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魏武王”称谓考
(2010-01-25 11:02:29)
标签:
杂文 |
分类: 文史随筆√ |
曹操之“魏武王”称谓考
一,为什么可以称“魏武王”。有些人之所以对“魏武王”的称谓产生怀疑,关键问题是把这个“魏”字仅仅理解为曹丕称帝后的魏国,这就讲不通了。《三国志》记载,曹操去世于建安25年(公元220年)春正月,二月丁卯安葬。“谥曰武王,葬高陵”。冬十月丙午,东汉献帝就告祠禅位,庚午曹丕正式升坛即阼,改元黄初,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可见这个魏国明明是在曹操去世安葬8个月后才正式登场的,在此之前不称“魏武帝”是对的,可又怎么能称“魏武王”呢?
其实,“魏武王”的“魏”不是指曹丕称帝的魏国,而是指的它的前身、作为东汉封国的魏国。东汉制度封爵亦封地,也叫封国,是封爵的领地,赋有皇权授予的部分国家机构和权力,但不是宗主皇权国。《三国志》魏志卷一记载,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时就明文规定:“魏国置丞相已下髃卿百寮,皆如汉初诸侯王之制”。当时就建了魏社稷宗庙,设置了尚书、侍中、六卿等官职。其封地包括冀州之河东、河内、魏郡、赵国、中山、常山、巨鹿、安平、甘陵、平原凡十郡。公元214年三月,汉献帝使魏公位在诸侯王之上,改授金玺、赤鈸、远游冠。公元216年曹操进爵为魏王后,汉献帝又命曹操设天子旌旗等等,卞氏为王后,曹丕为太子。曹操去世后,曹丕继嗣为魏王(同时由副丞相升为丞相)。《三国志》卷二记载:“汉帝以众望在魏”,这个“魏”就是指的封国魏。
同时,古代还有所谓“爵王爵者,谥王谥”的制度。《三国志》记载,曹操去世后“谥曰武王”,这 “武王”实际上是由谥号字“武”、和他生前爵位“王”结合而成的,故曰“武王”。曹丕称帝后追尊时沿用了这个谥号字,故曰“武皇帝”。有论者认为当时还有将爵和谥连称的惯例,举例说,曹操的儿子曹彰生前封爵彭城王,死后,谥号字为“威”,当时的称呼就是“彭城威王”。根据这一说法,曹操爵魏王,谥号字“武”,就可以连称为“魏武王”。所以在曹操去世后曹丕称帝前这段时间,时人可以从这个意义上称他为“魏武王”。以后的史家在叙述曹操被追尊为魏武皇帝之前的事迹时,也从这个意义上尊称为“汉魏武王”或“魏武王”。
二,为什么墓内石牌上会刻“魏武王”。有人根据《三国志》里记载有汉献帝告祠禅位的一篇册文,文中有“賴武王神武”句,就认为当时在任何情况下都统统称为“武王”,这也是没有道理的。应该说,这篇册文确实提供了当时对曹操称谓的唯一正史文字依据,但这只能说明在皇帝告祠禅位这样一种特殊情景下对曹操的称谓是“武王”。册文开头就是“咨尔魏王”,所以后文没有必要使用爵谥连称的“魏武王”,可以直接用谥称“武王”。又因为“賴武王神武”这句话是在讲到“汉”如何如何之后讲的,所以也没有必要在前面冠以朝代,何况这本来就是汉献帝的册文。但是,并不等于说在其它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也都一律只能这样称“武王”。
比如,如果是在丧礼葬仪上,如果曹操墓有墓志铭或者碑文,那就一定会在“武王”前加朝代前冠,而不会只称“武王”。在建安25年二月丁卯安葬的时候,就会在爵谥连称的“魏武王”前面冠以“汉”字,称之为“汉魏武王”。如果将来能发现相关实物,我相信一定是这样的。
这样问题又来了,那这个石牌上又怎么刻的是“魏武王”、不使用冠以朝代的称谓呢?
这就要考虑这个石牌毕竟不是墓志铭和碑石,而只是作为记录陪葬日常用品的石牌。在这样的石牌上的称谓,在“武王”前冠以朝代或许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应该是说明这些物品所在的处所和这个处所的主人身份。那么,这些日常用品应该是曹操生前所在魏王府邸里的物品,而曹操死后曹丕当即嗣继了魏王,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应该称其为前魏王的用品呢,是否应该在“武王”前冠以强调是封爵魏王的“魏”字来称谓曹操为“魏武王”、说明是“魏武王常所用”呢?我认为是一定的。我们还应该注意曹操生前这个魏王的特殊地位。应该说,曹操这个魏王,实际上是个准皇帝,这个“魏”是个准皇权魏国。那么,当时安葬这个“准皇帝”, 虽然要以汉朝的名誉,”准魏国“在操办中担纲什么就值得特别考虑。
三,史书上到底有没有称“魏武王”。又有人提出,《三国志》和以后的史书里没有出现“魏武王”的称谓。但已经有论者查了《晋书》、《宋书》、《隋书》、《通典》、《太平御览》、《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文献通考》、《通志》、《玉海》、《华阳国志》以及《水经注》诸书,那上面在讲到曹操被追尊为魏武帝之前的事迹时就多次使用“魏武王”的称谓。就拿《三国志》来说吧,我看那里面虽然没有明文的“魏武王”,却暗藏着“魏武王” 。
例如《三国志》记载有一段话,(魏文帝曹丕)“追尊皇祖太王曰太皇帝,考武王曰武皇帝,尊王太后曰皇太后”。如果我们认真研读这段话,就会发现所有人称前面都省去了前冠。行文省去的前冠必须是一致的,正史的行文更是特别考究。我们可以认定,“太王”、“太皇帝”、“武皇帝”、“王太后”、“皇太后”省去的前冠都是“魏”字,那么,这里“武王”前面隐去的也应该是“魏”字。这个“魏”字就可以根据后文,或者理解为东汉封国“魏”、或者理解为曹丕称帝后的魏国,可见“魏”的双解是约定俗成的,这样行文才不会有歧义。陈寿把这六个魏字都省略了,我们当然也可以替他把它们加上去,那不就成了“考魏武王曰魏武皇帝”吗?“魏武王”不就现了原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