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版的《桃花源记》
(2023-04-22 21:29:00)| 分类: 读书偶谈 |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文学界也得到充分发展,并直接影响这一时期的文学形式。一些有识之士在清楚认识和了解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以文学作品为载体,反映这一期间的社会生活。大量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应运而生,表现当时资本主义兴起时欧洲社会对陌生领域,包括海洋世界的探索和征服欲望,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他们反对自由放任的竞争,主张建立合作、平等、和谐的理想社会,探索寻求实现理想社会的有效途径。
凡尔纳看到人与机器结合产生的巨大力量,机器成为人体力和精神的延申,成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工具。他以在塞纳河进行的潜水实验以及1867年世界博览会展示的潜水艇为基础,运用科普文章和辞书中学到的科学知识,通过天衣无缝的解释,借助像艾伯雷那样一连串精准的数字来营造真实效果,使得小说诗意盎然,趣味横生,在理性的外表下透出一股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
因此《海底两万里》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它是名副其实的科学启蒙小说,描写了科学的神奇和力量。奇妙无比的诺第留斯就是集时代最先进知识之大成,涉及电力、化学、机械、物理、气象、采矿等领域,船长书房里的12000册藏书囊括了人类在历史学诗歌小说和科学方面最卓越的成就,小说还不厌其烦的介绍了洋流、鱼类、贝类、珊瑚
爱泽尔曾经在给凡尔纳作品作序说:”其实,他的目的在于概括现代科学积累的天文、地理
如果作品只是介绍这些,无疑只是一般的科幻小说,还算不上世界名著。毕竟名著往往有着很深的内涵,可以在一遍遍的阅读中,在不同年龄段的阅读中,读出不一样的味道,不一样的收获。让人百读不厌《海底两万里》也是如此。科学探索只是小说表面表达的一个主题,更令人思考的是小说的深层意蕴。小说中的”我”和读者一样,始终被一些谜团困扰;尼莫船长究竟是什么人?这位天才的工程师知识渊博的学者,为什么生活在与世隔绝的海底?为什么那样的敌视人类社会?那么多海底珍宝送到哪儿去了?他漫游海底的目的是什么?他能永远生活在海底吗?作者试图通过他表达点什么呢?
随着认识的深入,通过文中的片言只语,“地球上并不缺少新大陆,而是缺少人类”“这个印度人生活在被压迫的陆地上,我属于那块陆地,而且永远属于她“”我非这么大的劲捡拾这些财富是为了我自己吗?你怎么知道我不会用于正道呢?你认为我忘掉了世上那些受压迫受奴隶的穷苦人吗?还有那么多穷人需要救济,那么多被亚伯达民族需要解放?““正是他们的迫害,我失去了所热爱的祖国、妻儿和父母,他们全部死去了” “虽然凭借这些还不能完全明白他的身份,但至少有那么多国家联合起来反对它,而且他们追逐的并非是一个神话故事,而是一个对人类社会怀有爱憎分明的复仇者。” 我们逐渐了解到这位神秘船长的身份是一个印度人,并且可能还是个身份特殊的人,因为当时印度沦为了殖民地,英国人把他全家都杀害了,他的战斗区域只能从地面上转移到当时还是人类禁地的海洋。他从南极到北极,从太平洋到大西洋,几乎游遍了海洋上的每一个角落,利用先进的诺第留斯号潜水艇攻击侵略自己祖国的英国军舰,攻击那些剥削压迫其他民族的欧洲船只,并利用大量从海底获得的巨额财富,援助那些被压迫的民族和劳苦的民众,支持他们为争取独立而进行正义的斗争。
在小说的结尾,作者又借“我”之口,表达对船长的同情和关心。“我”真希望这艘强大的潜水艇能征服海洋最可怕的风暴继续生活在海洋领地中,但愿船长心中所有的仇恨已经平息,使他能继续和平的在海洋探索。这样看来,作者写船长创造的诺第留斯号,其实就是作者创造的理想社会的缩影,是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各司其职,生活富裕美好的社会,远离丑陋肮脏、弱肉强食的社会,是世外桃源式的存在。写船长的厌世逃避,正是写自己的无助和失望,写船长对海洋的热爱,就是作者对平等自由、和谐美好生活的渴望,同时借船长的遭遇表达了对帝国主义的强烈谴责和厌恶。
《海底两万里》是十九世纪的经典作品,通过科学家的视角,描写的是海底世界塑造了一位复仇者的形象,它是规范的探险题材,同时把显性的故事和隐性的故事结合,表现人类社会的现实。使得作品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思想深度,让读者掩卷而思,加深对现实社会的思考,这估计是作者凡尔纳表达策略和生存的智慧吧。
作者简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