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散文随笔 |
喵喵西游记贝宁篇之十三 新桥老桥
科托努有两座桥,一座新桥,一座老桥。
这个不大的濒海城市,却被郎高埃湖的入海通道拦腰劈为两截。郎高埃湖是西非一带常见的大泻湖,虽不深,却宽阔得活像一条大江,让住在两岸的人只能望湖兴叹。
作为商业首都和西非有名的大港口,科托努的交通是繁忙的,每天往来两岸的货柜车就有上千辆之多,加上西非法语区城市固有的混合——也往往意味着混乱——交通模式,过湖成了困扰这座城市的老大难问题;雪上加霜的是,由于工商政治区和机场都在湖西,而许多达官贵人、富豪大贾乃至一般公务员往往喜欢住在湖东几十公里外的政治首都波多诺伏市,每逢早晚高峰和政要出行,警车、大巴、小车,和数不清的大小货车、摩托混杂在一起,湖东湖西,几十公里,道路为之不通。
湖上就那么两座桥,老桥,新桥。
老桥其实也不算很老,1972年建成,但看桥上设施的陈旧程度,说是1927年的货色,决计有人相信。更要命的是,这座桥居然还是公路铁路两用桥,而明晃晃的铁轨一不从桥下过,二不从桥边走,却毫无遮拦地直穿桥面,硬生生把一座不过7米宽的水泥桥分成两半。笨手笨脚的设计加上笨手笨脚的交通警调度,可想而知的是,但凡火车通过,半小时之内,别的任何车辆都别想靠近这座桥两端50米半径。好在贝宁的铁路交通现在基本仅存在于理论层面上,我到该国已近一年,看见过的喘气的火车加起来也不超过10列。
新桥比老桥年轻差不多十岁,桥面也宽得多,又没有铁路作梗,通行情况照理应该比老桥更好些,但新桥有新桥的麻烦,桥的东侧,是贝宁全国最大——音译名称叫做“糖瓜瓜”的——大市场,虽然照我看来,这座大市场不过县级农贸市场的规模,可广大贝宁人民却对该市场充满了亲切感,自豪感,不但每本介绍贝宁的书刊地图上都有介绍,甚至把它的英姿印在明信片和邮票上广而告之。由于该市场显而易见的重要性,每天往来的车辆自然如织如蚁,而市场周边的停车设施却远远不像市场本身那般宏伟,说白了,也就比没有强些,不但倒车调车都要堵塞桥面道路,甚至到了旺季,许多车辆干脆就停在桥边上,如此一来,这座桥的畅通情况,也就常常活像一只被掐住脖子的半死的鸡了。
不但如此,由于贝宁市政当局常常如中国前几年一般搞“拉锁市政工程”,动辄修路,且效率极慢,往往一个小坑就需修上一周还多,让本来就不绝如缕的两桥交通更加肠梗阻;有时候赶上两座桥同时施工,机动车过桥便成为不可能的任务,你只能选择搭乘蝗虫般的“摩的”,或干脆步行过桥回家了事。
2001年,当局终于急市民之所急,想市民之所想,下大决心,花大力气,请了帮德国专家,在老桥的边上修第三座桥,姑且叫新新桥罢。可惜决心虽大,力气也不小,无如囊中羞涩,屡屡拖欠工程款,而德国佬自然一丝不苟,有多少钱干多少钱的活儿,是以虽然不算什么大工程,竟也不紧不慢修了两三年之多,去年七月好歹合龙,却又没了铺桥面,修辅路的钱,于是桥固然有了三座,通车的却还是两座,不,一座半,因为修了半拉的新新桥辅路正好把老桥的东辅路占去了三分之二。
前不久在巴黎机场看见最新的非洲城市地图集,翻到贝宁一页,除了令贝宁人民自豪的诸如糖瓜瓜、老桥、新桥等标志性建筑外,最新的实事工程建设成就新新桥也赫然在目,尽管这座合龙了近半年、却因没有辅路,既不能上行也不能下行的桥,至今为止,也就只有修桥的德国总工那辆古怪的三轮带顶棚摩托车,每日风驰电掣般在高架于9个桥墩之上、空旷如赛车道般的标准德国水泥桥面上,往往复复地跑上十几个来回。
不过细细想来,和国内某些地方相比,人家何尝浮夸得过分:毕竟真的通了一辆车,难道一辆车就不是车、只通一辆,就不能算作通车了么?
科托努有两座桥,一座新桥,一座老桥。
这个不大的濒海城市,却被郎高埃湖的入海通道拦腰劈为两截。郎高埃湖是西非一带常见的大泻湖,虽不深,却宽阔得活像一条大江,让住在两岸的人只能望湖兴叹。
作为商业首都和西非有名的大港口,科托努的交通是繁忙的,每天往来两岸的货柜车就有上千辆之多,加上西非法语区城市固有的混合——也往往意味着混乱——交通模式,过湖成了困扰这座城市的老大难问题;雪上加霜的是,由于工商政治区和机场都在湖西,而许多达官贵人、富豪大贾乃至一般公务员往往喜欢住在湖东几十公里外的政治首都波多诺伏市,每逢早晚高峰和政要出行,警车、大巴、小车,和数不清的大小货车、摩托混杂在一起,湖东湖西,几十公里,道路为之不通。
湖上就那么两座桥,老桥,新桥。
老桥其实也不算很老,1972年建成,但看桥上设施的陈旧程度,说是1927年的货色,决计有人相信。更要命的是,这座桥居然还是公路铁路两用桥,而明晃晃的铁轨一不从桥下过,二不从桥边走,却毫无遮拦地直穿桥面,硬生生把一座不过7米宽的水泥桥分成两半。笨手笨脚的设计加上笨手笨脚的交通警调度,可想而知的是,但凡火车通过,半小时之内,别的任何车辆都别想靠近这座桥两端50米半径。好在贝宁的铁路交通现在基本仅存在于理论层面上,我到该国已近一年,看见过的喘气的火车加起来也不超过10列。
新桥比老桥年轻差不多十岁,桥面也宽得多,又没有铁路作梗,通行情况照理应该比老桥更好些,但新桥有新桥的麻烦,桥的东侧,是贝宁全国最大——音译名称叫做“糖瓜瓜”的——大市场,虽然照我看来,这座大市场不过县级农贸市场的规模,可广大贝宁人民却对该市场充满了亲切感,自豪感,不但每本介绍贝宁的书刊地图上都有介绍,甚至把它的英姿印在明信片和邮票上广而告之。由于该市场显而易见的重要性,每天往来的车辆自然如织如蚁,而市场周边的停车设施却远远不像市场本身那般宏伟,说白了,也就比没有强些,不但倒车调车都要堵塞桥面道路,甚至到了旺季,许多车辆干脆就停在桥边上,如此一来,这座桥的畅通情况,也就常常活像一只被掐住脖子的半死的鸡了。
不但如此,由于贝宁市政当局常常如中国前几年一般搞“拉锁市政工程”,动辄修路,且效率极慢,往往一个小坑就需修上一周还多,让本来就不绝如缕的两桥交通更加肠梗阻;有时候赶上两座桥同时施工,机动车过桥便成为不可能的任务,你只能选择搭乘蝗虫般的“摩的”,或干脆步行过桥回家了事。
2001年,当局终于急市民之所急,想市民之所想,下大决心,花大力气,请了帮德国专家,在老桥的边上修第三座桥,姑且叫新新桥罢。可惜决心虽大,力气也不小,无如囊中羞涩,屡屡拖欠工程款,而德国佬自然一丝不苟,有多少钱干多少钱的活儿,是以虽然不算什么大工程,竟也不紧不慢修了两三年之多,去年七月好歹合龙,却又没了铺桥面,修辅路的钱,于是桥固然有了三座,通车的却还是两座,不,一座半,因为修了半拉的新新桥辅路正好把老桥的东辅路占去了三分之二。
前不久在巴黎机场看见最新的非洲城市地图集,翻到贝宁一页,除了令贝宁人民自豪的诸如糖瓜瓜、老桥、新桥等标志性建筑外,最新的实事工程建设成就新新桥也赫然在目,尽管这座合龙了近半年、却因没有辅路,既不能上行也不能下行的桥,至今为止,也就只有修桥的德国总工那辆古怪的三轮带顶棚摩托车,每日风驰电掣般在高架于9个桥墩之上、空旷如赛车道般的标准德国水泥桥面上,往往复复地跑上十几个来回。
不过细细想来,和国内某些地方相比,人家何尝浮夸得过分:毕竟真的通了一辆车,难道一辆车就不是车、只通一辆,就不能算作通车了么?
前一篇:织女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