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学难不难贵不贵 得老百姓说了才算

(2008-03-11 18:39:16)
标签:

教育

分类: 杂著及其他
 

上学难不难贵不贵 得老百姓说了才算

 

3月6日下午,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副省长陈晓光认为,老百姓所反应的“上学难、上学贵”是不对的,中国“不存在”上学难和贵的问题,只是“上好学难和贵一点”。

人大代表顾名思义,是代表老百姓参政议政,向政府反应老百姓呼声和愿望的人,既然陈副省长承认老百姓对“上学难、上学贵”有所反应,有所呼声,那么就不应先下“不存在”的断语,因为于情于理,上学难不难,贵不贵,得老百姓说了才算。

正如陈副省长所说,中国的受教育率已经近乎100%,在高校扩招后上大学也不再如鲤鱼跳龙门般艰难的稀罕,从这个角度上看,上学的确不难,但在教育资源公平性上老百姓的抱怨是实实在在的:在广大农村,教学条件简陋、师资聊胜于无的现象比比皆是,复式班、寄宿班仍普遍存在;在城里,由于诸多限制,异地户口不能正常升学、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成为老大难,也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学龄人口农村比例远大于城市,但现有的教育投入却是城市远大于农村、高等教育远大于普通教育,在这样的情况下,感受到教育资源不平衡、教育待遇不公平的普通百姓、尤其农村百姓,喊几声“上学难”,又哪里“不对”?

再说上学贵,尽管国家近年来付出相当努力,减免了农村和部分城市九年义务教育的学费,但在相当多地方,教育乱收费现象严重,学生家庭负担沉重是客观存在的,而在扩招后越来越普及的高等教育则更“贵”,上世纪90年代前,大学生的学费、书本费、住宿费全免,贫困学生还有助学金,一般而言家庭无需特别负担,可今天一个普通城市小康家庭往往要将家庭收入的30%、40%甚至更多,来支撑孩子的大学费用,至于农村学生的困难就更大了。如果再考虑到如今毕业生普遍存在的就业困难,恐怕任何一个普通老百姓家庭,都会认为负担一个孩子的教育费用,是相当昂贵的吧?他们喊几声“上学难”,又有哪里“不对”呢?

陈副省长在访谈中强调政府在教育上的努力和投入,这点谁都不会否认,但也应看到,早在1993年国家就制定了教育投入占GDP总值4%的目标,至今实现了没有?这一目标并非“高标准、严要求”——教育经费相对于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中国在教育经费占GDP比重这项硬指标方面,连低于“欠发达国家”的低标准、松要求都尚未达到,老百姓可以忍,可以等,难道不可以抱怨几声,期望几声么?

陈副省长在访谈中说,过去的五年,教育上全国财政的投入是以前五年的1.26倍,这当然是不小的成绩,可同样应看到,1998年~2002年合计为 70004.94亿元,2003年~2007年合计为170438.24亿元,过去的五年全国财政收入是前五年的2.43倍,在教育经费投入比例上的增长,远不及财政收入增长的速度,这样的成绩应该感到惭愧才是,又有什么理由拿出来骄傲呢?

据《小康》杂志的统计,2005-2006年,中国教育小康指数仅63.2%,民众对“中国教育现状”和“教育公平性”的满意度分别仅有58.6%和51.3%,均比前一年度有所下降,近7成被调查者对政府的教育投入“非常不满意”;而根据最新发布的2008年度中国教育蓝皮书《深入推进教育公平》,虽然公众对教育满意度“有所提升”,但“高满意度群体”比例也仅有区区57.4%,这一系列分数,有的勉强及格,有的甚至还在及格线以下,作为人民代表和政府主管官员,不应忽视这些数据,更不应漠视民众的呼声。

一言以蔽之,上学难与不难,贵与不贵,学生说了算,家长说了算,老百姓说了算,与其强作辩解,试图让老百姓闭嘴,不如踏踏实实增加投入,改善工作,把教育的事办好,让老百姓满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