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何要曹寅校刊《全唐诗》
(2015-09-24 09:48:10)
标签:
文化文学历史 |
康熙为何要曹寅校刊《全唐诗》
《全唐诗》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奉康熙皇帝的旨意主持校刊的,这在中国文艺典籍史上是一件大事。那么,当时康熙为什么要曹寅校刊《全唐诗》呢?
首先,是因为当时康熙皇帝在武功上已经十分显赫,就还想在文治上也大有作为。康熙帝登基执政以后,于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1683年出兵攻克台湾,1690年至1697年三征葛尔丹并获得成功,在征伐武功上获得极大的成功。这位皇爷当然知道“文治武功”是帝业的全行,光有武功不行,还得在文治上有大手笔,于是把刊刻全唐诗列为重点项目之一。1705年4月12日,康熙帝在第五次南巡至苏州时,向曹寅传达了刊刻《全唐诗》的旨意。
其次,是这位皇爷已经意识到,作为满族统治者,要真正据有入主中原、统治帝国的“合法性“,光靠军队攻城略地不能使人臣伏,光靠杀人剃头也不能征服人心,还必须在文化上得到认同。
所以,他一再表示了要对汉学儒术加以尊重,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康熙帝亲自“诣先师庙,入大成门,行九叩礼,诣孔林墓前酹酒,书‘万世师表’额。留曲柄黄盖。赐衍圣公孔毓埏以次日讲诸经各一。”二十四年三月,他又“撰孔子庙碑文成,亲书立碑。重修赋役全书。”二十五年八月“诏天下学宫崇祀先儒。庚辰,诏增孔林地十一顷有奇,从衍圣公孔毓埏请也,除其赋。”
与此同时,康熙开始重视文化典籍,除了要曹寅刊刻《全唐诗》外,四十三年(1704年)张玉书、陈廷敬、李光地等七十六人还奉敕编撰《佩文韵府》。康熙四十四年,著名画家王原祁被提升为翰林院侍学土,奉命担任《佩文斋书画谱》编纂官和《万寿盛典》总裁官,与孙岳颁、宋骏业、王铨等人共同编写大型书画书籍《佩文斋书画谱》100卷。
第三,作为充当满清皇室家奴的汉人,曹寅既是政治密探,又是文化特工。曹寅以正白旗包衣而被任命为江南织造和盐政,还暗中负有以密折向皇帝报告政治文化秘密的任务,他利用原本是汉族的身份,笼络(暗中监视)汉族文化人士很有成效,让曹寅来主持校刊《全唐诗》,就可以更好地扩大在文化界的政治影响,笼络人心。
康熙十七年正月,康熙下诏举行博学鸿儒科考试,曹寅当时二十三岁,在京任銮仪卫治仪正,曾参与考试接待事宜,与各省著名学者傅山、顾景星、邵长蘅、李因笃、汪琬、陈维崧、施闰章、阎若璩、尤侗、朱彝尊、姜宸英、毛奇龄、毛际可等人都建立了较深的感情和友谊,其中大多数人在曹寅任织造之后仍与其保持密切联系。特别是他与朱彝尊以及陈维菘,并过往甚密,而在刊刻《全唐诗》的时候曹寅就获得了他们很大的帮助。康熙二十三年五月,曹玺去世,曹寅南下奔丧,在江宁逗留一年,与一些遗民有密切交往。由于曹寅又是明遗民顾景星之甥,因而在南北两地都受到推崇,很快为遗民和汉族上层知识分子认同。曹寅任织造之后,与江南人士的交游更加广泛。有人统计,与曹寅有诗文交往者约二百人,其中有当时极有影响的知名人士。曹寅与明朝遗民及江南上层知识分子的诗酒流连,正是为康熙皇帝笼络士子、磨灭其反清意识的政治决策效力。
第四,曹寅本身也具有深厚的文化教养,曹寅喜好文艺,又爱好藏书,他精通诗词、戏曲和书法,他的代表作有《楝亭诗钞》、《楝亭词钞》等,曹寅成为主持东南风雅、众望所归的人物,在江南地区享有较高的声誉。正是由于曹寅的特殊身份和表现出的文学才华,才使得康熙帝决定将刊刻《全唐诗》的任务交托于他。
从客观上讲,《全唐诗》将有唐一代诗歌汇为一帙,这部“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 共计900卷的巨著,是唐诗传存的主要历史文献,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莫大的方便。
曹宗国 新著长篇小说《人迹》出版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spm=a1z10.1-c.w4004-7641977953.2.d7z3x5&id=521732443545&qq-pf-to=pcqq.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