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只是个传说
(2009-12-15 10:58:46)
标签:
文艺评论娱乐 |
张艺谋只是个传说
如果说《三枪》还只是张艺谋的一次“堕落”,那么他对批评的回应就让观众彻底明白了:张艺谋只是一个传说。
一,不必用第五代导演的遗传基因看这个人的一辈子
许多人过去认为,张艺谋是曾获奖无数的华人电影骄傲,但他却说自己“根本没打算当个民族英雄,没打算享受英雄的成就感”。
他说,我是一个没有战略部署的导演,我不想担当伟大的价值和任重道远的艺术追求。
过去几乎公认张艺谋是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可他说,主要因为第五代成长得是挺有思想的一代,我被归入了有思想的一代。
更重要的是,张艺谋说,第五代,到今天其实只是一个名词了。它的含义已经多元化了,它不存在一个固定的价值观念和标准。到了今天,还在坚持用当年的观点角度看第五代,不必要。他认为:“用这个概念倒回头看这个人的一辈子,那是不行的。不必用第五代的遗传基因,来看今天他们的发展。这个时代发展太快,时代在变,人也在变。现在是芙蓉姐姐自我表现都能被接受。价值都动摇了,这就是多元化。”
二,《英雄》是被“偶然”“弄大”的。
观众对张艺谋的期望,一方面来自他带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荣誉感,还有就是他在2002年炮制的《英雄》,打开了内地电影的大片时代。这个说法被张艺谋肯定为“又一个传说”。
跟所有想拍大片的导演一样,张艺谋只希望“过瘾”一把,于是,一部原本挺“正常”规格的《英雄》被“弄大”了。
“命运的荒诞就是偶然改变了一切”,而这个“偶然”,后来就变成了中国大片时代的里程碑。
三,奥运光环只是海报上的宣传口号。
在2008年之后,张艺谋多了一重身份,一种光环:奥运会总导演。有论者认为张艺谋找到了表达中国形象的形式,他的唯美形式主义受到极度夸张的政治肯定,没想到张艺谋却说:
“我不赞成大家把我固定地看,给我封很多封号,尤其在奥运会后……”他说,在奥运开幕式顺利结束后,他与别人拥抱也好、微笑也罢,都是“假”的。“当时只有一个感觉:沮丧。我担心转播不好,担心大家骂……第二天看评论都根本不相信大家的赞誉。”
“奥运会的成功,是中国人民的成功。我根本不能戴着这个,我只是那海报上的宣传口号。”张艺谋说,他在人前开着玩笑:“它(开幕式)只能成不能败,否则我就只能流亡海外,还得找个没中国人的地方。”回来面对很多不可控的因素,面对那么多需要改正的要求,他就干脆要求自己放下一切包袱:“我就把它想成是一个最大的广场文艺表演。你必须实打实想,一定要有艺术规律,一定要有自己有的东西。做这样一个导演。千万别敢想那么多,否则演什么你都不知道了!”
四,电影的本质是流行文化和通俗文化的代表
张艺谋是国际大导,他信奉和坚守的电影理念是:
电影承载不了太大的野心。“电影。它不是博物馆文化,不是哲学思想的承载者,它甚至没有一幅画留下的思考价值大。全世界最伟大的导演,电影产生的话题,半年一年就过去了。后面还有那么多电影呢。不要把电影艺术脱离本质再要求那么大那么多,很困难。电影这个类型,和目前这个形式,它做不了。就算是全国电影导演停了,大家坐在一起开会,一起讨论说拍一部部史诗,都做不到承载那么多。我能想明白这个事情:一部90分钟的电影,你还要搁多少文化东西进去?我搁不进去,这违反电影本质。我也想搁很多文化进去,做思想家,让大家津津乐道,但做不了……”“电影就是让观众走进电影院,度过愉快的两个小时。而后在寓教于乐中,再传递一点信息和感悟,不能有太大的野心”,
张艺谋自认这一次的《三枪》“没有做伟大感,没有拿姿态,不敢说自己做史诗,寄托了伟大的理想抱负和人文精神”。我希望能发挥一种娱乐精神,内容不要过于沉重,过于正规,过于深刻。我想传达的就是命运的荒唐。到最后每个人都做错了,死前喊的人也错了。这在科恩兄弟的电影里是主体情节,我把这个强化了,拿来做主题——命运的荒诞就是偶然改变了一切。”
说穿了,《三枪》就是博观众一乐,《三枪》就是形式感的一次尝试,风马牛不相及的题材和形式,但我给混搭在一起了,要知道,混搭可是很时髦的!
他还说,我希望那些只求“观点”的人要走近‘观众’。”票房已经证明了《三枪》,甚至证明了自己的电影理念。
基于中种电影理念,张艺谋很希望《三枪》能够继续像《英雄》成为另一个“偶然”,开创中国电影的另一个新时代。张艺谋预言:“未来十年,只讲市场,不讲人文,不讲思想,中国电影一定是个比较好的时间段。”
国人终于明白了,张艺谋只是个传说!毋庸置疑无需评论无可挽回。留下我们应该思考是,他为什么会被传说?他是怎样被传说的?他为什么要打破自己的传说?真实的张艺谋向何处去?中国电影向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