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到香港
1996年,天安门广场东侧国家博物馆门前立起了香港回归倒计时的牌子。情侣们在这里合影,感受着自己瞬间的幸福与浩荡历史之间短暂的交汇。10年之后,很多当年牌下合影的年轻人,已经成了香港每年两次购物节的常客。他们与香港之间,不再是前景与背景的关系。
10年来,这种经济纽带的吸引力远远超越了购物天堂的诱惑。内地公司不断走进香港资本市场,为联交所提供大量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带走了丰厚的发展资金。
面对最自由的市场、最容易创办公司的环境、最活跃的国际资本,为什么不去香港?
市场宠儿
律师孔鑫最近把自己的捷达车换成了宝马5。近几年,这个不到30岁的年轻人经常奔忙于香港与北京之间,他所在的通商律师事务所承担了中远、中海油等红筹公司香港上市的工作。香港上市,让一切于此相关的行业如日中天,不论投行、会计师还是律师。
在香港中环金融区,“懂中国”或者有“内地北京”成为投资银行家们一项必备素质。出身内地且有着良好教育背景的毕业生大量进入,“中国投资银行家”成为市场新宠。
1997年,中国电信(现中国移动)香港上市开启了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的盛宴。
10年来经济迅猛发展的中国内地已成为香港股市最为重要的“输血线”。过去10年,与中国有关的股票,包括H股和红筹股,其成交额占香港整个市场的比例,从1996年的25%上升到目前的近60%。“中国概念”已经成为香港市场唯一的主题。香港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
1997年,在香港联交所挂牌的H股和红筹股总市值为5216亿港元,占香港上市公司总市值的16.29%;截至2007年5月底,H股和红筹股总市值已达6.793万亿港元,占香港上市公司总市值的45.79%。以成交量计,H股和红筹股的权重已由1997年的38.19%升至2007年的59.08%。源自内地的股票已占据香港市场半壁江山。
2006年在内地众多公司的推动下,使当年香港股市的融资额超越了纽约。与此同时,香港股市也达致十年来的巅峰。两地股市的相关性业已显现,近年来,几乎内地A股的每一次大幅波荡,都会令香港股市陷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担忧。
在国内IPO对地产公司的要求愈加苛刻时,香港联交所的大门始终打开。上海证大、复地、富力、世茂房地产、绿城中国、盛高置地,以及最近的合景泰富和接下来的SOHO中国,内地开发商的面孔越来越多。2006年,富力地产还被记入了恒生指数。
首富流水线
从黄光裕、张茵到杨惠妍,甚至可以预言下一位首富仍有极大的是内地出身,香港制造。这是一种典型的“内地资源,香港经验”的模式。
2000年黄光裕转战香港资本市场,他要为自己的国美商业帝国寻找一个资本平台。在这里,黄光裕完成了自己最重要的一次蜕变--从实业家变成了资本家。推动这次蜕变的是香港金牌“壳王”詹培忠。有“潮州怒汉”之称的詹培忠放荡不羁,曾发表过不少出格、粗鄙而带有性别歧视成分的言论,包括在杂志专访中指所有香港女人都是妓女,引起社会一片哗然,香港媒体更把他和郑经翰、梁国雄、谢伟俊合称“四大恶人”。
2002年上海人戴志康通过庄家贺学初,使上海证大借壳香港一家频临破产的互联网公司四海旅游登陆联交所。资本玩家贺学初先以出售资产个老股东,股本重组等方式清壳,然后戴志康通过购买壳公司控股股东控股权,直接控制上市公司。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诸如召开股东大会,发出全面收购要约,获取香港联交所豁免等要求,从而缩短了运作时间,降低了买壳成本。
今年以来,碧桂园、合景泰富等公司的上市,都吸引了李嘉诚、李兆基等香港地产前辈的追捧。
尽管上海对香港资本市场的挑始终存在,但香港的优势仍旧非常明显。这里既有詹培忠、贺学初这样的江湖大鳄,也有顶尖投行的精英专才。这里有成熟的机制、法规、公司监管,完善的银行系统配合,专业的基金经理、分析研究员,中西融合,资讯快捷,资金自由。
在人才、监管质量、金融系统三个方面,香港不仅都具有强大优势,而且非常平衡,不存在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