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读书与赏月
(2015-08-14 09:22:35)
标签:
文学 |
读书与赏月
把读书和赏月相提并论,是读了《归州十八拍》才想到的。作者冯汉斌先生原本是诗人,书名相当典雅而富有诗意,但内容其实不只是对古城笳鼓的应和,也不只是对屈子诗魂的唱颂,主要是作为一位读书人的杂感随笔。而这些杂感随笔又既不是对经史子集的钻研,也不是对大历史、大学问的思考,更多的是对笔记小品、方谭小札之类闲书的随意涉猎和评点。这样的随笔就不仅让我窥见了钱钟书、稽首了王国维、欣赏了傅抱石、遇见了柳如是,一睹了张爱玲,甚至还爱慕了波伏娃;更重要的是在与古今中外众多逸士高人、才俊名媛的艳遇中,领略到学问之外的诸多难得的情趣,进入了一种“开卷还乡、推窗见月”的读书境界。
老实说,这样的读书境界是我平生很少体验到的。余生也俗,却好歹也是个读书人,而且自诩在读书中讨得了学问、丰润了笔头,老来更以为在夕阳古卷中慰藉了平生,现在看来也不过是熙熙攘攘者流。确实,相比于为了写作和其他功利,读书作为人生的精神享受,作为精神生活需要,它是更绵绵长长的。而唯其超越了功利目的读书,才能读平生难见之书,涉从来未至之境,进入所谓“生活在别处”的阅读境界。作者说,“每每案牍劳形之余,清茗一杯在侧,缥缃一册在手,风吹哪页读哪页,不知东方之既白”,我以为这正是读书进入化境的夫子自道。读云卷云舒、也读花开花落,读文以载道,也读不合时宜,读秘笈宝典、也读掌故钩沉,这情形看似散漫无际、无所用心,其实是在无心有意之间,神有所思、心有所悟,深得读书的意趣,达到书我合一,万物皆备于我的至上境界。而我也能由此明白了,读书人要进入如此至上的境界是不容易的,须得清心寡欲、平和淡定、超然物外、洒脱飘逸,须得做一个如同卧龙岗上那种“散淡”的人。
而这样的读书就正好比如赏月。关于赏月,古往今来的诗词文赋可以说已经道尽了其中的意境。登楼寄广寒者有之,苍茫云汉间者有之,把酒问青天者有之,起舞弄清影者有之,更多的无非是花影天香、楼台幽梦,纤云弄巧、飞星传恨。没想到在这部《归州十八拍》里,作者居然一洗铅华、拂去浮躁,道出了一种赏月的化境。他写道:“至乐之道,在一不玩月,二不揽月,远名缰、拒利锁,淡然处之,怡然为之”,但求心安、意佳、神会。这样的境界,岂不正好同作者津津乐道的读书化境合拍吗?
而要把这番意境用文字表达出来,那就只有借助于诗词。然而我寻觅李杜苏黄、涛笺兰词,却发现大多差强人意,倒是今世一夜成名的那位农民女诗人余秀华的一句诗最为得体。这句诗就是用来做了她的诗集题名的“月光落在左手上”。这是一句看起来并不经意的诗,诗中的具象只有一片月光和一只手,但表达的意象却相当灵动传神,那分明是一个闲适的女孩随心赏月的情形。试想,月光为什么落在左手上呢?因为左手一般不是求索操劳的,她把左手伸出来让月光“落”一“落”,纯属无所用心的玩耍,她的动作很优雅,她的心情很淡定闲适。为什么说是一个女孩呢?因为唯有无忧无虑的女孩,才会在月下有如此天真娴静的举动。于是,一幅天使赏月的典雅画面出现在读者眼前,一种超然飘逸的意境让我们心领神会。我非常惊异于这位农民诗人能写出如此典雅的诗句,更觉得这句诗写出了赏月的化境,也写出了读书的化境。
链接
1《曹宗国文史随笔》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88bb980101t0zd.html
2《曹宗国文化评论集》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88bb980102vcqc.html
3《曹宗国时评文集》http://hlj.rednet.cn/wj/136.htm
4《曹宗国诗歌散文选》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88bb980102vd43.html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