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体育 |
分类: 杂著及其他 |
奥运是件大事,为了更好地向全世界展现中国人崭新的文明形象,有关方面很下了一番功夫,继发起“排队倡议”后,有关方面又倡议“无烟奥运”,主张在奥运期间北京全面禁烟,北京市更出台了相关的禁烟条例,其目的当然是消除国人的一些不良习惯,改善中国国民的整体文明形象。
然而对“无烟奥运”能否事先,一些外国媒体似乎将信将疑。法新社认为,中国烟民众多,禁烟条款过于宽松则形同虚设,过于苛细则不胜烦扰;而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更指出,许多中国运动员、官员都有吸烟的多年习惯和嗜好,不是说改就能改的,一旦他们改不了,不能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则“无烟奥运”的梦想也只能停留在梦想阶段。
其实这些外国媒体恐怕有些多虑了。中国的社会动员能力、组织能力是有口皆碑的,传统上更有“打扫干净再迎客”的习惯,奥运是空前的大阵仗、大活动,上上下下高度重视,全民动员,严防死守,在一个多月的奥运期间,做到天上无烟尘,地上无痰迹,卫生无死角,自觉排队,无人吸烟,并非什么难事,历史已经多次证明,中国人很善于应付这种“突击”式的“文明面子工程”,就算再不方便、再不适应,小局服从大局,个体服从整体,不就一个月么,挺一挺就过去了。
问题在于挺完了、突击完了,一切又当如何?
我们已经无数次看到,不少地方“文明礼貌月”、“文明卫生城”的倡议一次又一次,条例、规章层出不穷,大场面、总动员式的群众运动、突击检查也是搞了又搞,几乎每一次都不外乎活动前雷厉风行,活动时轰轰烈烈,活动后一切如常的循环套路,活动期间,不文明现象被行政力巨大投入带来的全方位监督、检查牢牢掌握,高度震慑,会收敛、减少乃至销声匿迹,但运动过后,这种非常时期的大投入、大阵仗被日常性监管所取代,许多根深蒂固的不文明行为又很快死灰复燃。
应该认识到,文明素质的养成,文明社会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反复的过程,仅靠行政强制和重大活动、非常时机的突击,看上去十分热闹、见效很快,实际上往往只能及表,不能及里,可以一时令某些不文明行为在大庭广众之下、众目睽睽之间消失,却难以从根本上肃清人们长久以来不知不觉中形成的某些不文明习惯、定式和思想,这些习惯性、思想性和根源性的不文明因素若不消除,即使在重大活动期间可以被严密监管、暂时压制,但一有机会就会重新冒头,让人防不胜防,不胜其扰。
奥运是盛会,但奥运毕竟很多年才能轮到中国一次,每次也不过1个多月的光景,仅仅在奥运期间通过严防死守、反复动员,做到有序排队,文明乘车,不吸烟不随地吐痰等等,给世人奉上一张文明清洁的面孔,客人走后“雨过地皮湿”一切照旧,这样的文明只能算表面文明,这样的文明建设成果,也只能算作精神领域的“豆腐渣工程”。
事实上,真正的文明社会,文明的行为是每个公民的习惯和约定俗成,是自觉自愿的行为,而并不依靠大量的“人盯人”、密集的宣传造势和项目繁多的罚款条例。如在许多发达国家,候车排队、上车投币都是很自然很普遍的事,无需特别提醒,也无需纠察维持秩序;在不少禁烟的国家,烟瘾再大的人在公共场合也会强忍,即使旁边并无外人也不会尝试犯禁;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最艰难的时刻,物品供应匮乏,购物有时要排一两天的长队,但秩序依旧井然,甚至晚上回家,次日再来也丝毫不乱,而并不劳烦警察或工作人员维持秩序,和这些榜样相比,中国的差距不在奥运之类重大活动期间文明形象的表现上,而在平常一点一滴、每时每刻的表现上,然而后者才是文明社会的真正表现。
对于中国,对于中国建设文明社会的努力而言,奥运是一个大好契机,应该借助这一契机,多做一些长远性、启迪性、教育性的工作和安排,从根源上、从国民素质和社会风气上,真正改变某些不文明的行为和习惯,从而切实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素质和文明面貌,而不应满足于一时生效,表面光鲜,只治表,不治本,把建设文明社会当作完成阶段性任务,只求奥运给人留下好印象,其余则爱管不管。要知道奥运只是一时,文明社会的建设却是百年大计,给外国朋友留下良好印象固然重要,但文明素养的提高毕竟是关乎每个中国人、关乎每时每刻的大事,奥运终究会结束,而文明形象的建设、文明社会的形成,却是漫长而无止境的日常性工作。
少一些表面文章,多一些治本长策,对于文明建设而言,奥运不是终极目标,而只是努力的开始。
后一篇:加拿大本拿比的木马之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