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余人”的挽歌
——读冈察洛夫的《奥勃洛莫夫》
申载春
冈察洛夫(1812—1891),俄国作家。1812年6月18日生于辛比尔斯克一个商人家庭。他的童年生活非常富裕,为他后来创作《奥勃洛莫夫》提供了素材。1859年,代表作《奥勃洛莫夫》发表,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主人公奥勃洛莫夫是一个没落地主的典型,在俄国文学的“多余人”形象系列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形象标志着俄国19世纪“多余人”蜕化的极限,真可谓一曲“多余人”的挽歌。
奥勃洛莫夫是个慵懒懈怠的地主,整日躺在一张大沙发上,无所事事。在好友希托尔兹的一再敦促下,奥勃洛莫夫振作起来,整理行装,预备去巴黎,但最终也没有动身。少女奥尔迦看到奥勃洛莫夫尽管是个懒汉、无所作为,但为人正直、善良,便抱着满腔热忱,决心唤醒这个沉睡的生命。当爱情发展到需要负担起成家立业的艰辛职责的时候,奥勃洛莫夫退缩了。他找出种种借口,连连失约,美好的爱情终于化为泡影。后来,他和女房东普希尼钦娜结合。这是个善良的小市民女人,会做馅饼,更会服侍他。在普希尼钦娜的精心护理下,奥勃洛莫夫在维堡区的另一个田庄里,吃着、睡着,缓缓地、无声无息地离开了人世。
在俄苏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人物形象画廓中,奥勃洛莫夫当之无愧是第一懒汉。他养尊处优,视劳动与公职为不堪忍受的重负。尽管他设想了庞大的行动计划,却无力完成任何事情,最后只能躺在沙发上混日子,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懒汉和废物。小说深刻地揭示了产生奥勃洛莫夫性格的社会环境:宗法制贵族庄园是促使他衰颓的起点,贵族的生活方式和农奴制生活制度是促使他进一步衰颓的根本原因,贵族的教育制度和贵族的观念是促使他颓废的精神原因。正是农奴制本身,不但没有强壮他的体质,反而弱化了他的精神,扭曲了他的人格,从而全面完成了他的奥勃洛莫夫性格。一句话,奥勃洛莫夫是农奴制崩溃的产物,他的性格是死气沉沉的庄园生活的必然结果。俄国著名评论家杜勃罗留波夫作如下分析:“奥勃罗莫夫性格的主要特征……在于一种彻头彻尾的惰性,这种惰性是由于对一切世界上所进行的东西,
都表示冷淡而发生的。”“关于这个心地善良的懒人奥勃罗莫夫怎样躺着和睡着,以及不论友谊、不论爱情都不能惊醒他,使他振作起来的故事——这到底算不上怎样重要的故事。然而在它里面,却反映着俄罗斯的生活。”“在这整个的奥勃罗莫夫性格中,……我们发现了这是俄罗斯生活的产物,这是时代的征兆。”
后来,“奥勃洛莫夫性格”已成为萎靡不振、麻木不仁的精神状态的代名词。1922年,列宁曾经说道:“俄国经历了三次革命,但仍然存在着许多奥勃洛莫夫。……我们只要看一看我们如何开会,如何在各个委员会里工作,就可以说老奥勃洛莫夫仍然存在……”显然,列宁在这里反对的正是那种萎靡懒散、保守无能的精神状态。事实上,奥勃洛莫夫性格和列宁对其的论述已经超越了时代、超越了民族、超越了国界,具有永久性。尽管说,俄国的农奴制已经消亡,但滋生奥勃洛莫夫性格的土壤仍然存在。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养成了慵懒懈怠、耽于幻想、无所作为、因循守旧的奥勃洛莫夫性格,那是十分可悲的,也是十分危险的。小说的这种喻世、醒世、警世意义,充分证明奥勃洛莫夫形象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和永久的艺术价值。
小说在结构上采用对照法,奥勃洛莫夫和希托尔兹、奥尔迦和普希尼钦娜两组人物形成对照,这种对照突出了人物的性格,表现了鲜明的主题。奥勃洛莫夫和普希尼钦娜代表了生活的过去,希托尔兹和奥尔迦体现了生活的未来。为了突出奥勃洛莫夫性格,作者在塑造人物的具体手段上注重描写、心理刻画。这部小说描写细腻逼真,具有“无情的精确性”(杜勃罗留波夫语),叙述冷静平静,又蕴含温和的幽默,同时结构严谨,手法圆熟,语言纯净,最充分地体现了冈察洛夫的艺术风格。(申载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