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育观点 |
在上海有那么些小白领,玩出了求偶腕带的花样,果然有点“想像力”啊!既是时尚的装饰品,又是表明“个人状态”的小信号;既不会出声,又能呼唤异性;既含蓄,又明确;既能找对象,也能聚朋友(钻石王老五朋友)。
据说还经过“讨论”,进行过设计。腕带上缀着个M字母,可不是麦当劳送的小礼品,而是Man、Woman、Marry共有的字母。第一批2000个1.0版本的腕带被分发一空,下一批还升级成2.0版本,将有“惟一标识”,可以在网上识别使用。别说参与玩了,听听就够“出位”的。够IN、够COOL、够小资!
其实“腕带”作为“标识”也不能算原创。往远了看,有特务(或地下工作者)接头暗号;往血腥了看,有纳粹时代往犹太人身上烙的符号;往俗了看,有等待不认识的约会对象时手里举着的报纸或玫瑰花;往国外“少数人”看,有暗示“特定身份”的戒指或耳环。所以,腕带只能是继承中求发展的意思。
真是不明白了,现在的年轻人都怎么了?或许是我落伍得可以,反正身为老古董忍不住就要说句过来人的话:俺们那会儿不兴这个、也不用这样的!求偶是连动物都会的自然行为,怎么现在高智商、高学历、高收入的“三高”男女都到了要靠腕带的地步了?叹息之余不免要担忧一番,是不是小时候读过的科幻小说中描绘的恐怖场景已经提前出现了——“人类身体退化到只剩一个大脑袋”,只会干活和思想,别的都由机器人代劳了!
所以,腕带是一种看似美丽的倒退。它就像它长的样子一样,是一把枷锁,把人紧紧束缚在原地无法动弹。它禁锢的是爱慕的翅膀、它驱走的是偶遇的浪漫、它忽略的是邂逅的缘份、它隔断的是心灵的呼应。小小的腕带把爱情物化了、直白化了,只留下求偶的原始欲望。难道细细的腕带能带来一见钟情?能带来长相厮守?能带来相濡以沫?能带来忠贞不渝?——这恐怕是这个夏天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消息了。
前一篇:IT评述者越来越像经济学家了
后一篇:车身线条会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