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看来这次的“圆满结束”,其命运未必比此前的无数次更好
布隆迪政府军和反政府军的战事又“圆满结束”了,这次来得疾,去得更快:4月18日白天,政府军和反政府的民族解放力量(FNL)毫无征兆地在首都布琼布拉对轰了10多炮,当晚双方就闪电般签署了停火协定。
尽管直到握手言和的最后一刻,双方仍不依不饶地声称“对方是罪魁,自己是无辜”,但仍信誓旦旦地表示,将“尽最大努力保持克制”,双方一致声称,问题已“圆满结束”了。
这次的确圆满结束了:炮火早已沉寂,原本剑拔弩张的双方士兵,又嘻嘻哈哈但不失警惕地在同一个集市上购物了。
问题是,还有多少次“圆满结束”?
从1993年首位胡图族总统恩达达雅(Melchior Ndadaye)遇害至今,布隆迪各派武装打打停停、停停打打,已鏖战了15年之久,至少造成20万人死亡,数百万人无家可归。先是大湖区其它邻国、然后是非盟,最后联合国终于介入,调停、谈判、协议,一个接着一个。
先是坦桑尼亚的尼雷尔在1999年1月宣布“圆满解决”,调停成功,但很快重开的战火让尼雷尔死不瞑目;接着德高望重的曼德拉继续尼雷尔未竟事业,并于2000年8月28日在坦桑尼亚的阿鲁沙签署了《布隆迪和平与和解阿鲁沙协议》,次年11月1日成立过渡政府,再次宣布“圆满解决”,然而各派间的冲突最终迫使联合国派出了多达3000人的“联合国布隆迪计划”蓝盔兵特别部队;2005年,在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协议,和一次错综复杂的大选后,布隆迪似乎再次恢复了平静:原本最大的胡图族反政府武装解放党-民族解放力量(NCDD–FDD)入阁,其强硬派领导人恩库伦齐扎(Pierre NKURUNZIZA)成为有史以来第二位胡图族总统,多数而一直弱势的胡图族,和少数但长期享有特权的图西族,也达成了6:4的分权协议,即使仍讨价还价不肯最后签字的FNL,也表示将恪守停火协定,似乎一切皆大欢喜,因此潘基文迫不及待地在2006年12月31日结束了劳民伤财的联合国布隆迪计划,撤回蓝盔兵,并在2007年1月2日宣布布隆迪内战和联合国维和使命双双“圆满结束”。
然而这种圆满似乎既不圆也不满:大打固然基本告终,但零打碎敲的冷枪冷炮却隔三差五地刺激人们的神经,总统府、市中心的集市,甚至中国、美国的大使馆,都成为这些炮弹的一个又一个牺牲品,每一次冲突发生后不久,冲突双方就会例行公事地从对打到对骂,从对骂到讨价还价,随即宣布“圆满结束”,过不多久,这一切又会循环往复一番。
如果说,2005年大选前的布隆迪内战,是胡图族和图西族的族际冲突,那么如今的这些冲突,则更多带有用炮弹换实惠的功利主义色彩:FNL原本是胡图族第二大反政府武装,但与之对垒的政府军中,却有相当一部分是同属胡图族的NCDD–FDD派人马,2005年前,这两支人马应该算并肩作战的战友,如今后者摇身一变成了“官兵”,恩库伦齐扎一派鸡犬升天,一荣俱荣,而FNL却仍旧没明没份地非官非匪,其领导人卡伦巴(Joseph Kalumba)自然不服不忿,处心积虑想折腾出点动静来。
问题是国际社会似乎已经认定,布隆迪的问题早已“圆满”,此次的炮弹,法新社和BBC不过发了简讯,其它国际媒体甚至提都懒得去提:冷战早已结束,这个地狭人多、麻烦不断的中非内陆国既非战略要点,又无丰富资源,穷山恶水,泼妇刁民,又有谁乐意多趟这个浑水呢?
看来这次的“圆满结束”,其命运未必比此前的无数次更好,问题是,饱经磨难的布隆迪人,还能经得起几次这样的“圆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