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续《红楼梦》是一种“自闭症”
(2011-03-17 10:38:15)
标签:
文化 |
刘心武续《红楼梦》是一种“自闭症”
关于刘心武续《红楼梦》的事,在网上争吵了一阵子,现在也基本上已经平息了。倾向性意见是可以续、凭刘心武的学问能续得好、就是不怎么好也是有意义的。据腾讯读书报道,本周六3月19日下午3:30,作家刘心武将携新作《刘心武续红楼梦》在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五楼举办首场签售会。
可是我觉得人们还是没有把刘心武续《红楼梦》的事弄明白。
刘心武何许人也?你以为他真是个“破老头”吗?非也?他乃是当代中国伤痕文学开山之作《班主任》的作者,1979年起任中国作协理事、《人民文学》主编等职,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一句话,他是个作家,一个主流大作家,一个中国新时期文学具有代表性的大作家!当然,他如今年事已高,早就退休了,但这跟作家其实没有什么关系。那么,这样一位大作家,却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研究《红楼梦》,花7年时间以全副精力续《红楼梦》,我们到底该怎么看?
刘心武自己声明不是红学研究会的、不是教授,也就是说不是为了做学问的目的而续《红楼梦》的,那么,难道他真的是以一个作家的正常心态、为了文学而创作吗?
凭刘心武的文学修养,他当然应该知道“还原曹雪芹”是绝对不可能的。即使刘心武的续作可以打60分,顶多也只是一种“摹拟曹体”之作,而这对于一个作家、特别是刘心武这样成熟而深孚众望的大作家而言,又有多大创作意义?难道这是他应该树立的“雄心”吗?
那么,刘心武为什么明知意义不大而偏要为之呢?他自己也做过解释,先说是因为老红学家的嘱托,后来又说是为了排解亡妻之悲伤,为了战胜孤独和寂寞,声明“我续是为我自己续的。”这当然是肺腑之言,但却不足以解释一个引领一代风骚的大作家为什么遁入红门,不足以解释一个心智很高的文化人为什么会痴迷于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反而证明了刘心武“自闭”心理的亲情因素。
也许有人会以为我是庸医胡断,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刘心武的创作经历吧。刘心武的创作成熟期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该作被视为伤痕文学的代表作,也是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之作。1985年他发表纪实作品《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再次引起轰动。这一时期是作品是以关注现实为特征的,也是他形成自己的风格、成名立命的根基。
第二阶段是从1993年开始发表研究《红楼梦》的论文,并将研究成果以小说形式发表,接着十多年来坚持从秦可卿这一人物入手解读《红楼梦》。1995年后开始尝试建筑评论。 1998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我眼中的建筑与环境》。 1999年推出图文融合的长篇《树与林同在》。 2004年由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出版《材质之美》。其间虽然也著有《明星和我》系列文章,“民工三部曲”“北海三部曲”歌剧剧本《老舍之死》,长篇小说《风过耳》,但不是他的主要著作。而2005年发表的长篇小说《钟鼓楼》,其实已经充满回望历史的怀旧情愫,而被认为标志他在创作上进入新阶段的长篇小说《四牌楼》,则是对自己青春含泪的追忆,被评论界公认为“浸润着《红楼梦》的汁液”。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明显表现出游离现实的倾向。
第三阶段,则是2005年以后,刘心武全身心投入《红楼梦》的研究和续作,特别是在丧妻之后,“为了战胜孤独和寂寞”,就完全寄意于续作之中,处于更加“自闭”的状态。
当然,创作是作家的自由,“自闭”也许是一种天才的表现,对于刘心武的这样一位曾经以关注现实为使命的作家发生这样的转变,我没有指责的意思,只是有些惋惜、有些失望。何况他自己也说过,在《红楼梦》续作中也融入了自己的人生感叹,而且“那不是一般的人生感叹,是把对政治、社会、人际的看法都融入进去了”,这当然也是一种对现实的间接关照。可见人在世上,要完全“自闭”也是不可能的。
不过,刘心武既然想还原曹雪芹,那么他就应该对曹雪芹的创作精神有所了解,有所效仿,何况我们现在有着更强大的精神支柱、也应该有更自觉的社会担纲。当然,这只是我作为一个读者的建议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