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底两万里》的二元叙事模式
(2023-04-22 21:38:04)| 分类: 读书偶谈 |
论《海底两万里》的二元叙事模式
摘要
关键词
科幻小说很多,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以故事引人入胜、画面神奇魅力,让人手不释卷。笔者认为这一切都源于他在庞大的叙事中运用了小说的二元叙事策略。从叙事主体的二元并立到叙事模式的显隐交错,再到叙事主题的二元呈现,都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策略,使得整篇小说结构紧凑、浑然天成,主体深刻、含蓄蕴藉。
叙述主体:科学家与复仇者
《海底两万里》表面上描述的是一则科学探险故事。小说中的叙事者是“我”,一位名叫阿龙纳斯的科学家。他博古通今,一个偶然的机会参加了对海洋中出现的神秘物体的追踪,在他不幸入海并进入诺第留斯号后,实际上成为了船上的囚犯。这期间他跟随尼莫船长一起饱览了海底两万里的奇观,并从科学的角度对大海深处的神奇进行了详实的观察记录。通过海底狩猎、水下葬礼,经历黑色长廊、恐怖的水晶宫,最后逃出海底等等情节的叙述,小说故事内容曲折惊险,跌宕起伏,描写气象万、,精彩纷呈,呈现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同时以第一人称“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使小说如同与读者进行面对面的叙述,显得真实自然。
但《海底两万里》又跟一般的探险小说不一样。这里还潜在另一个叙述者——尼莫船长,他在小说如如同上帝一样存在,对所有的一切都了如指掌,对所有的事情都在把控之中。这尼莫船长有着神秘不为人知的一面,没有人知道他是来自哪个国家,也不知道他生活在海底都多少年,不知道船上有多少人,他们生活在海底的原因。他的船似乎就是一个乌托邦,是独立于人类世界,远离有装饰典雅的餐厅、雅致的图书馆,如博物馆似的客厅,吃的是还规定里脊,海豚的肝,罐头海参,穿的是贝壳类足丝,提取螺中色素,睡的是大叶海藻船,用的是鲸须笔,乌贼墨水,还能利用海水发电进行照明航行,这里远离大陆,同整个人类社会隔绝,生活在人类社会的道德法规之外,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各司其职,生活富裕美好、宁静幸福。同时他身上又时不时透露出对当时生活在地面上的人类社会的仇恨,渴望绝对的独立自由,不受丝毫束缚。
但他又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复仇者,一般的复仇者都是因为对社会上的某个具体人物有血海深仇,而这个人却没有具体的仇人,他是针对整个人类社会。他有研究海洋世界的博学,建造潜水艇的睿智,对有帮助采珠人的善良以及对历史上伟大人物的赞美和崇拜,他还与地面保持联系,用自己在海洋中探索获得的财富支援陆地的正义斗争。在同伴死后的伤感,在击毁战舰后,默默一个人对着妻儿照片哭泣。正因为这样,尼莫船长的模糊形像进一步激发我们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他要经常攻击海上行驶的船只?难道他与所有航海事业进步的欧洲国家有血海深仇?唯一的答案便是他可能就是一个被压迫民族的失意的反抗者,无力改变自己国家被压迫被灭亡的事实,怀着对侵略者的痛恨,他只能躲进海底,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对陆地上的压迫者展开报复。于是我们对他的行为及为人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同情。
尼莫船长无疑是一个复仇者的形象,作者另辟蹊径,从科学家的视角来写,在相处过程中,阿龙纳斯对尼莫船长有了一个认识上的改变。尤其是船上的高科技和收藏,使得阿龙纳斯对这船更加向往和依恋。尤其是尼莫船长所表现出来的宽容大度,勇敢无畏的品质,因此在每次尼德兰提出异议时站在船长一边,为他辩护。叙述的主体已经不是一位纯客观的“我”,而是一位热爱大自然,虚心好学又温和善良的科学家
作为复仇者的形象的尼莫船长并不独立支撑叙述,而是始终处于被观察被审视的地位 ,是故事中矛盾冲突中最集中展现的人。“我”虽然是囚徒,但是在尼莫船长的导游下,“我”才有机会的以游赏人类的禁区,了解大海深处不为人知的状态。“我”见证了船长的爱和恨,见证了高科技的运用,随着对他的了解深入,很多时候甚至是敬重并同情这位神秘人物。这位船长无所不知洞察一切,对人物 即将发生的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主宰之下,调度之中。文中的我并不是小说单纯的叙述者,也不是次要人物,而是作品的叙述主体。
叙述模式:显性叙述和隐性叙述
所谓显性叙事就是直接叙事,叙事情节较为完整叙事结构清晰的叙事方式。《海底两万里》总的来说就是采用这种模式,是一篇采用有限视角,按时间顺序叙述的小说,时间空间的跨度不大,情节相对简单。当时海上发现了一只被断定为独角鲸的大怪物,其实这怪物并非什么独角鲸,而是一艘潜水船。在追踪过程中不幸与独角鲸相撞,船沉没了,但阿龙纳斯三人却有幸进入潜水船。尼莫船长邀请阿龙纳斯做海底旅行,他们看到很多的海生动植物,和水中奇异现象,又经历了许多险情,最后当潜水艇到达挪威海岸时,阿龙纳斯不辞而别,逃离船只,结束了这段动人心弦的旅程,而船只也因卷入大风暴中不知所踪。叙事完整,有头有尾,结构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但作者笔调的细腻,特别是对海洋细节的描写,包含着作者对海洋的赞美。“海底狩猎”篇章发生在11月16日,看到五彩缤纷的动植物,成群结队的管状水母月形水母,长长的还带海草,克里斯波大森林,捕获了水獭;“意外触礁”篇章由11月26日、12月1日、12月11日和1868年的第一天构成;“水下葬礼”篇章由遇到土著人 做实验和水下葬礼等多篇日记组成;“黑色长廊”部分,除了叙述怎样穿越红海海底隧道,还写了装满金块的柜子事件和海底喷火美景……最后是1868年6月2日遭遇北冰洋大风暴,成功逃出。他们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 穿过红海地中海 进入大西洋,又经历了搁浅、 土人围攻、 同鲨鱼搏斗 、 冰山封路、 章鱼袭击等险情。
犹如一面镜子或照相机一样精准的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创作手法直白结晶,情节创设平铺直叙,一座漂浮在海洋中的小岛,徜徉在春日和煦的阳光中。难道这是作者良苦用心的全部吗?斯坦利 费什指出 “ 作品的客观性从来都是假象,只不过假象自成一体予人错觉,而且意义绝不在作品本身一句话传递的信息不过是组成意义的成分,并非就此等同于意义本身。意义是读者在阅读中的一种经验”。
诚然,这只是露在水上的一部分,人们往往注意到的是小说的显性进程模式大部分读者的共同理解,这种理解很容易形成阐释定见,在文本解读中,很容易囿于阐释顶尖,而忽略文本的隐性叙事进程,其实文本中有一条潜在的隐性线索,而隐藏在海水深处的主体才令人魂牵梦萦。
所谓隐性叙事,就是在情节发展的后面,还存在一个隐性叙述进程,它与情节发展呈现不同少年之相反的走向。这种隐性叙事进程隐藏在线性进程的后面,往往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它与显性进程在主题意义上呈补充式或颠覆性的关系,如果小说文本中存在这样的双重进程,而我们关注的仅仅显性的那种,就很可能会片面了解甚或严重误解作者修饰意图、作品的主题意义和审美价值。
变幻无穷的海底景观和各类生物,最远的极地、最深的海沟,固然给读者展示自然的力量和极大的精神和审美享受,然而细细品味智慧,读者会发现作者的良苦用心,作者在给读者呈现一个现实的海洋世界的同时,也给读者带进了一个浮想联翩的精神世界。这个美丽的海洋世界是独立与人类社会而存在的,诺第留斯号潜水艇更是神奇完美,富可敌国、无可匹敌的世外桃源。
他们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 穿过红海地中海 进入大西洋,这一路又何只是万里行的探险之路,一路上还多次叙写了诺第留斯号袭击海上船只的事件以及为陆上神秘人物输送的珍宝情形,增添了文章的神秘气氛。
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所描绘的现实世界给读者以亲切真实。而作者用一系列隐喻创造的另一个世界里,读者更是体验到了别样的兴奋欢愉和彷徨。凡是知性的读者都不可避免地被作者带入一个隐藏在单调的显性叙事直线的隐喻世界,去感知那里细腻与灵动。
尼莫船长在暗处,其他人物在明处;尼莫船长神秘莫测不可琢磨,其他人物又很透明。
根据沃尔夫冈
伊瑟尔的读者反映批评理论,小说的主体呈现不单单凭借文本这一客体本身,更重要的是要有读者这一主体的参与。
因此并不存在固定不变的客体
《海底两万里》突破了西方传统的显性叙述的一元格局,它取材于探险生活而不单单写探险场面,涉及重大题材而不直接写重大事件,侵略战争只是一个背景、探险也只是一个道具,它的目的是揭示西方所谓的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希望人类社会存在像诺第留斯号第留斯号这样科学富强美丽的世界。作者通过含蓄蕴藉方式,成功找到一个合乎主流社会文学是叙述载体,顺利地把显性叙事方式和隐性叙事方式结合,把显性故事和隐性故事融合,达到二元的统一,使得整篇小说浑然一体。
叙述主题:科学探索 与现实思考
十九世纪中叶,欧洲正进行着轰轰烈烈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由于科技和生产紧密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更多更重要的成果,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范围广规模大,进展更迅速。工业革命使各国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给实现工业化的各国带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工业革命也加快了亚洲非洲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化。在亚洲非洲,各帝国主义国家采取直接掠夺,侵占土地、强征巨额土地税,种植和走私鸦片等手段,瓜分各国,使他们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亚非各国的民族危机,各国开始觉醒,纷纷掀起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解放运动。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文学界也得到充分发展,直接影响这一时期的文学形式。在文学领域,一些有识之士在清楚认识和了解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以文学作品为载体,反映这一期间的社会生活。大量文学作品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背景,表现当时资本主义兴起时欧洲社会对陌生领域,包括海洋世界的探索和征服欲望,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他们反对自由放任的竞争,主张间合作、平等、和谐的理想社会,探索寻求实现理想社会的有效途径。
凡尔纳看到人与机器结合产生的巨大力量,机器成为人体力和精神的延申,成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工具。作者凡尔纳以在塞纳河进行的潜水实验以及1867年世界博览会展示的潜水艇为基础,运用科普文章和辞书中学到的科学知识,通过天衣无缝的解释,借助像艾伯雷那样一连串精准的数字来营造真实效果,使得小说诗意盎然,在理性的外表下透出一股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
因此《海底两万里》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它是名副其实的科学启蒙小说,描写了科学的神奇和力量。奇妙无比的诺第留斯号
爱泽尔曾经在给凡尔纳作品作序说:”其实,他目的在于概括现代科学积累的天文、地理
如果作品只是介绍这些,无疑只是一般的科幻小说,还算不上世界名著。毕竟名著往往有着很深的内涵,可以在一遍遍的阅读中,在不同年龄段的阅读中,读出不同的味道,让人百读不厌《海底两万里》也是如此。科学探索只是小说表面表达的一个方面,更令人思考的是小说的深层意蕴。小说中的”我”和读者一样,始终被一些谜团困扰;尼莫船长究竟是什么人?这位天才的工程师知识渊博的学者,为什么生活在与世隔绝的海底?为什么那样的敌视人类社会?那么多海底珍宝送到哪儿去了?他漫游海底的目的是什么?他能永远生活在海底吗?作者试图通过他表达点什么呢?
随着认识的深入,通过这些片言只语,“地球上并不缺少新大陆,而是缺少人类“”这个印度人生活在被压迫的陆地上,我属于那块陆地,而且永远属于她“”我非这么大的劲捡拾这些财富是为了我自己吗?你怎么知道我不会用于正道呢?你认为我忘掉了世上那些受压迫受奴隶的穷苦人吗还有那么多穷人需要救济,那么多被亚伯达民族需要解放?“正是他们的迫害,我失去了所热爱的祖国、妻儿和父母,他们全部死去了”,
“虽然还不能明白他的身份,但至少有那么多国家联合起来反对它,而且他们追逐的并非是一个神话故事,而是一个对人类社会怀有爱憎分明的复仇者。”
我们逐渐了解到他是一个印度人,并且可能是个身份特殊的人,因为印度沦为了殖民地,英国人把他全家都杀害了,他的战斗区域只能从地面上转移到当时还是人类禁地的海洋。他从南极到北极,从太平洋到大西洋,几乎游遍了海洋上的每一个角落,利用诺第留斯号
在小说的结尾,作者又借“我”之口,表达对船长的同情和关心。“我”真希望这艘强大的潜水艇能征服海洋最可怕的风暴继续生活在海洋领地中,但愿船长心中所有的仇恨已经平息,使他能继续和平的在海洋探索。这样看来,作者写船长创造的诺第留斯号
《海底两万里》是十九世纪的经典作品,体现了作者二元的叙事策略。他描写的是海底世界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的海洋,还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社会,通过科学家的视角,塑造了一位复仇者的形象,它是规范的探险题材,利用时间的线性叙述和断章式的叙述,把显性的故事和隐性的故事结合,表现人类社会的现实。它表现崇高,却侧重描写人类陌生的海洋领域的神奇美好,并用时而舒缓,时而紧张的节奏形成了另一种崇高,使得作品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思想深度,让读者掩卷而思,加深对现实社会的思考。这估计是作者凡尔纳表达的一种策略和生存的一种智慧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