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之孔子论“义”(《论语》析读)
(2016-01-23 10:17:46)
标签:
真实儒学文化教育历史杂谈 |
分类: 《论语》析读 |
3、义是律己之道、达物之志,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可见,义作为人之本的重要性。这里所讲的义是儒家的义,是弘扬贤性之本而稳定成贤性,进而以仁(礼智信)来律己,以此作为自己的思行操守。
义的道德准则:前已述及,以孝悌延伸、爱及他人而生仁,即以欲求先施之施、不欲勿施之止而加于人者,即为仁;而能以此心律己而正于言行者,即为义;所以,以仁作为自己立德修身之道的核心,是义的起点。同时,行于义,也有亲疏之度、上下之别,故须遵于礼;爱而不阿不屈、不庇不纵、明求是非、思患而预防,故须用于智;仁义礼智四德合于性而不悖,则有信。故义的笃道内容,实际包括仁、礼、智和信。不能遵守这些准则而得到的富贵,既不能使人安心,也无法长久保有,富贵又何益于我,故孔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行义的方法:义是律己的要求,思笃于德、行合于道,即坚持奉德以仁、行道以中适,是修义的态度和作风;而要凡事行于义,仍须坚持“欲求诸己,先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而不怨尤他人的方法(即行仁之中道),才是行于义的内涵真谛,这也是修义于性的基本途径,故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同时,义要求律己以严、责人以宽,对为上者之律严、对为下者之律宽,所以,君子以自律之节律人,是居上不宽;以治人之度自治,是为礼不敬,这些都不是义的品格,故孔子曰: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又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第三,义要求不文过,闻过必改,故孔子曰:“丘有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如何能做到以义为立身之本(修行义而成于性),在既仁且智的基础上,义之要在于以仁为德、以中适为道的自守和笃定:首先,真心修身以达道,既不在是否精熟义理之辞,更不可因别人赞许而自满,故孔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言既能笃行义理以匡正自身,又能深化赞许之解析(以再精进修身)。其次,要知耻,《中庸》析读中讲过,耻源于悖诚之愧,修义成性则可恒守于诚,遂能以不合于仁义之道为耻;知耻是明德笃道得以强化的结果,亦即强化价值观的结果,只有明德之析清、笃道之悟深,才能知苟且于人格之丧、知耻所以为耻;而只有守德之愿强、遵道之义重,才能勇于不为;这样知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比如孔子曾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只有知耻,才能有勇气笃于义而不行苟且(只有知耻,当耻强加于身时,才会迸发出内心的反抗,这是维护义的真勇,故曰“知耻而后勇”)。第三,为人正直而不屈罔,以养其气、以笃其志,方能长期坚守、笃定,是故,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幸而免者,偶然、苟且而非一贯也)。第四,对过往之事,能常自省,觉善而勉,觉错而改,这是常人很难做到的,所以,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自讼不必,自省而改即可)。第五,还需不受环境处境的影响,所谓不厌贫而好礼,若孔子所说:“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可见,如果没有国家的引领和涵养,实可谓难乎哉!所以,若使民以义为本,则必以君王垂范、为上带动为先,广施教化引导、社会涵养等国家措施为助,核心在以德性之竞应于人才选拔为激励和传承,才能促使其在纷繁的社会中执善不放、恒笃仁德。
同时,要养成日常的良好习惯,特别在交友和兴趣方面,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友者,相信而互染也,而能无慎乎?故周公戒成王曰「其朋其朋」,言慎所与也,“夫爱之则不觉其过,恶之则不知其善,所以事多放滥,物情生怨”,“善人同处,则日闻嘉训;恶人从游,则日生邪情”;是以友直、谅、多闻者,而得于益;友便辟、善柔、便佞者,而得于损。乐者,好而倾力、累不知疲者也,亦修己之所重也;乐节礼乐、道人之善、多贤友,则近仁;乐骄乐、佚游、宴乐,则远仁而放逸;远仁则趋贪,放逸则无节;“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为善,仁者所乐者也,故达人以达己;为利,贪者所乐者也,终损人而害己。《春秋》尝有“爱子教以义方,不纳于邪。骄奢浮佚,所自邪也”,故不纳外邪,在师友;能正内邪,则在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