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著及其他 |
——为了共同的明天,安哥拉人应该、也只能选择直面创口
3月23日是安哥拉内战(Angop)结束20周年的法定纪念日,为此在刚果首都布拉柴维尔,刚果-安哥拉友协主席奥赛通巴(Lékoundzou Itihi Ossétoumba)在21日特意主持了一次隆重的纪念会,并盛邀有关各方参加。
安哥拉内战始于1975年,系由安哥拉解放人民运动(MPLA)和其支持者苏联、古巴为一方,争取安哥拉彻底独立全国联盟(UNITA)为另一方、持续13年的残酷血战,1988年,在刚果总统恩格索(Denis Sassou N'Guesso)斡旋下,于布拉柴维尔开始“四方会谈”(安哥拉、南非、古巴、美国),最终于当年12月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签署协议,“一切外国军队”同时撤出安哥拉。
1988年的和约对整个南部非洲、乃至整个世界,产生了两个重大后果:古巴在非洲“输出革命”、派遣大量雇佣军卷入当地冲突时代的告终,和南非白人政权出境插手别国内战的黯然终场,此后古巴在非洲的影响力渐渐衰微,而南非白人政权不仅退出安哥拉,且退出纳米比亚,最终自身也在内外交困中和平改朝换代。应该说,这样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不论怎样隆重纪念,应该都毫不为过。
然而事实却是这个本应在安哥拉举行的纪念活动却不得不在境外举办,安哥拉大使甚至仅提交了一份书面发言,用外交语言礼貌性地赞扬了古巴当年的“国际主义精神”,而并无更多的热情可言。
这并不奇怪:对于南部非洲、对于整个世界,1988年的和平带来了足以彪炳青史、值得大书特书的历史转折,而在安哥拉本身,一切都几乎全无改变:南非和古巴的双双退出,实质上不过是两位厮杀方酣的棋手,各自的阵营中被撤掉一只王后,却丝毫不影响棋局的进行。对于南非、古巴和周边邻居,安哥拉内战不过是12年硝烟,而对于安哥拉民众,在此后的15年里仍然是战事不断:杀人、焚村、抓童子兵,饥馑、逃亡、瘟疫、死亡,一切苦难都和1988年之前毫无分别。据不完全统计,自1975年至1988年的内战,安哥拉全国死亡人数约10万,而自1988至2002年4月4日最终停战,死亡人数却高达40万。
虽然内战最终还是结束,暴力和流血最终还是停止,今天的安哥拉由于石油出口的收益,已迅速成为整个非洲发展经济最快的国家,但硝烟渐散,疮痍犹深,在长达27年的战争中,当初1200万人口的安哥拉,平均每3人就有1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如此深重的战争创伤,自非一次轻飘飘的活动所能抚平。
不仅如此,由于内战最后实质上以UNITA的失败屈服而告终,MPLA的领袖多斯桑托斯至今牢牢把持着国家大权,UNITA以及其最后战死的领袖萨文比均成为安哥拉政府不愿多提的话头。此番在境外举行的纪念活动,安哥拉通讯社的报道只提MPLA和“南非军队”浴血奋战,竟无一字提及直接对手,甚至不用Angop的专称而改用“Cuito Cuanavale战争”的古怪名字,可见其心中畛域之深。
该面对的必须面对,为了共同的明天,安哥拉人应该、也只能选择直面创口,尽管那里曾汨汨流淌了27年的鲜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