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数学题:如果10年后实现收入增长10倍,每年的平均增长率是多少?运用复利计算公式查一下对数表,就可以得出答案是25.89%的答案。
回到2004年,万科提出了企业十年发展战略规划,明确十年以后即2014年实现1千亿的销售额,当年万科的销售额在百亿左右。换句话说,万科只要平均年收入增长率达到25.89%,就能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
根据万科刚刚发布的年报,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212.3亿元,增长52.2%,两倍于这个目标底线。王石也好,郁亮也好,都可以面对当初的豪言更有底气。
归纳万科高额增长的原因,主要在于近两年土地与房屋价格的高速增长。万科在超过20个城市有50多个项目在销售。前期投入的资产,在价格高速增长的2006年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另一方面,万科越来越多的通过有条件合作方式获取项目资源,如进一步并购浙江南都与上海南都;与朝阳区国资委牵手,受让朝万中心的产权;与泰达、万通联合,开发天津时尚广场项目等。2006年万科新增规划中,约60%的资源是通过各种合作方式获取。万科又通过资本市场的增发再融资,源源不断地为项目输血。万科的股本在增加,雪球越滚越大,带来的收入增长也超过了及格线——25.89%。
但是,这样的增长并不是通过变革生产模式实现的。2006年万科开发系统的员工为2602人(不含物业公司),对应销售面积为人均1200多平方米。产出效率在现有生产模式下进一步提升的潜力已经不大。如果不进行大的革新,按照目前的产出效率,到2014年万科仅地产系统的人员就要超过两万人,整个集团会突破7万人,构成非常庞大的组织结构,由此引发的管理、成本以及质量控制压力会很大。
如何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前提下提高生产率,是万科能否实现10年10倍增长的关键。万科选择了住宅产业化的道路。就是以工业化、标准化、系列化的方式重新组织生产模式,以最终产品住宅为纽带,构造一个关系紧密地企业联合体,形成一个自发的产业化联盟。盖房子、卖房子,就像去宜家采购,构件是标准的,结构是可以组合的,装配是可以简单完成的。
6年前万科就开始了住宅产业化的研发。去年年底,十分低调的推出了集合其工业化生产资源的第一个市场化项目——“上海新里程”。这只是两座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的塔楼,但对万科甚至中国地产业都将意义深远。由于是试点,这两座楼的建筑成本比以前增加了40%,但工期已经大大缩短。按照万科的计划,试点面积将会不断增加,2008年上海将有20万平方米,全国达到50万平方米。
住宅产业化要获得商业上的成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另一方面,土地资源仍是中国地产业的核心要素和主要成本。如果产业生态不发生实质变化,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为主旨的住宅产业化,能否为万科的增长起到决定性作用?能否成为万科的核心竞争力?
这一切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