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塔尔寺堆绣酥油花菩提树磕长头 |
分类: 透过镜头 |
恋恋不舍告别美丽的青海湖,车轮滚滚继续在青藏高原上驰骋,奔向云深不知处的塔尔寺。老实说,之前只在做旅游行程功课时听说了塔尔寺,据说不错,可究竟如何不错法,完全没有概念,只当是个普通的藏传佛教的寺庙而已。出于对许多旅行团“上车睡觉、下车看庙”的深恶痛绝,以为这个塔尔寺也不过如此。再说,印象中,布达拉宫、大昭寺、哲蚌寺、扎什伦布寺……无论哪个名头都震耳欲聋、响彻云霄,才是藏族文化的代表,这塔尔寺似乎太名不见经传了吧。
可当我们刚刚抵达塔尔寺的门口,我就肃然起敬了,因为它已经散发出浓重的藏传佛教气息、还因为它已经气势逼人!绛红色的建筑,金顶闪闪发亮,到处经幡飘飘,门前八个白塔一字排开,各有讲究,寺庙建筑依山势而筑,错落有致,气势恢宏,敢情是一个圣地啊!
听介绍后恍然大悟,原来这个身处湟中县鲁沙尔镇莲花山坳的偏僻一隅,竟然是大名鼎鼎的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公元1379年始建的塔尔寺乃青海省藏传佛教的第一大寺院。
再听介绍,我又悟了!——塔尔寺、塔尔寺,先有塔,尔后有寺也!
难怪寺院前后和附近有各式各样的白塔,寺院内还有更伟岸的白塔,连礼佛大殿也是“罩”着塔而建的。记得布达拉宫前的大道上也矗立着白塔,可见白塔在藏传佛教中有着崇高的地位。
高高竖立如旗杆的经幢也很有特点,有竖在地上的,也有竖在墙头、屋顶的,各领风骚,藏味十足。我最喜欢看还是藏式建筑中特有的边玛草,巧妙地嵌入墙体,浑然一色,看上去很有质感,赏心悦目。最关键的是边玛草所具备的物理特性,既保暖、隔音,又能防潮,但恐怕不是普通居民人家用得起的。
塔尔寺实际上不单单是一间寺庙,而是一整片建筑群。进得门去,一个个院落散布其间,相互呼应。有的是喇嘛宿舍,有的是诵经场所,有的是活佛居住的扎厦,有的是佛经学院。所以,塔尔寺是一个藏传佛教的弘扬、传承的基地,浓缩的是宗教的精华、藏民族的文化、神奇的传说、还有千百年的历史。
塔尔寺有“三绝”。一绝是壁画,可以在各间殿堂的墙壁、廊柱、栋梁、屋檐等处看到,浓墨重彩,鲜亮传神,我认为各种雕刻也应算入此类;二绝是堆绣,外行看上去就像是浮雕般有立体感的刺绣,精美无比,可惜现在仅主殿内还留存有八幅,据说这种技艺已经失传了!三绝是酥油花,就是用各种颜色的酥油来制作的,花卉、建筑、人物、器具,无不栩栩如生,但酥油容易融化、变质,故每年都要重新制作一次,因此每年看到的都会完全不同——恰似昙花一现啊——这让酥油花的美中蕴含着人生无常、青春短促的伤感……
如果说壁画艺术还有许多其它地方可以与塔尔寺比肩,比如几天后要去的敦煌莫高窟,而堆绣和酥油花则的确是塔尔寺独此一家、别无分店的绝艺,因为至少以我的阅历从不曾见过(包括拉萨在内)。奈何禁止摄影,很遗憾无法留下照片,只能保存在自己记忆的“内存”中了。
可我还是禁不住诱惑,在主殿外禁止摄影的区域偷偷拍了几张。我把相机挂在脖子上,大拇指作扶住相机状,实际上搭在快门上,用其它几个指头控制机身,镜头微抬,装着满不在乎、左顾右盼看风景的样子,伺机按几下快门!为保证成功率,我用广角镜头,光圈适当缩小,保证景深够大,同时由于相机悬空、不稳固,快门速度调到足够快,以防止抖动。
第一个偷拍的收获是菩提树。释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树下成佛的,宗喀巴大师也出生在此树下,其意义着实非凡。更神的是一树两身,不远处从根部又长出一株菩提树,据说殿内的佛塔就“罩”在树上。(有点担心,这样做树还能活吗?)
第二个偷拍的收获是磕长头。这是藏传佛教特有的祈祷方式。站立、下蹲、跪下、匍匐、双手撑地往前滑出、直到全身俯卧贴地、再起立、然后从指尖处开始磕下一个头……如此周而复始。完全是在用身体“丈量”朝拜的路啊!教徒的虔诚之心可见一斑。
大殿外门廊下的喇嘛和藏民则是在原地一轮又一轮地磕长头,起立、匍匐,匍匐、起立,经年累月,地板已经被无数人的手足硬生生磨出深深的凹痕!——这大约也是被岁月磨砺的塔尔寺的写照吧?
↑悠闲自在、有说有笑打手机的小喇嘛,现代化无孔不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