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天目杂谈 |
儿时在老家常听人说“一只羊”,那是“一块钱”的意思。至于为什么把一元人民币叫成“一只羊”,与其傻乎乎地去考证,我宁愿胡乱地猜测一番。或许是先前的“洋钿”、“银洋”在民间的叫法,一个银元就被称为“一只羊”,那就是“一只洋”的谐音了;或许是一块钱人民币恰好能买一只羊?
这并非不可能。在那个年代,十块钱就能平安生活一个月,几十块钱可以养活一家人,一块钱买一只小羊羔估计也差不了多少了!
前几日在崇明,打算买著名的“崇明羊腿”。在血淋淋的肉摊边,大卸八块的白花花的羊肉依次陈列着,煞是诱人——吸引着我们这些食肉动物。摊主热情地搬出一整头羊来,一边挥动着锋利的刀,一边和我们斗智斗勇——砍价。砍下来的结果是,四分之一只羊,12.5元一斤。一称,连腿带身子带半个羊头,将近15斤,大约175元。如此估计,“一只羊”就是700元上下。假如那个时候普通职工的月工资是30元,照此推算,现在我们理应要拿到20000元月薪才行!惭愧啊,至少我没这个能耐。
看来羊是“保值”的!

当然啦,那会儿是没有“闲钱”买一只羊的,四分之一只也不行!哪怕是一分钱都想掰成几瓣来花,吃一顿猪肉是奢侈的牙祭,羊肉就更稀奇了。所以,当我们说“一只羊”时,有意无意地透着对喷香的羊肉的向往、对价值的肯定、对一元=10角=100分的“敬畏”。因此才有“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的歌谣。要换了今天,看到一角钱也少有人愿意为此弯腰了。
不过,我们还是应该像先人那样,对猪羊牛马鸡鸭足够地“尊敬”,对数亿年如一日地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足够地“尊敬”。即便我们幸福地生活在工业化时代、信息时代,不再是自给自足、物物交换了,人类社会的基石却还是这些“低等生物”。但是,我们这些“得益者”又保留下来多少类似“一只羊”的东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