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浪博客诗词优秀作品管窥十四集

(2009-03-01 07:03:23)
标签:

新浪诗词

管窥

起句

词人

六曲

银湾

玉帝

屏山

文学原创

文化

分类: 诗词管窥

新浪博客诗词优秀作品管窥

第十四集

 

本博更新博文请见下一篇

 

新浪博客优秀诗词每周五评,佳作鉴赏,置顶一周,周日更新。

 

其一、鹧鸪天·咏怀二首其二(赠友人)
沧海月

 

听奏冰清第几弦?屏山六曲映灯前。

乌丝写尽东阳瘦,桃扇书成北斗悬。


裁锦字,剪春幡,天涯谁道隔银湾?

斑骓今系门前树,此夜长安月正圆。

 

名为寄友,实则这是一首咏怀词,借寄友人的形式抒发自己的感慨。由词内容可以看出这首寄友是写给异性情人的情书,情意温婉余韵深长。

起句婉媚轻灵,无端落下一个疑问,似是回忆两人在一起时曾经的故事,女子弹琴弄筝,男子入神倾听,个中滋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句略带撩拨口气的发问,引发了受者的感情,从情绪气氛上,词者努力挑起受者也就是友人的情绪共鸣,一同陷入往昔美好微妙的感受中。“第几弦”尤其生动,有隔座送钩灵犀一点的效力,轻轻一拨的弦音,既是实笔也是意味深长的点拨,眉目之间暗送秋波的风情万种。“屏山六曲映灯前”这里屏山六曲化用纳兰词《采桑子》“乡路迢迢。六曲屏山和梦遥”的意境,也借纳兰词意表达如纳兰一般琴瑟和谐夫唱妇随的感情。

对句自述其平生烟雨,感慨遥深。“乌丝写尽东阳瘦”语出明代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文中叙说宋濂自己少年读书刻苦用功的往事,夸奖马生年轻好学一如自己当年风貌,词人用此典故借指自己终年苦读诗书不问经纶,乌丝生白发,伶俜瘦影成的艰苦经历,“桃扇书成北斗悬”典故不确定,概指明末才子东林党中坚人物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纠葛,这里词人化用典故借喻才子佳人的情色故事表达自己与情人的萍水相知和离合之叹。两个典故委婉却明白地概括了词人的生活状况和精神世界,也辗转表达了词人对自己与友人的感情的认识,“北斗悬”似指眼下的分离和隔河相望的痛苦。

下片略转,“裁锦字,剪春幡,天涯谁道隔银湾?”用故作豁达的态度劝慰自己也是安慰情人,“隔银湾”当是以牛郎织女的故事自喻,反其意而用之,表示自己不是甘心于牛郎的向王母屈服的怯懦,是一种似是愤激似是决心的承诺,一个“谁”字道出了词人的不屑和不平。

结句“斑骓今系门前树”化用李商隐《无题》中“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的句意,这里的斑骓本事暗用乐府《神弦曲》“陆郎乘斑骓”的故事,暗示情人,她日夜思念而不得一见的意中人,其实和她相隔并不遥远,此刻他正欲系马垂杨岸边,只是咫尺天涯,无缘与他会合罢了。在此词人借用典故委婉示意意中人也就是题目中的友人,自己正欲系马在你家的门前树下,这大胆而坚决的举动一定会打动情人的心,激起情人的热情,赶来与他相会。所以结尾用“此夜长安月正圆”将快乐欣慰的情绪生发开去,用月圆来暗示情人相会的圆满。

小词的深婉韵致和委曲暗示借助于一连串的典故来传达,明艳而不失典雅,情绪热烈但又含蓄隐晦,而且句句用典却能自然生动,不伤形象空灵,可见词人深厚的学识和灵活的语言技巧。是一首现代人中不多见的风雅之作,却写得情趣盎然有声有色。

 

 

 

 

其二、清平乐    下乡有记

石不能言

低窗纸裂,风过声嘶咽。

灶下尘积烟火灭,触手焦枯似铁。

人前久立无言,身心岁月啄残。

谁道此行劳顿,回看小院霜寒。

城市里的嘈杂,令人们十分不安,城里人厌倦了城市的喧嚣,很多声音鼓噪着热情,向往着桃花源般恬淡温馨的农村生活,那种老死不相往来鸡鸣狗吠之声相闻的理想社会形态让人心生感动,但是真正的现代农村到底是什么样子,恐怕很少有人去想。城市的人们只是把自己的不满发泄在城市身上,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农村而已,反之亦然。

这首小词所展示的情景,不知城里人看到了会作何感想。这里写的是一个城里人下乡的观感,不知道这个像到底是什么地方,也不知这个乡到底有多少代表性,只是就辞论事罢了。

起句镜头就聚焦在一间低矮的草屋前,中国人的印象里,高门深院向来代表着财富和势力,可是眼前这景,窗是矮矮的,不是那种镶了玻璃的窗子,而是用纸糊着,而且纸也已经是破碎开裂的,不用说也能想象出这扇用来遮风挡雨的窗子到底还有几分价值。下句由风声接入情绪,“嘶咽”形容低泣的声音,是压抑而悲伤至极的人声,作为这破败小屋的背景音,传达出伤感忧郁的情绪气氛。

镜头向前推进,进得门来,迎面看到的是灶台,灶上积尘意味着久不动烟火,这里像是久无人住的废宅,联想到上句瘆人的风声,人们的关注也到了紧张的时刻,疑似进了鬼屋,虽说心生恐怖,但也松了一口气。“触手”句旋即将气氛提起:屋里是有主人的。“焦枯似铁”的手的触感传到了读者身上,令人产生的那种不谐的感受又把伤感和忧虑带了出来,虽则只有对手的触感,但是却在人们眼前描画了一个嶙峋瘦弱的的身影,是男是女已经不重要了,面对这样的境况,是男是女的疑问也显得如此奢侈。上片就在这似人似鬼的气氛中结束,给我们的心上压了一块石头,喘不过气来。

下片起句“人前久立无言,”说的是小屋主人的精神状态,像他的手带来的触感一样,他的精神给人的观感是麻木而消沉的,这没有人气的屋子,想必久无生人造访,这孤独穷苦的主人也早已经忘记了人际的正常交往,词人这里描写的,不是那种局促不安手足无措的充满了热情和欢欣的无从应对,而是麻木空洞冷漠无情的平静呆板。有人的存在而产生的那种死寂和空洞,是让人更加压抑更加难以释然,词人也不得不长出了一口气,一声叹息,多少伤痛:“身心岁月啄残”精神的死寂和心灵的麻木也不是什么天灾人祸造就,而仅仅是由于光阴流转的自然腐蚀,就像水滴穿透岩石,风化了的硬斑,人的精神仿佛也被这空虚往复的岁月流逝给风化了一般,人变成了没有知觉的雕塑,心成了没有灵魂流荡的死水,这一切却没有痕迹没有责任者,只有过程和结果。

到此为止,全是素描,没有点染没有着色,只是一幅幅看似无关的画面,构成了此行感受的全景图。

结句落到一个结论,似乎轻的令人讶异,却又重的让人抬不起头来:“谁道此行劳顿,回看小院霜寒”,冷峻而严肃,简单而直接地指出了人心的渊薮,在小院枯手这个底线上,一切都是幸福和满足。

“小院霜寒”意味深长地将全词的重心拉伸,将感受展平,用心良苦回味无穷。

美中不足的是,依龙谱:前片第二句的“过”出律,过此处为平声,按律应仄。三句的“积”是入声,按律此处当平。

 

 

 

其三、水调歌头———说牛

大漠孤鹰

曾几逍遥客,位本列仙班。

只因历数尘土、上使正人间。

从此刀耕笑浅,更付甘泉血汗,长歌问田园。

青露穿蓬荜,白草度饥寒。

 

肩缰绳,领妻小,背狂鞭。

不容倚倦,何来美酒与甜言。

春夏秋冬有幻,风花雪月无染,筋骨壮杯盘。

清梦知多少,俯首嚼心酸。

 

这首词开篇以仙牛传说起,据民间传说,牛曾经也是玉帝座前的差役,负责传递王宫与凡间的消息,玉帝说凡间寸草不生,就想在人间荒丘植上草,牛仙自告奋勇下凡撒草籽,结果粗心大意间将草籽撒在了田野上,玉帝惩罚他从此降落凡间为农夫除草,世世代代为农夫使役。想来起句说的与此事相接近了。不过二句所言牛王缘何落到凡间一事,倒是略有出入,词中牛仙的形象略好些,不是受罚而落入凡间,却是玉帝派到凡间以正民风的钦差大臣,这个地位的不同,为牛的笃实耐劳预先做了一笔铺垫,比之受罚而被赶到下界的牛的任劳任怨更多了一些色彩。这首四句的因果关系概括了牛的前世,而“正人间”一句埋下伏笔,将后面牛的遭际与人间风习形成对照,进一步强调“正人间”的寓意。

“从此刀耕笑浅,更付甘泉血汗,长歌问田园。”牛到下界,仿佛是专为受苦而来,没有娱乐,没有欢笑,刀耕火种,肩挑背扛,牛成了人的奴隶,含辛茹苦,流血流汗,从此牛的世界里所有的希望所有的梦想,都与田园劳作结缘,“长歌”句替牛抒发了悲壮的情绪,像一个虔诚笃实的信徒,给牛的田园劳作奴隶生涯带上了几许宗教的神秘和诗意的洒脱。

“青露穿蓬荜,白草度饥寒。”像一个英勇悲壮的使徒,牛背上了凡间的苦难,苦行一般的境遇,沉郁平实的态度,任劳任怨的品格,餐风露宿的生活,尽在此结中。仿佛牛的“正人间”的使命,就在这不声不响平实辛苦的劳作中,在远离欢乐享受,远离舒适的简朴中,这一结将牛的生存状况赋予了精神层面的意义,也给人间的现状做了不露痕迹的描述,与首四句相呼应,给“正人间”引进了相对具体的内容,从而也暗含了对人间风气的不满。

下阕开始,为牛的境遇作不平之鸣。这样一个任劳任怨的奴隶,带着一家老小侍奉主人,冷语鞭打更是家常便饭。

这里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这层意思,从牛的角度来看,已经开始由平生怨了,牛渐渐不安于这种地位这一角色,抱怨着没有美酒美食没有风花雪月,眼看着同类成了人类案板杯盘中的美味,更是伤心彻骨,黯然魂销。与开始时的豪迈潇洒适成对照,写尽了牛的一生在现实世界里的失落和辛酸,写出了路越走越窄心越来越消沉的过程。

从作为旁观者的人的角度来说,这是反省和谴责的过程,面对牛的忠诚,牛的奉献,人所持的态度,暴露了人的丑恶人的执迷,进一步与牛的“正人间”的使命相呼应,对于一个背负人间罪恶和苦难的苦行者的态度,正是人间诸般不正的根源。

这首词事实上以一条线索写出了两个世界,一个是对躬行践履的苦行者的命运的关注和不平,另一个则是如牛一般笃实诚恳的人的一生的写照。前者反照出人间的“不正”和分配的不公,后者表现了无力改变这般命运的人生的无奈。“俯首嚼辛酸”以平写怨,嚼字本身没有什么感情色彩,也尤其是实写牛的日常习惯,闲时反刍,反复咀嚼,并无特别寓意,但是却无形中传达了一种痛彻肝肠的压抑和绝望的感受。这是这首词的一大特色,紧紧扣住牛的习性牛的性情,用温和中正的态度轻描淡写的表述牛的不幸牛的痛苦,是这痛苦本身更加深沉凝重。设若牛亦有梦,“筋骨壮杯盘”的壮字便更加让人不堪了。

“风花雪月”疑似出律。

 

 

其四、七绝·春雨四首依茗风韵之三

楚江闲鹤

 

云拖水墨湿千家,垄野浮烟陌柳斜。

八九初闻雷隐隐,梅英落尽待桃花。

 

这是闲鹤先生一组春雨诗的第三首,这组小诗空灵精致,清新润泽,深得唐人山水诗的韵致风骨和超然境界。篇幅有限选得一首与朋友共赏。

起句高远,直入云际,把悠悠春雨说成是云彩拖出的一道水墨,直观而形象地给我们展示了一列浓淡相宜疏密不一的线条,这些线条从直觉上给人一幅山水风景画的印象,仿佛云是那双运用自如熟练洒脱的画笔,把自然的色彩抽取精髓,浓缩成黑白底色的构图,展现在阔大辽远的世界里。春雨的超然韵致在云天与大地的空间上已经渲染到淋漓尽致,把整个世界变成了一幅朦胧黑白底色的山水画。下面的“湿”字又将这空灵拉回到现实中,落到水雾的层面,“湿千家”既提醒读者春雨的现实性,把空灵迷幻的想象回归到自然世界,也从纵的方向上将画面铺开,拉到地面,并以“千家”进一步在画面上增添人气,给空灵的春雨点燃了些许烟火色,画面上显得更有生气,让笔下的这一景致介于王维的空灵虚静与孟浩然的乡野炊烟之间的境界。

二句接首句的千家,从地面上拓展开去,一望无际的田垄旷野里,春雨带来的水气,在田野上形成一片烟雾,把雨丝形成的水汽说成是“浮烟”,也是极言雨丝之细密,而这陌上的新柳在烟雾缭绕的画面里也变得不真实起来,“斜”既写风中摇曳的姿态,也是在斜斜的雨丝中产生的幻觉。本来南方的早春柳树已经返青泛绿了,但是在雨雾中看起来颜色也模糊了,更像是画中勾勒的写意,这画面上在原来上下方向的“水墨”上又添了一笔横向的淡绿。

下句承上,给这画面添加声音,八九时节,春雷先至,陶醉在朦胧雨色中的诗人,隐约听见了密而轻的雷声,“雷隐隐”从感觉上给人的印象是沉闷均匀浊重的,对人耳形成的力度不是穿透力而是缓缓的压力,有梦一般的滞重,也像是笼罩在雾色中,这声音不破坏画面的朦胧感,与画面协调一致产生浑然一体的效果。

在铺垫了众多的背景声音色彩轮廓之后,诗笔终于清晰地指向目标:“梅英落尽待桃花”全诗只有这一句的色彩真实而艳丽,在空中雾色缭绕的柳枝下,遍地梅蕊,艳色袭人,不仅是颜色,我们仿佛还嗅到了丝丝春雨中飘来的阵阵香气,当人们正在为这美色凋零而想要叹息的时刻,诗人一笔截住了这声叹息,“待桃花”给人更多的希望,比起梅花的清纯来,桃花的色彩更加艳丽多姿,把人们没有发出的一声叹息变成了一个美好的希冀,让人感到释然而舒适。而这也成了这个画面上最后的一笔,让人惊叹:淡妆浓抹总相宜。

一首诗,也是一幅画,运用自如收放有致的诗笔,描绘的是一幅春山新雨图的淡雅境界,把自然的背景画面整体淡化,然后在上面浓墨重彩地点染上梅蕊桃花,靓丽夺人艳色生姿。

 

喝火令蹉跎岁月

绿水青荷

 

绝艺衷情少,虚名仰视多,

得蹉跎处且蹉跎。

休再自寻烦恼,来个梦南柯。

 

自古当如此,如今怎奈何?

还君一曲断肠歌,

万事沧桑,万事尽消磨,

万事焉能如意,岁月匆匆过。

 

这首小词用故作洒脱的情调抒发满腹牢骚,读来有种别样风情触动人心。

起句开门见山,点出自己不满的缘由,本也无甚新意,所谓不满,也无非是怀才不遇世风不古之类,但词人不从个人角度去谴责,而是抓住一种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高度概括:“绝艺衷情少,虚名仰视多,”这种牢骚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能也”的圣人之教正相背反,不经意间露出了底牌,词人也是曾经本着圣人之言孜孜以求,惟患不能,多年下来已是“绝艺”在身,却发现社会是“虚名仰视多”,顿感人生幻灭,圣人有了这样的经历,反而发现了人生的真谛,可是对于一般心胸和一般的认知能力来说,面对现实缺乏勇气唯有放弃一途,个中甘苦辛酸,尽在此言中。这就为起句蒙上了一层沧桑感,看似轻松洒脱参破红尘的句子也带上了几分凄凉萧索。

下句承上,直言面对这种社会现象所采取的态度:“得蹉跎处且蹉跎”劝解自己不要再左争右突,万事随顺而已,能躲即躲,得过且过,这样的“达观”说法,能坚持多久呢?一个从来没有过进取的心,是不知道什么叫蹉跎的,把一种随顺自然甚至随波逐流的心思称作“蹉跎”,已然有很多贬义在其中了,词人对“蹉跎”和随顺的真实看法或者说不甘心的态度也不言自明了。

“休再自寻烦恼,来个梦南柯。”印证了上面的解析,既是豁达洒脱地要过一种得过且过的人生,何来烦恼二字?这烦恼还很严重,到了不得不借助荒唐梦境才得以解脱片刻的地步,再回头去看起句的潇洒,更能体会到词人的苦衷,上片就结于此处,透过词中沉浸在南柯一梦中安慰自己的形象,仿佛能看到流在充满烦恼的心底的滴滴清泪。

下片起句稍转,心底的烦恼如此强烈,故作豁达洒脱已不能免,于是开始寻找理由开解自己,“自古当如此,如今怎奈何?”人生天地蜉蝣一般的转瞬即逝,对于从古到今一以贯之的风气,一个普普通通的匆匆过客又能有什么作为呢?豁达的心地是一种积极的解脱,而无奈虽然有些消极被动,却是最有效的,想要积极地认识世界把握生命需要勇气力量坚持和信心,不是每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唤起的,但是无奈感是铺天盖地的压力,无奈就像死亡,能够维持生命的时候,没有人能平静地面对死亡,但是当死亡降临时,很少人不能平静地面对。所以当故作豁达解脱不了心底的烦恼时,词人悲壮地想到了无奈,于是烦恼的心即可平静下来了,带着一种面对死亡的悲壮感,来面对人生的无奈。

下句又是转折,既是面对死亡一般的决绝,词人难免想起了自己的牵挂,“还君一曲断肠歌”,一个“还”用的巧妙,悲壮之余解脱之前,想起还“欠”了此君一些什么,可是无奈感已经笼罩了此刻的情绪气氛,这“欠”也就无从说起,所以只好用“一曲断肠歌”来清偿所有的积欠,也暗示词人至此除了“一曲断肠歌”也已经一无所有,如此,“一曲断肠歌”也印证了前面的洒脱和豁达都是烦恼到极点难以开解的自嘲。

结句利用喝火令独特的重复句式,将主旨扣紧,反复唱叹,那悲伤婉转的旋律绕梁不去:“万事沧桑,万事尽消磨,万事焉能如意,岁月匆匆过。”人世沧桑,意志消磨,岁月匆匆,短暂的人生多半不能如意,全词就在这反复吟唱的苦闷辛酸甚至悲伤欲绝的哀号声中进入尾声,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伤感。

随着层层剥落压抑日久的心上的硬壳,故作豁达的姿态越发苍白,真实的痛苦渐渐显露,于结尾处痛苦压抑的心灵终于得到释放,发出了震撼人心的悲鸣,这是一个自我开解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灵释放的过程,循环往复的叠句给这悲鸣添上了无穷的余味和经久不衰的魅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