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黔东南摄影侗寨大利杂谈 |
分类: 萍踪 |
车江的三个年青人告诉我们,栽麻乡的大利村和宰荡一样, 为侗族大歌之乡,有侗族四合院特色的民居、鼓楼、花桥、青石板古道、400年树龄的古楠木以及古枫树群,与宰荡比起来,不为人知的大利更加古朴,在藏羚羊和其它攻略中找寻不到相关的信息。其交通较为便利,从车江出发,沿榕黎公路车行23公里,再徒步4公里,一个上午就可以往返。
通往大利的柏油路很狭窄,只能容纳一辆车通过。我们两翻山越岭徒步了半个多小时还看不到一个人影。天色突然暗下来,几声炸雷响过,大雨倾盆而下,冲锋衣也难以抵挡,我们只好在树下避雨。都知道树下躲雨容易遭到雷击,心里慌张得很,默默祈祷:我是好人,不会遭到天打雷劈。
雨水稍稍小了些,索性冒雨前进,major的体力明显比我好,我只怕在这深山里掉队,尽力地跟着他。山里多好的景致都顾不上拍了。
继续前行一个小时后,被誉为深山明珠的大利村就在眼前了。
这个小巧的侗寨有二百多户人家。我们两个外乡人,也不知道东西南北,在村子里乱撞。
看见新鲜的东西就举起相机乱拍,被拍到的村民们也不吃惊,难为情的低下头,飞快地躲远了,大方的微微一笑,纵容我们为所欲为。
因为要看古井,经过一户人家,大人孩子们围在一起,正热闹地吃着清明饭,看我们探头探脑的样子,一个男主人模样的人站起来,邀我们和他们一起吃饭。他的态度十分真诚,而我们的确是饿了,假意推辞了一番,还是如愿以偿地坐下来。
主人新添了碗筷,斟上了米酒,厨房里的老人端上来大盆的猪头肉。孩子们端着饭碗,好奇地围着我们看。
一碗米酒喝下去了,与男主人交谈得很投机,才知道,他是大利村新当选的村长。在座的村民很欢迎我们两位远方来的客人,村长的老父亲特意捧出了珍藏的佳酿杨梅酒。Major尝了第一口就欢呼:果然好酒!
两杯杨梅酒下肚,我和Major的话匣子打开了,居住北京的人侃大山的水平很高,我们与村长一家无话不谈,Major开始向村民宣传听广播的优点,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军事节目的记者,他还是很敬业地!
村长的哥哥是大利小学的老师,算是村里的高级知识分子,反应敏锐的他提出建议,要我们听听他们村的大歌。他和村长立刻通知他的女学生赶过来。
七个女孩相继来到我们面前,最迟的一个从山顶上的家里赶过来,那是她们的队长。
第一次听到女孩们的侗歌,没有伴奏,没有文字,只能形容为天籁之音。老师翻译了其中一首歌的意思
远方来的客人
不知你从哪里来
不知你走了多远的路
不知你会不会在这里停留
不知你即将去向何方
不知你离开时会不会回头
我用DV记录下女孩子们的歌声,我是那样面带微笑,貌似平静,我知道自己赶赴了千山万水,就是为了聆听这样的歌声,不虚此行啊。
寨子里的老人不服气了,他们几个平均年纪75岁,也走拢来亮一嗓子。
村长知道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给我们带路看老井鼓楼花桥四合院。讲解着这个村寨引以为自豪的景观。
始建于乾隆年间的石板路,上面有精美的石雕,是榕江县历史最为悠久的古道,本地人称为“三百磴”。5座花桥,横跨于利洞溪上,是东西两岸寨民相互交往的便利通道,也是他们集会议事,歇脚乘凉,行歌坐夜的最佳场所。侗家杨氏四合院,登高可观村寨的全貌。古旧的鼓楼是侗族人必不可少的标志。
两位摩托车手送我们下山。
临走时,我给村长拿出一些钱,请求他给唱大歌的老人和女孩子代买一些礼物。村长推让着不肯接受,我们也觉得自己很是庸俗不堪,情意无价,金钱只可以让我们稍稍心安理得而已。
村长无论如何还是没有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