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故乡
(2009-04-16 21:22:01)
标签:
原创情感 |
于儿刚才填高考志愿表,问我籍贯填什么。我说这得随我填,江苏沭阳。从小学开始,初中、高中、大学,每次填的时候,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工作以后也填了很多表格,籍贯一栏几乎从来没有深想过,就填上去了。自从十年前挈妇将雏离开家乡来到几千里之外的福州,沭阳从此成了故乡,对客居异乡的我来说,有了一层特别的意义。
说起故乡,那是苏北平原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说小那是因为我们那没有出过经天纬地的名人,但是沭阳可以说是一个大县,面积2297平方公里,人口近200万,历史也很悠久,建县有2000多年的历史。春秋时期鲁成公九年(公元前582年)沭阳县境内就有郯子国,西汉时东海郡的厚邱、建陵、阴平、下城、临渣、怀文、服武等古城,皆在境内。后汉,建陵县并入厚邱县。至晋,阴平县也并入厚邱县。宋元嘉十二年,废厚邱县为襄贲县,直到北周建清六年(公元556年)改怀文县为沭阳县,县名沿用至今。
小时候对家乡几无概念,直到考上大学才算是走出家乡,后来回家乡小镇教书,直到30多岁才离开。现在客居福州,对故乡的印象却日渐清晰起来。阳春三月,故乡的春天那就是一幅最美的图画。一眼望不到边的油菜花,黄的耀眼,让人眩目。乡情、乡味,书痴在以前的文章中多有涉及,今天主要谈谈乡音。
乡音最能激发人的思乡之情,记得九九年刚来福州,讲着那憋脚的普通话,春节放假回家,想说沭阳话,却不知从何说起了,急得我不知如何是好。直到在南京上了开往沭阳的班车,听着那满耳的乡音,在寒冷的冬日一股暖意慢慢浸上心头。
五年前的一天,我与云儿在世纪联华超市买东西,在鱼摊前争论中午是吃福州产的黄花鱼还是吃北方的鲫鱼的时候,边上的一个少妇对他先生说,这一对肯定是你老乡。听我们还在争辩到底买什么鱼的时候,那人突然对我说,“老大哥,你是沭阳人吧?!”我一听口音,忙说是的是的,就这样我在福州遇到我的第一个老乡,沭阳龙庙的小徐。小徐是郑州粮食学院毕业的,随女友来到了福州,已经十年,老乡遇老乡,真是的两眼泪汪汪。从此我们两家在福州就成了亲戚,常来常往。
沭阳方言属北方方言中江淮次方言, 是过渡方言区,但受北方话影响,故县内各地语言、语调有所差异。下面就录下一段沭阳话,看各位博友是否能听得懂,如能翻译成普通话,书痴小屋可有奖励的哟。(注意:请把红字翻译成普通话)
(场景:中午,一家酒店,来了几个客人请局长吃饭。)
酒菜满席,都过赏目心子了,绝掌才慢腾腾而来。满座起身相迎,一片寒喧之声。旁边侍宴的歇大姐是才来滴,人还比较漂亮,经验明显不足,看上去还有些紧张。众人落座,有人招呼:"歇大姐啊,茶!"
哈哈,这么纯正的沭阳话,读后大笑,以至泪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