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情伏特加(莫斯科图文纪事)

标签:
伏特加俄罗斯语言年旅行纪事影集俄罗斯 |
伏特加寄情(莫斯科图文纪事)
文图/以煜
安娜的生日,星期天,海波接我与他的俄罗斯亲友聚餐。
来莫斯科,这样的聚餐已经若干次了。或城中的原始森林;或风味的格鲁吉亚餐厅;或地道的俄餐酒店;或者就在家中。虽然没有语言,但只要有伏特加,我便莫名地兴奋。每至酣处,几分微酩,与俄罗斯亲友的交流便默契得如佝和猫一般。
俄罗斯人说我喝伏特加的风格象俄罗斯,这是有原因的——
刚来莫斯科时,正赶上年末十几天长假,除却到亲友家做客,有将近一周的时间要独处,这个期间,伏特加成了我最好的朋友。对此,我在《莫斯科的新年流水》中有过如是记载——
傍晚回家时,顺便去了地铁口上的日本超市,花了1000多卢布,买了五袋速冻饺子,想着每天最少煮一袋,又附带地买了牛奶、面包、番茄汁和香肠,外加啤酒与伏特加。回到住地,按我习惯的套路,先将速冻饺子,煮到锅里,期待着那小而结实的肉丸在沸水中发出的馨香,同时,将香肠煮进三根,再放入西红柿、黄瓜、白菜。煮上三个滚,再将三个事先选好的盘子分摊在桌上,然后,把锅放在中间,摆上精致的刀、叉,拿出伏特加与水晶杯。当饺子、香肠、蔬菜分别捞到三个盘子里时,肉香、菜香、酒香,迅速溢满小屋。之后,将伏特加,满满地斟到水晶杯里,淡淡的思乡之情便与雾霭一起升腾。嘴里自语着,“今天的伏特加只能喝两杯,两杯就两杯吧!”可每次喝完第二杯的时候,又都无法自控地自语:“再来一杯,最后一杯!”就好象谁在拉我一样。每次都要过量。这时我才突然明白了,俄罗斯为什么那么多酒鬼,因为,伏特加太好喝了!这种限定了酒精含量的白酒,绵绵的,淡淡的,很文雅也很斯文。再加上水晶杯的晶莹,便有了朦胧的知觉。知觉让我不时地走近窗前,拉开厚厚的窗帷,看着九层楼下被冰雪覆盖着的运动场,以及周围的原始林丛、与林丛中的小路。不自觉地哼唱起那首俄罗斯老歌《小路》。每哼到“在那一片宽广银色的原野上,只有一条小路孤零零”的时候,就有千丝万缕的心绪在喉头涌动。我知道,这是伏特加的作用。它让压在心底的幽怨,在无人的静夜里,款款地释放……
这是我刚来莫斯科时的的常态,一斤半装伏特加,每次一瓶所剩无几。这样的情景让总裁 T 颇有些担心,私下里说:“大哥来莫斯科别项目没做成,先成了酒鬼!”
但最终我还是节制了,可见心里的定数大于伏特加的魔力。这可能就是中国人——艰苦中养成的生存意识,永远都是第一位的。初始的酩酊,无非是想借助伏特加,麻痹一下无语的孤独。要以无语的状态在异国他乡要做长久搏杀,最能抑制惶惑的,除却亲情,就只有伏特加了!因此,一度时期,伏特加是我在莫斯科最好的朋友!因此,在项目有了契机,寂寞成一种情状被我接纳并适应时,我才与伏特加以再见的方式,做了礼节性的话别。此后,只有亲友聚会,节日小酌,才一解缱绻。
非常奇怪,每次小酌,面对伏特加,我周身都有一种莫名的颤栗,犹如巴望的情侣君临,渴望伏特加的快感迅速溢满周身......
也许,酒精与雄性有着天然的亲近。记得友人雪华20年前就曾送我一幅对联,称:“诗甘称弟子,酒不让先生”,恰就合了我的心性。我始终以为,酒喝的豪爽与否,绝对地和厚道有关。奸猾的人,把一杯酒下肚当成一种心机、心计的较量,在酒桌上极尽能事,厚道的人喝的酩酊了,他却狡猾地清醒着,满脸奸佞和快意。殊不知,这样的胜利,只是小聪明写在了脸上而已。我最厌恶与这样得人把盏。似乎全世界的智慧都集中在了他一人身上。其实很扯淡。
我喜欢俄罗斯风格,半两容量的水晶杯,只要是碰,无需规劝,准会一杯见底。一碰一下,面对这样的情形,我是必奉陪到底的。
海波妻子安娜的生日,老丈人海达尔、与岳母丹妮娅,各携现任的妻子与男友同来。海达尔的现任妻子卡加,与安妮娅同龄,小妈、大女,姐妹一样,母亲的男友则绅士般,与海达尔相仿。看来这一点全世界都差不多,男找的再小也般配,女则相当才为协调。老夫、小妻在这个曾经的家庭变幻中自成风景。这是典型的俄罗斯风格。身在其中,我常常由衷地感慨——文化与胸怀,到底哪个起作用。
海达尔的酒量很大,每次相遇,我们两都旗鼓相当,饮至微酩,却重无醉态。保持行为的节制与清醒,是我身在他乡始终对自己的潜在要求。
安娜的生日,久违了的伏特加,我的知觉在觉醒,借伏特加的酒力,记下感受如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