子礼仪道德孟子 |
分类: 文化 |
千古“美人心”,孔子如“西施”?
近日,媒体报道“九旬国学大师文怀沙语出惊人:西施应与孔子齐名”。他认为,孔子对妇女有歧视——“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他说,“女人本身没有缺点,那些骂街泼妇的陋习,全是后天被社会扭曲的。”他认为,孔子对妇女有歧视——“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诸子百家中更没有提过女人。西湖又叫西子湖,西子就是西施,她是我们崇拜的女性!他告诉记者,自己将亲自编撰一本《先秦七子》,其中包括孔子、老子、墨子、庄子、孟子、屈子和西子,他说:“诸子为什么没有西子?这完全是对女性的歧视嘛!中国有四大美女,我最欣赏的是西施。”
自古文人相轻的毛病始终没有改变。更糟糕的是在娱乐文化泛滥的今天,一些所谓的“国学大师”为了“扬名立万”,不惜干起了“娱记”的角色,语不惊人也“吓死”人!否定别人抬高自己是人们的习惯。但是,做人有一个起码的道德准则不能无端的“亵渎”古人。尤其是一些所谓的“名流大家”,倚老卖老“胡说八道”,扰乱视听、误人子弟!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之炎黄二帝带领先民开天辟地,在和自然界的生存斗争中繁衍生息。在创造物质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文字的发明和礼仪道德的形成都是来自于生产生活实践。基于历史的原因,中华文化形成中,以“父权为中心”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生产生活的实践结果。以至于今后的相当长时期内,父权为中心的社会制度没有根本改变。这个历史事实是世界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怎么能由此说“孔子看不起女人呢?”
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认为:原始社会初期也曾出现母氏氏族时期,那是母亲在社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是,生理的特点和残酷的人类和自然界的生产斗争,男人最终站在了和自然界抗争的第一线。父权制文化的形成也就顺理成章。这里不存在“歧视女人”的说法。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选择。如果说换个角度思维,要女人承担男人的历史任务,是不是就可以说“女人歧视男人”了呢?
男女两个人的世界,难道非要两个人同时坚持自己的意见无法统一,坚持不下,让历史发展“停顿”吗?正如今天,社会的管理和领导,一个人不民主,两个人一起平等领导就民主了吗?两个人坚持己见不能统一如何形成决策?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客观必然要求。那种口口声声“2人民主、男女一起决策”的言论、是不能形成一致意见的“诡辩论”。
孔子诞生的时代是春秋混战的时代,男人成了战争的机器和工具,残酷的争霸和杀伐催生了诸子百家对社会安定、国家治理、礼仪制度的系统思考和研究。诸子百家的著作多半是对历史文化发展积淀和现实社会的反映,不是简单的生活、文学作品。因而其内容多以社会安定、国家治理、礼仪道德形成为中心,没有刻意的渲染男女感情。这些著作是集哲学、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法学等为一体。由此可以说,这些著作中很多时候的“人”的概念是泛指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人,而不是男人或女人。怎么能说诸子没有提到“女人”是歧视女人呢?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至理名言何来男女之分?文怀沙怎么能说孔子歧视女人呢?“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是孔子关于对父母的孝的解释。这些都说明孔子所言的女人是一般意义上的人,而不是特指某种条件下的“女人”。因此“唯女人与小人难养也。”这句话是有背景的,也是有条件的。当然首先肯定当时大文化背景是“男尊女卑的社会”,但是,这不排除孔子对女人的尊崇,要不何来为“母亲守孝之举”呢?女人和小人相比,小人的标准是什么?当时看并没有固定的标准,而所谓的君子也是不确定的标准。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这里孔子把自己排除在了“君子”之外,并称自己是因为贫贱谋生才不断学习的。这固然是孔子的谦虚谨慎,但自始自终孔子都抱着谦虚谨慎的态度对待所有人。
孟子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孟子说:一个人看见嫂嫂掉进水里不去救援,这简直就是豺狼。男女之间交接东西不相互碰手,这是礼仪。而嫂嫂落水伸手去拉她,这是变通。
孟子曰:“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子乎?”孟子说:翻越东邻居的院墙搂抱人家的姑娘,就可以娶她作妻子;不搂,就娶不到这个姑娘妻子。那么,你会去搂抱这个姑娘吗?这些话充分体现了古人对礼仪的尊重,对女人的尊重。今天,文怀沙何以说诸子百家没有谈到女人呢?不尊重女人之说从何而来?
文怀沙替“西施”正名,是“垂涎西施的美色”还是出于正义呢?有谁能说清西施在迷惑吴王夫差纵情享乐、“翻云覆雨”不是心甘情愿呢?对于越国国君来说,西施牺牲色相迷惑了吴国国君,是大功一件;但是,对于吴国百姓来说,西施何尝不是千夫所指的“贱人”!
西施的行为和后来汉代的王昭君、唐朝的文城公主相比,为何人们唾弃西施的多,而称赞王昭君和文成公主的多呢?历史的功过是非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思维去简单的评价。但是,把西施的历史“功绩”和诸子百家相提并论,这样的脑子肯定是进水了!这样做既是对几千年中华文化的不敬,也是对自己的侮辱!
至于西施的贡献我们看不到有多大,越王勾践用“西施”迷惑吴王夫差究竟在这次历史征伐中发挥了多大作用呢?历史的真实面目是吴王夫差为争霸穷兵黩武,损耗国力,而越王勾践趁虚而入巧妙取胜。西施只不过是越王向吴王臣服的“工具”,真正导致吴国灭亡的是吴王的霸权主义战略。在此,把“西施”的功劳捧到天上去是对历史的扭曲和无知。如果“西施”亡了“吴国”,那么商朝的纣王因“妲己”亡国又该当何论呢?
历史上女人发生作用的主要秘诀是“胸脯和石榴裙”。之所以一些国王能够因为女人而误国就在于因为迷恋女人的床而做了很多错事,最终导致国力渐衰,忠臣良将渐失。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说女人床上一躺,国君一上床国家就完了?没那么快,这个灭亡的过程漫长而复杂,同时离不开民众的流血牺牲。如果说妲己、西施等有贡献的话那就是开创了以姿色迷惑男人的先河。后来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颇不灭的真理。文怀沙百岁老人也难逃女人“胸脯”和“石榴裙”的诱惑。
文怀沙就是把西施当“祖奶奶”供起来也改变不了历史事实和现实社会发展规律。不是说女人一定要在社会各方面当“老大”就是尊重女人,女人一定要骑在男人头上就是尊重女人。女人在社会上起到什么作用要看历史发展需要,尊重历史规律。我们已经确立了男女平等的社会发展基本原则。难道一定要把女人放到庙堂供起来才是尊重吗?这种表面把女人地位抬出来,实际上贬损女人的险恶用心不可原谅!
做人要厚道,尤其是对待古人。孔子是历史上的“圣贤”,但不是永远的“圣人”,也不是现在的“圣人”。我们不能因为现在社会进步了就完全否认孔子的历史贡献。否则就是数典忘祖,不认爹娘!历史上“男尊女卑”的社会制度有深刻的历史发展阶段环境影响,不是哪一个人的过错。用现代人的眼光来考量古人、是一种幼稚和懦弱。这样行为的人为何不曾想到“百年之后”被自己的子孙“曝晒”吗?
www.zhongguolvsh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