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茅盾“纯文学”奖的十点疑问

(2011-08-22 10:17:22)
标签:

文化

                            对茅盾“纯文学奖的十点疑问

 

 

第一,   是否只有“纯文学”才最具文学性、文学价值最高、堪称文学经典?而“通俗文学”、“大众文学”就低其一等?能否以“纯文学”标准取代茅奖——中国当代文学(长篇小说)的最高评价标准?最具专业性的“专家评纯文学奖”是否为其最合理合法的评价机制?

 

第二,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最高评价机制,能否以“纯文学”为正统正宗、对新兴的网络文学不予正视、敷衍塞责?能否用“纯文学”的一家之规对网络文学加以身份绑架和门槛限制?

 

第三“纯文学”要不要对“大众文学”进行导向和普及提高?“纯文学”要不要大众化,要不要让群众喜闻乐见、“爱读爱听爱看”?

 

第四,   面对商品化低俗化文学趋向,主流文坛以“纯文学”自说自话、自封自尊意欲何为?

 

第五, “纯文学”的提法同流行的“纯文学”观念有无原则区别?“纯文学”是否就代表文学的神圣和理想、是否代表中国当代文学价值的最高取向?是否中国作家必须坚守的思想理念和创作方法?

 

第六,如何看待“纯文学”观念的去社会功能化和疏离读者的倾向?“纯文学”是只要体验纯艺术的终极意境、皈依同宗教并列的信仰,还是要为人民服务、照耀人、鼓舞人、愉悦人?

 

第七,如何看待“纯文学”以现在流行的人性化历史观、“执著于博大精深的人性”的创作理念和方法?文学作为人学,是冷漠地把人当做人性观察发现研究思辨的对象,还是为了尊重人、完善人?

 

第八,从参评获奖作品共同倾向来看,关注普通人命运、关注底层生活是组织者提名和评奖强调的主题,那么这是否就是中国当代文学最重大的主题?是否就是当代中国作家的主要使命?文学是否应有对社会实践主体的观照和时代精神的呼应?沉迷于没有历史穿透力的人性悲悯来审视当代现实、刻意讲究的语言和叙事技巧、封闭自恋的臆想写作能否算作真正的文学经典?

 

第九,我们的文学是干啥的?是生产“供品”的还是生产“食品”的?“纯文学”作家是为读者写作的还是为自己的文学理念殉道的?他们是“人民的歌者”、还是人民供养的“精神贵族”?

 

第十,号称“排除了文学以外的干扰(‘权力干涉’、‘民意’)、“文学含金量最高”、“专业性最强”、“让文学回归文学”的“纯文学奖”将会在文艺思想上产生什么影响?对文学创作起什么导向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