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宽容地对待文怀沙
(2009-02-20 12:34:14)
标签:
杂谈 |
近日,作家李辉撰文,矛头直指国学大师文怀沙——年龄、资历严重造假。且不说六十年代入狱是因为刑事原因、冒充章太炎入室弟子等问题,仅就将自己的年龄多说了十岁这个造假就已经让诸多国学爱好者觉得惊诧不已——就算少说十岁,至少也是九十高龄,一个九十岁的老人,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造假劣事?实在是令人深思。
最早听说文怀沙这个名字,是2006 年夏天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进修,重庆时报记者李萃小姐想做文怀沙的新闻稿,于是打电话问我要文怀沙的资料,说实话,当时我还真楞了一下,因为对于这个人的名字确实比较陌生。没想到李萃却说,“文怀沙是国学大师、文化大腕,你会不认识?”
笔者不禁想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关于民国文化人的“二度热”,其中健在学者们的师承关系都被梳理的非常详尽,一大批已故民国知识分子的作品、文集也都出版。其中包括家学渊源深厚的周贻白和周华斌、汤用彤与汤一介、傅雷与傅敏——亦包括师承关系的陈寅恪与蒋天枢再到章培恒、费孝通与李银河等等,以及健在的川师大杜道生老人、上海的施蛰存、王元化老人、北京的舒芜、牛汉、周有光等先生在民国时期就发表作品。那会儿章太炎的嫡传弟子最热门的就是汤炳正——章先生曾称其为“为承继绝学惟一有望之人”,可惜当时文怀沙老先生却未热炒,所以我也落得一孤陋寡闻,并不知有这样的大师前辈。
看了文怀沙先生的简历,文先生并非长期在国内学术机构供职,而是在一些文艺团体工作——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编剧,前者为他做楚辞整理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纵观中国当代戏剧文学史,却未能发现文先生有什么知名剧作传世。或许,文先生真是“新世纪”造出的学术大师?
在一个“大师热”的时代里,文怀沙被媒体、舆论举到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对于一个九旬的老人来说,已经非常不容易了。而且文老在五十年代也曾出版过楚辞作品,之后又主持编撰《四部文明》两百卷,一个九旬的学者,有了这样的成就,也已然是非常了得了,但又何苦还要冒险作假?我想,这恐怕还真非是文先生的本质想法吧。
在腐败横行的年代,清官成为文学作品中最多的主题,在和平年代,大家就喜欢看战争片、警匪片,没有大师的时代,媒体就拼命制造出一些大师出来,把一些本来八十分的学者,装扮为一百分,甚至一百二十分,让老人露怯,而某些既得利益者却可以拿着不义之财,难道这就是冒着“文化传承”、“文化产业”之名的“文化商人”之所为?
文老若是真的“涉嫌造假”,我对于这位著作等身的老人,最大的感觉是同情。在什么都“产业化”的年代里,当文化、精神、智慧也走向“包装”产业化时,倒霉的不是谁,而恰恰是文化自身。
最早听说文怀沙这个名字,是2006
笔者不禁想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关于民国文化人的“二度热”,其中健在学者们的师承关系都被梳理的非常详尽,一大批已故民国知识分子的作品、文集也都出版。其中包括家学渊源深厚的周贻白和周华斌、汤用彤与汤一介、傅雷与傅敏——亦包括师承关系的陈寅恪与蒋天枢再到章培恒、费孝通与李银河等等,以及健在的川师大杜道生老人、上海的施蛰存、王元化老人、北京的舒芜、牛汉、周有光等先生在民国时期就发表作品。那会儿章太炎的嫡传弟子最热门的就是汤炳正——章先生曾称其为“为承继绝学惟一有望之人”,可惜当时文怀沙老先生却未热炒,所以我也落得一孤陋寡闻,并不知有这样的大师前辈。
看了文怀沙先生的简历,文先生并非长期在国内学术机构供职,而是在一些文艺团体工作——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编剧,前者为他做楚辞整理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纵观中国当代戏剧文学史,却未能发现文先生有什么知名剧作传世。或许,文先生真是“新世纪”造出的学术大师?
在一个“大师热”的时代里,文怀沙被媒体、舆论举到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对于一个九旬的老人来说,已经非常不容易了。而且文老在五十年代也曾出版过楚辞作品,之后又主持编撰《四部文明》两百卷,一个九旬的学者,有了这样的成就,也已然是非常了得了,但又何苦还要冒险作假?我想,这恐怕还真非是文先生的本质想法吧。
在腐败横行的年代,清官成为文学作品中最多的主题,在和平年代,大家就喜欢看战争片、警匪片,没有大师的时代,媒体就拼命制造出一些大师出来,把一些本来八十分的学者,装扮为一百分,甚至一百二十分,让老人露怯,而某些既得利益者却可以拿着不义之财,难道这就是冒着“文化传承”、“文化产业”之名的“文化商人”之所为?
文老若是真的“涉嫌造假”,我对于这位著作等身的老人,最大的感觉是同情。在什么都“产业化”的年代里,当文化、精神、智慧也走向“包装”产业化时,倒霉的不是谁,而恰恰是文化自身。
前一篇:上海话招谁惹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