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著及其他 |
“5.12”大地震牵动了全球华人的爱心,人们纷纷以各种形式表达对灾区、灾民的慰问、支持和帮助,中国政府也首次为平民降半旗、举行3天追悼活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今年正逢北京奥运年,不少人士建议,奥运开幕式应挑选地震幸存儿童来点燃主火炬,以体现中国政府和社会对生命的重视,对人性的关怀。
个人认为,这种想法,从动机上是很好的,但形式上却是欠妥的。
不错,现代政府,文明社会,理应重视生命,关怀人性,不能因为奥运盛会的热烈,就忘记地震灾民的痛苦,但热心的人们在提出这样的建议时,有没有想过一个很容易被忽视、却又十分重要的问题?那些幸存儿童是否受得了这样的关怀?
据报道,在重灾区某些村庄和学校,80%以上的儿童失去了家人或朋友,许多人不同程度地存在诸多震后心理问题,如不敢入睡、怕震动、怕黑、惧怕和人交往等,据参加过日本阪神大地震灾后重建的专家称,大地震后的心理障碍,通常需要两年甚至更多的时间,才能慢慢平复。此时此刻,这些孩子当然需要关怀、需要重视,但他们所需要的关怀和重视并非上镜头、出场面、参加各种盛大的仪式,而是耐心的生活照顾、学习帮助和心理辅导,是让他们得以重新树立信心、回归正常生活,让他们勇于重新面对社会、拥抱未来的不起眼、不轰动,但不可或缺的有形或无形帮助。
事实也的确如此,此次赈灾过程中新闻媒体的及时跟进功不可没,但不可否认,一些新闻工作者由于经验缺乏或职业习惯,过于“勤奋”地将镜头对准早已身心俱疲、痛苦不堪的灾区幸存儿童,的确给部分幸存儿童增添了不必要的痛苦和困扰,这一点,从一些活动中,那些被特意从灾区请上台的儿童茫然眼神和麻木表情中,便可见一斑。相信人们组织这样的活动,请他们参与这样的活动,目的都是为了帮助他们,爱护他们,但如果这种帮助和爱护反倒可能给虚弱的他们带来更多伤害和痛苦,那么就应该慎重一点,再慎重一点为好。
也许有人会说,奥运是国家,是全国人民的大事,在这样的场合突出地震灾害,突出幸存儿童,有助于在全世界面前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也有助于灾区和灾民的恢复重建,得到海内外更多人士的关注和帮助。这些想法的出发点固然很好,但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的感人场面对于旁观者而言可能催人泪下,可能感到意义非凡,但亲身经历过生死一线、体会着失去亲朋好友痛苦的灾区幸存儿童,他们的现场感受会是怎样的?好心的人们难道真的人心,让他们好容易结痂的身心创伤,再因为这样的“感动场面”,在众目睽睽之下,大庭广众之间,被粗暴地重新撕开一回?这样的做法,对国家形象未必就是正面帮助,而对于当事人则不免过于残酷了。
对人性的关怀应更照顾个体的需要,而不是关怀者的需要,此时此刻的灾区儿童究竟需要什么,大家都不妨将心比心,好好去想一想,人心都是肉长的,此时此刻,孩子们也许更应该、更需要和新的老师、新的同伴,和劫后余生的亲人朋友在一起,在平静的氛围里慢慢抚平身心的创伤,而并不需要什么镜头,什么仪式。也许有人会说,奥运是全中国的大事,个人应该服从集体,小家应该服从大家,不错,奥运是全中国的大事,但灾区民众克服困难重建家园,并从精神上支持、鼓励北京奥运办下去、办成功,这不就是对集体,对“大家”的最好支持?为什么非要让他们在这个时候去忍痛“形式”一把?难道只有这样才算是支持奥运么?
奥运固然重要,但生命和未来则同样重要,幸存者是灾区生命的火种,孩子们则是祖国的未来,只要他们好,那么奥运就会好,国家就会好,一切就都会好。对人性的关怀应更照顾个体的需要,每一个好心人、热心人在提出诸如“灾区幸存儿童点燃奥运开幕式主火炬”这类建议时,都应该先设身处地,为这些不幸的孩子们、为这些孩子们的不幸,想一想,再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