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草屋,不是为了哭穷

(2007-01-20 20:20:43)
分类: 透过镜头

草屋,不是为了哭穷

生活在都市里的年轻人很少见过真的草屋,只能在想像中把“草屋”和“贫穷”联系在一起。的确,自古以来的富人都是住青砖绿瓦的大房子的,穷人则无钱盖屋、无米下锅,只有住住草屋。在我小时候居住的小镇上,虽为县城,草屋却并不鲜见,可见与经济发达完全不沾边。
 
后来,草屋渐渐地就少了、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结实的砖瓦房。唯一觉得“遗憾”的是,苦寒的冬天里再也采不到挂在屋檐下的尖尖的冰凌——那个东西曾给我们这一代许多人的童年带来许多忘记冻疮的乐趣。
 
当然,对于从未体验过的草屋,也可以产生“浪漫”的想像。比如,住在里面的文人隐士,就着窗前的怒放牡丹,挥笔留下千古绝唱。或者,衣着朴素的西施美女,从草屋中款款而出,提篮去溪边浣纱。
 
不过,如果让谁真的一辈子住在这样低矮、漏风的屋子里,就绝不会乱YY了。

草屋,不是为了哭穷

小桥、流水、人家,这是恬静、甜美生活的写照。这里就有,似乎不染人间烟火的模样,虽然是如假包换的正宗草屋,透着浓浓的乡村气息,但实在是太“完美”了,与心目中的傍水小筑、绿树环抱、篱笆斜倚、菜园绕屋不差分毫,于是反而显得有点做作了!肯定是某个和我们有相同“想像力”、或许是了解我们怀旧心态的人,特意而为之吧!

草屋,不是为了哭穷

草屋就是这样盖起来的:竹子搭的框架(也有用泥巴夯的墙),稻谷收割后,把晒干的稻草结成草垛,覆在表面。屋顶盖得更严实些,厚厚的、密密的,隔热效果一定不错,所以夏天大概会比较凉快。不要担心雨水会渗进屋里,因为屋顶的斜度很大,而且草秆都是顺势而下,雨水会被乖乖地引流下来,滴滴嗒嗒地落在屋前屋后的地上。(可别又诗兴大发哦!)

草屋,不是为了哭穷

这些是上海崇明岛“仿古村”里的杰作。算是一个露天的、互动的博物馆吧。不是为了显示自己有多“贫穷”,而是为了某种记忆。也可以让年轻人显示自己的“天真”——这个也不懂、那个也不知为何物,顺带可以让“过来人”显示自己的经验和博学——呵呵,这个是什么、那个是干吗用的。
 
别的纺车、磨盘、农具、家具等没怎么吸引我,这个灶头可是一定要留影纪念。江南的农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是这个式样的灶头,连结构都完全一致,无论跑进哪家厨房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现在,这样的灶头已经越来越少见了(全换了煤气灶了),而我还沉浸在它烧出的饭菜的滋味里——实在是太香、太好吃了!

草屋,不是为了哭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