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的美食--兼述苏北朝牌的由来
(2009-04-15 20:06:50)
标签:
书痴杂谈平民美食朝牌的由来杂谈 |
分类: 书痴说史 |
易兄来福州,把他和他的一个朋友带到榕海宾馆安顿好,正“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的打听远在千里之外朋友同学的近况,接到云儿的电话,说晚餐的地点已经定好,在国谊大酒店。易兄说什么也不去,说要找一家门面不大只要清洁卫生的特色小店即可,说走南闯北吃过许多酒店,都是一个味。在他坚持下,我们去了附近的一家以做西京风味兼做闽菜的香喷喷,我打电话让云儿带一瓶52度的五粮液,点了几个具有福州菜特色的菜肴。在吃饭的时候,我说现在人们的生活已经迈过了温饱的坎,吃什么已经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与什么人一起进餐。
是啊,自从来福州后,我吃过上万元的燕窝、鱼翅、山珍海味席,说起那些名贵菜肴和富丽席面,我总是不以为然。菜贵得没有道理吃过就忘不说,同席的人互不熟悉还得互相应酬干杯,还得费尽心思没话找话,还得随时注意自己的仪表姿态动作是否得体,一餐饭下来那才叫一个累;再若碰上暴发户炫耀富有,那饭就更没法吃了。哪有朋友们一起这么痛快,爱怎么吃就怎么吃,拿上一大摞餐巾纸擦汗拭泪擦鼻涕,多畅快恣意。
我知道我就是平民百姓的命,我最爱的就是普通人的家常饭菜。美食,我认为绝对不在富丽堂皇的酒店,那儿的菜算得上精美、气派,但是应该没有特色的味道。美食在哪?在那石板铺就的小街两侧,在小区门口的风味小吃店,甚至是在沿街叫卖的挑担上。
说起我最爱的美食,应该就是我们镇上西来顺饭店的杂碎汤,说是饭店,其实就是一间门面,放上三、四张桌子,后面就是厨房。但是那汤的味道,我是至今难忘。要说和燕窝、鱼翅和鲍鱼等山珍海味相比,那杂碎汤是够平民化的。滚烫的沸汤中,主要是骨头、大肠、猪血和猪下水,客人来了后,用勺子捞上一碗,然后加下葱椒蒜等作料,再买上刚出炉的朝牌,那才叫美呢。我上初中时,曾经得过一次奖学金,去西来顺犒赏自己,虽然是寒冬腊月,那顿饭直吃到我大汗淋漓,直到现在,我还能想象出当时的吃相,哈哈。
刚才说到的朝牌,我想别的地方人恐怕没有听说过,朝牌,一种苏北民间食品,因形状似古代官员上朝时手持的朝圣的牌子而得名.其制作方法是: 团面用擀面杖擀平,宽约5—6cm,长约52cm(视具体情况而定),用刷将一面刷上麻油,上洒芝麻,用刀斩上斜纹,切成若干长约8—9cm面块,拉长后,用手指将面抹入饼炉(饼炉为圆柱形,开口朝上)内壁烘烤,待面色烤微黄后即可用铁夹取出。入嘴脆香,食用时其中夹入油条更好吃。
朝牌的来历,说起来还是一段悲惨的故事。当地的老人说,这是为了纪念明朝初年大忠臣方孝孺的。据《明史》记载,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而颜集方姓的老人说:方孝孺是他们的先祖。他们说:"北宋时,为躲避战乱,我们的祖先从河南外迁,有一支就在沭阳颜集定居。我们祖先名叫方孝友,是方孝孺的族弟。"查《明史·方孝孺》得知,方孝友确实是方孝孺之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