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5月24、25两天是加拿大的周末,在许多公众场合,如温哥华国际机场,都可以看到由警方或国家级慈善机构“寻找儿童”组织的“找回儿童”活动,在这些活动中,组织者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方式教会孩子们如何防范诱拐,教会家长们如何防范孩子失踪,还免费为孩子们建立指纹和照片档案。
这项活动是“国际失踪儿童日”活动的一环。1979年5月25日,美国纽约州一名叫Etan Patz的少年在上学途中失踪,其父亲为寻儿不惜一切,甚至将儿子照片印在牛奶瓶上,由此引发了对政府无力处置越来越多儿童失踪案的不满,并最终促使里根政府在1983年宣布5月25日为“儿童失踪日”,并开始在全国范围组织部门、协调政府力量,应对儿童失踪问题。后来这一形式被许多国家所借鉴,最终形成“国际失踪儿童日”活动
在加拿大,每年有多达60000以上的儿童失踪,其中许多被诱拐,加拿大皇家骑警平均9分钟收到一个诱拐报案,严峻的形势迫使加拿大动用政府资源举行如此大规模的“找回儿童”活动,并收到很多实效:不少儿童学会了如何拒绝陌生人,走失后怎么办,怎样报警;许多家长也知道应该熟悉孩子朋友的资讯,应把孩子的指纹、近照放在安全地方,不应随便把孩子的姓名写在衣服或玩具上……防诱拐知识的普及,加上政府和国家级慈善机构的努力,使得加拿大失踪儿童寻回率大增,如在人口最多的安大略省,这一比率高达96%。
据报道,中国每年有数万名儿童失踪,而寻回率却并不理想,这其中有国情、条件的差异,但许多家长、儿童缺乏必要的防范常识,以及官方、警方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具体案件的侦破中、而对防范常识的普及,对相关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对警民互动、共防诱拐等方面做得不够,在“防”与“救”的关系中过于倾向后者,虽然警方打击诱拐不遗余力,但社会上的诱拐发生率仍居高不下,许多受害家庭也啧有怨言,而在群众性反失踪儿童、反诱拐方面,我们通常看到的都是媒体和“失踪儿童妈妈”团体的奔走,较少看到政府、警方参与这种互动。事实上,警民互动,全民参与,原本是中国的良好传统,在当代社会,面对如儿童失踪、诱拐频发这样的新问题,“老传统”是不能、也不应抛却的,而加拿大和其它国家类似“找回儿童”这样的经验,也应该被认真总结和借鉴。
“5.12”大地震牵动了全国人民和众多有关部门、方面的瞩目,这是必然的、应该的,但必须认识到,灾区和灾民的事刻不容缓,而社会上日常发生的各种问题也不应因此而被甩在关注之外,如儿童失踪、诱拐问题,就是发生率极高、受害者分布范围极广的、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就在前几天,不是还传出有人潜入地震灾区诱拐儿童的案件么?在关注灾区、关注突发事件的同时,不放松对寻常的、普通的社会问题、社会隐患的关注、重视,是每一个权力部门、每一个社会成员所必须时刻谨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