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散文随笔 |
喵喵西游记之贝宁篇第十 西非住院手记
又是疟疾。
其实几天前就隐隐感觉身体要出事,最近天气太热,工作压力又太大,只是没想到这样快,这样猛。
上午尚能支撑着发货,中午却已连咀嚼午饭的气力都几乎没有了,到得下午,脚步虚浮,深情恍惚,忽而额头如火,忽而四肢如冰,连货名、货价,都已经完全弄不清查了。
助手和黑人司机对视一眼,都点了点头:洛克撒,中国医疗队。
轻车熟路,不过八九天前,我刚刚把助手送去那里住了四天,直至康复为止,那儿虽远,却有从内外科直到小儿科妇产科的13个中国大夫。
恍惚间看见老板走过来,看了看我,摇摇头:
“下了班送医院,就。。。。。。本市法国医院罢!”
不,我不去那家什么法国医院。
虽然从没去过,但上次助手患疟疾时,我向中国餐馆老板娘打听医院地址,她立即推荐了洛克撒,而不是正开在她饭馆对门的那个法国医院。
不,我不去。。。。。。。
不去也得去,车是老板的,钱也是老板的,他高兴。
再说,我已经昏昏沉沉地说不出半句话来了。
法国医院,一所颇像县初中的旧房子。
几个头戴毛线帽,身穿红白格短袖上衣的黑女子——据说是护士,一笔一划地花了10分钟完成登记工作,然后把我们引进一间放着两张破木板床的房子,木板床边坐着一个四方脸的黑大夫,脸色颇为庄严肃穆。
“这个。。。。。。。可能是发烧,可能不是发烧,不过现在他是39度8。。。。。。可能是疟疾,可能不是疟疾。。。。。。。”
把我按倒在木板床上认真检查了10分钟之后,四方脸慢条斯理地发表着高见。
“你能不能快些确诊,他早些康复,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的。”老板的脸色好像不太好看。
“这个。。。。。。。可能是疟疾,可能不是疟疾。。。。。。。哦,我怎么忘了,我们这儿有疟疾检验盒,检验盒。”
检验盒,据说只需要一滴血。
一个毛线帽表情凝重地拈着一根一头尖尖、一头粗而空心,仿佛缝纫机针头的玩意儿,慢慢走近我,一手抄起我的右手中指,一手持针,眯着一只眼瞄了片刻,臂抡如满月,针去似流星,但听噗哧一声,我疼得几乎昏了过去。
但真正让我昏过去的是下面一句话:
“哦,没扎好,再来一针。”
扎完了,验完了,除了痛苦什么都完了。
疟疾。
“必须住院,我们这里有最好的病房。”
那就住罢,老板大约在想,住这里两天半就能出院,住洛克撒至少要4天。
最好的病房,老板这次没有省钱。
有床,有窗,有空调,有卫生间,当然,也有蚊子和污物。
药买来了,点滴注射的奎宁之类,每天三个盐水瓶。
四方脸严肃地看着我在只有三四个破洞的床单上躺下,伸手抄起点滴针——好在,是一次性的——,用酒精略擦一擦我的右虎口,嗖地一针,恶狠狠地扎了上来。我疼得倒吸一口凉气,左手紧紧抓住了床单。
“不行,扎的不对,我再来过。。。。。。。这次还差一点,。。。。。。。真的,这次就只差一点点而已。。。。。。”
耳边,四方脸的声音越来越弱,我的眼睛已被汗水模糊了。
“你在干什么,我没见过你这样的。。。。。。”恍惚中,老板和助手在惊叫。
“耐心点,我这针就好,不,下针,不不,等等等等,这针一定一定。。。。。。”
终于,他好了,我醒了,老板和助手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回去了。
这真的是这家医院最好的病房,有床,有窗,有空调,有卫生间,也有蚊子和污物,可是,别的什么也没有。
窗外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我知道,外面是椰子树,院墙,院墙外面是那家中国餐厅。
除了看输液瓶里的液体一滴滴的掉下来,我还能做什么?
毛线帽们每隔一会儿就会来量体温,然后嘟囔几句,还好,她们偶尔还笑一笑。
22点。
老板拎着两个塑料袋来了,我挣扎了一下,没爬起来。
“这些给你,早些好,早些出院。”老板聊了几句生意,走了。
烧好像退了一些,我挣扎着用左手解开塑料袋:洗漱用品,两罐可乐,还有我的一本资治通鉴。
老板到底还是读书人出身,知道我现在想要的是什么。
昏睡,醒来,再昏睡,身上粘乎乎得十分不自在,床单早已被我的汗水湿透了。
零点55分,液体差不多输完了。
一个毛线帽慢吞吞地走进来,拔掉输液管和针头之间的接口,伸手摸出个塞子赛上,用胶布缠好:
“好了,您就这样休息罢,明天早上再输。”
带着针头,澡是洗不成了,只好睡吧,可是睡不着,爬起来,挣扎着用左手在药方上写了首诗。
两点多了,这会儿,许多朋友正等着我在网上出现罢?
疼痛,疲惫,终于让我昏沉沉地睡着了。
“先生,先生,醒醒!”
睁开眼,天色已经亮了:早上7点半。
四方脸和毛线帽并肩站在床头,毛线帽手拿听诊器,四方脸捏着那根明晃晃的大头针。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扎罢。
这次居然只扎了两三次,可是却挤了满满一试管血:
“我们还要检查,这个,我们的检查有时候未必就准,所以。。。。。。。”
早餐,一块面包,吃不下。
9点,老板打电话来,问能否出院,我让他中午赶紧来救我出去。
15分钟后,院长,一个法国老太太,据说也是医院里唯一的法国人,颤颤巍巍地走了进来:巡房。
看来她对我的法语很满意,破例和我聊了好久,临了,对着窗边的可乐罐一皱眉 :
“您这样的人,怎么也喜欢这些美国佬的垃圾饮料!”
我苦笑:
“太太,我也想喝香槟,可也得有啊!”
9点50,两个毛线帽推着输液器械进屋。略作准备,其中一个拔开我手腕上的塞子,另一个干净利索地把输液管使劲塞了进去。
我登时觉得右臂又酸又疼,几乎晕了过去。
“这个。。。。。。因为一夜没有输液,现在液体要把伤口的凝血冲开,所以疼痛是难免的,您要理解,您一定要理解。”
我理解,我只能理解了。
11点30,右臂的酸痛终于渐息,我想该去洗手间洗漱一下了。
床边有铃,按了,毫无反应。
我们都有一双手,不在医院吃闲饭。
我吃力地坐起来,用左手托起挂盐水瓶的铸铁架子——卫生间里没有悬挂设备,昨天助手就和我说了——,小心地挪到卫生间门口,慢慢地试着把高高长长的架子挪进低矮的卫生间门,然后,匆匆洗漱,再重复一次刚才的操作程序。
满头大汉地重新躺下,抄起资治通鉴,硬着头皮读起来。
12点,午饭,清水煮豌豆,餐具是一把刀,一把叉。
12点50,老板和助手来了,可是四方脸坚决不让我出院:
“他买了8瓶药,现在才挂了三瓶,出院是制度不允许的,不允许的。”
谁敢和制度为难呢 ?
一瓶,一瓶,又一瓶。
天又渐渐黑了下去。
我的烧似乎已经退了,疟疾差不多好了罢?这样大剂量的奎宁,只有黑人才敢用。
但我的身体依旧虚弱,甚至更虚弱了,奎宁对肝脏的严重危害,稍有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
19点,晚饭来了,清水煮豌豆,餐具是一把刀,一把叉。
我不想睡了,我一直在睡着。
可如果不睡,我也只能用各种极不舒服的姿势读那卷读烂了的资治通鉴。
睡觉,资治通鉴,再睡觉,再资治通鉴。
12点50,盐水似乎又要完了,我按铃,没反应,又按,还没反应。
没奈何,咬牙抄起铁架,一步步挪到20米开外的值班室,四个毛线帽正端坐聊天。
“哦,真对不起,您先回去,我10分钟后就到。”
拖着铁架又一步步蹭回房间,10分钟,这次非常准时。
又是塞子,又是胶布,我有些不耐烦了:
“难道您不知道暂停输液应该把针头拔掉么?”
毛线帽的黑脸一下子红了:
“实在对不起,这个。。。。。。我们的大夫好不容易扎进去,如果拔出来,明天再扎也许就没那么顺利,。。。。。。其实我们这样也是为了您好。。。。。。”
我默然,顺利已经是这样,不顺利么,还是不尝试的好。
凌晨,睡不着。
亭子怎么样?雍老师和朋友们都好么?
挣扎着爬起来,用带着针头的右手执笔,想写首七绝,写了两个字,叹口气,又换成左手。
万幸,我曾经是个左撇子。
不知何时睡去,又不知何时醒来。天又亮了。
又是毛线帽,又是大头针,这次是两管血。
“您辛苦了,今天是最后一天,挂完这一大一小两瓶液体您就可以出院了。”
挂瓶子之前照例是早餐,照例是面包一块,早餐后照例是法国老太太巡房。
“您对敝医院有何高见?”
老太太非常温文尔雅。
“这个。。。。。。您非常热情,可您的属下。。。。。。。”
老太太摘下老花镜,擦了擦,又戴上:
“这个,唉,我知道,可是法国医生留不住,这些当地医生。。。。。。如果几年前我会亲自动手,可是,您看,我都70多了。”
老太太的手在哆嗦,我的右胳膊也在哆嗦。
9点50,输液准备就绪。
一个年长的毛线帽一丝不苟地抄起我的手腕,拔下塞子,劈手将输液管头塞了进去,还使劲转了几转。
我疼得差点叫出声来,不一会儿,半边身体都麻木了。
“这很正常,塞得久了么。”
毛线帽神色自若,一边说话,一边使劲抖着输液管,我的身体也随之不停抖动着。
终于,她走了,疼痛和麻木却在继续。
我咬牙挣扎着半坐起来,抄起资治通鉴:也许,转移一下注意力对我有帮助?
12点10分。
输液瓶中的液体已经只剩下最后几滴,我按铃,没反应;想重施故技抄架子走人,可是这回毛线帽把瓶子挂在最上层的钩子,管子极短,连翻身都困难,更别说那样的高难动作了。
液体已经耗尽,我的虎口开始阵阵涨痛。
我不顾一切地坐起来,一把揪下瓶子,挣扎着跑进了值班室。
值班室,几个毛线帽正在神情自若地聊天 :
“您回去稍等,十分钟后就到,记得把输液管关闭,以免回血。”
输液管关闭了,可是回血依旧。
10分钟,很准时,可是我已经疼得直抽冷气。
最后一瓶液体稳稳当当挂上架子,接好,却就是不滴液。
毛线帽麻利地摸出一个空针筒,狠狠扎进我手腕附近的皮管内,使劲吸着血。
“啊~~~”
钻心的疼痛,我终于叫喊起来。
朦朦胧胧,听得毛线帽低低的声音:
“抱歉,一管不行,我再抽一次。。。。。。”
第二管,第三管,还是不行,鲜血已经染红了我的手腕,染红了床单和地面。
愤怒让我突然清醒起来:
“停止,立即停止,我不是你们的实验兔子,按铃不来,本来就是你们的错,却让我。。。。。。”
毛线帽委屈得差点哭了:
“这个,这个铃是坏的,输液管开关也是坏的,我怎么知道。。。。。。要不,我让大夫来,帮您扎到左手上?”
天哪,算了罢,我好歹要留一只手的。
正此时,一个五十多岁的毛线帽慢条斯理地走进来,端详了一眼,拿过针管,不过试验了两次,居然通了。
毛线帽们对望着松了口气,走了,哪管我右肩以下几乎动弹不得。
大约13点,午饭,清水煮豌豆,餐具是一把刀,一把叉。
过了一会儿,四方脸来了,拿着一个信封,信封里装着发票。
我没有打开看,一来无力,二来反正不用我掏钱。
“您是翻译?”
我点点头。因为商人容易遭到勒索,所以我们出门喜欢自称翻译,反正我真的曾经是翻译。
“那么,您一定会俄语了!”他兴奋起来。
俄语,只会几个词儿而已。
他似乎比我高明,却也高明不了多少。
“知道么,我是在俄国学的医呢,在莫斯科。”
是么,可是,我怎么都觉得他似乎学的该是兽医,就像这里的饭菜怎么看都像饲料一样。
15点正,最后一滴液体终于滴了下来,毛线帽终于在“坏了”的铃声招呼下及时赶到。
那个年轻的毛线帽对我怯怯地笑了笑,一使劲,连皮带肉,把针头拔了下来,并立即敷上酒精棉球,包扎起来,血肉,溅得到处都是。
我眼前一黑,使劲忍住:无论如何,结束了,都结束了。
15点10分,老板进屋,打开发票,一皱眉:14万西法。
我正疼得龇牙咧嘴,见得发票,却忍不住笑了:
几天前,我送助手去中国医疗队,同样的病,四天,费用全包,6万而已。
老板面色铁青地付了钱,拉上我正要走,四方脸却又把我拦住:
“您还得重新包扎一下。。。。。。。”
是的,必须这样,鲜血,早已把我的手腕染红。
下午,上班,当然,什么也干不了,只能坐着。
回到家里,发现中央四套收不到图像了,据说已经两天。
“反正还能听见声音,就不要乱花钱了么。”老板舒服地坐在沙发上,慢悠悠地说道。
我的右小臂肿得像馒头,稍一用力,钻心的疼。
算了,你爱说什么说什么罢,只要你不在,我马上找人来修。
同样的,只要他不在,哪怕痛死,我也绝不再踏进哪所法国医院半步,以我正在灼痛的右臂起誓。
又是疟疾。
其实几天前就隐隐感觉身体要出事,最近天气太热,工作压力又太大,只是没想到这样快,这样猛。
上午尚能支撑着发货,中午却已连咀嚼午饭的气力都几乎没有了,到得下午,脚步虚浮,深情恍惚,忽而额头如火,忽而四肢如冰,连货名、货价,都已经完全弄不清查了。
助手和黑人司机对视一眼,都点了点头:洛克撒,中国医疗队。
轻车熟路,不过八九天前,我刚刚把助手送去那里住了四天,直至康复为止,那儿虽远,却有从内外科直到小儿科妇产科的13个中国大夫。
恍惚间看见老板走过来,看了看我,摇摇头:
“下了班送医院,就。。。。。。本市法国医院罢!”
不,我不去那家什么法国医院。
虽然从没去过,但上次助手患疟疾时,我向中国餐馆老板娘打听医院地址,她立即推荐了洛克撒,而不是正开在她饭馆对门的那个法国医院。
不,我不去。。。。。。。
不去也得去,车是老板的,钱也是老板的,他高兴。
再说,我已经昏昏沉沉地说不出半句话来了。
法国医院,一所颇像县初中的旧房子。
几个头戴毛线帽,身穿红白格短袖上衣的黑女子——据说是护士,一笔一划地花了10分钟完成登记工作,然后把我们引进一间放着两张破木板床的房子,木板床边坐着一个四方脸的黑大夫,脸色颇为庄严肃穆。
“这个。。。。。。。可能是发烧,可能不是发烧,不过现在他是39度8。。。。。。可能是疟疾,可能不是疟疾。。。。。。。”
把我按倒在木板床上认真检查了10分钟之后,四方脸慢条斯理地发表着高见。
“你能不能快些确诊,他早些康复,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的。”老板的脸色好像不太好看。
“这个。。。。。。。可能是疟疾,可能不是疟疾。。。。。。。哦,我怎么忘了,我们这儿有疟疾检验盒,检验盒。”
检验盒,据说只需要一滴血。
一个毛线帽表情凝重地拈着一根一头尖尖、一头粗而空心,仿佛缝纫机针头的玩意儿,慢慢走近我,一手抄起我的右手中指,一手持针,眯着一只眼瞄了片刻,臂抡如满月,针去似流星,但听噗哧一声,我疼得几乎昏了过去。
但真正让我昏过去的是下面一句话:
“哦,没扎好,再来一针。”
扎完了,验完了,除了痛苦什么都完了。
疟疾。
“必须住院,我们这里有最好的病房。”
那就住罢,老板大约在想,住这里两天半就能出院,住洛克撒至少要4天。
最好的病房,老板这次没有省钱。
有床,有窗,有空调,有卫生间,当然,也有蚊子和污物。
药买来了,点滴注射的奎宁之类,每天三个盐水瓶。
四方脸严肃地看着我在只有三四个破洞的床单上躺下,伸手抄起点滴针——好在,是一次性的——,用酒精略擦一擦我的右虎口,嗖地一针,恶狠狠地扎了上来。我疼得倒吸一口凉气,左手紧紧抓住了床单。
“不行,扎的不对,我再来过。。。。。。。这次还差一点,。。。。。。。真的,这次就只差一点点而已。。。。。。”
耳边,四方脸的声音越来越弱,我的眼睛已被汗水模糊了。
“你在干什么,我没见过你这样的。。。。。。”恍惚中,老板和助手在惊叫。
“耐心点,我这针就好,不,下针,不不,等等等等,这针一定一定。。。。。。”
终于,他好了,我醒了,老板和助手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回去了。
这真的是这家医院最好的病房,有床,有窗,有空调,有卫生间,也有蚊子和污物,可是,别的什么也没有。
窗外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我知道,外面是椰子树,院墙,院墙外面是那家中国餐厅。
除了看输液瓶里的液体一滴滴的掉下来,我还能做什么?
毛线帽们每隔一会儿就会来量体温,然后嘟囔几句,还好,她们偶尔还笑一笑。
22点。
老板拎着两个塑料袋来了,我挣扎了一下,没爬起来。
“这些给你,早些好,早些出院。”老板聊了几句生意,走了。
烧好像退了一些,我挣扎着用左手解开塑料袋:洗漱用品,两罐可乐,还有我的一本资治通鉴。
老板到底还是读书人出身,知道我现在想要的是什么。
昏睡,醒来,再昏睡,身上粘乎乎得十分不自在,床单早已被我的汗水湿透了。
零点55分,液体差不多输完了。
一个毛线帽慢吞吞地走进来,拔掉输液管和针头之间的接口,伸手摸出个塞子赛上,用胶布缠好:
“好了,您就这样休息罢,明天早上再输。”
带着针头,澡是洗不成了,只好睡吧,可是睡不着,爬起来,挣扎着用左手在药方上写了首诗。
两点多了,这会儿,许多朋友正等着我在网上出现罢?
疼痛,疲惫,终于让我昏沉沉地睡着了。
“先生,先生,醒醒!”
睁开眼,天色已经亮了:早上7点半。
四方脸和毛线帽并肩站在床头,毛线帽手拿听诊器,四方脸捏着那根明晃晃的大头针。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扎罢。
这次居然只扎了两三次,可是却挤了满满一试管血:
“我们还要检查,这个,我们的检查有时候未必就准,所以。。。。。。。”
早餐,一块面包,吃不下。
9点,老板打电话来,问能否出院,我让他中午赶紧来救我出去。
15分钟后,院长,一个法国老太太,据说也是医院里唯一的法国人,颤颤巍巍地走了进来:巡房。
看来她对我的法语很满意,破例和我聊了好久,临了,对着窗边的可乐罐一皱眉 :
“您这样的人,怎么也喜欢这些美国佬的垃圾饮料!”
我苦笑:
“太太,我也想喝香槟,可也得有啊!”
9点50,两个毛线帽推着输液器械进屋。略作准备,其中一个拔开我手腕上的塞子,另一个干净利索地把输液管使劲塞了进去。
我登时觉得右臂又酸又疼,几乎晕了过去。
“这个。。。。。。因为一夜没有输液,现在液体要把伤口的凝血冲开,所以疼痛是难免的,您要理解,您一定要理解。”
我理解,我只能理解了。
11点30,右臂的酸痛终于渐息,我想该去洗手间洗漱一下了。
床边有铃,按了,毫无反应。
我们都有一双手,不在医院吃闲饭。
我吃力地坐起来,用左手托起挂盐水瓶的铸铁架子——卫生间里没有悬挂设备,昨天助手就和我说了——,小心地挪到卫生间门口,慢慢地试着把高高长长的架子挪进低矮的卫生间门,然后,匆匆洗漱,再重复一次刚才的操作程序。
满头大汉地重新躺下,抄起资治通鉴,硬着头皮读起来。
12点,午饭,清水煮豌豆,餐具是一把刀,一把叉。
12点50,老板和助手来了,可是四方脸坚决不让我出院:
“他买了8瓶药,现在才挂了三瓶,出院是制度不允许的,不允许的。”
谁敢和制度为难呢 ?
一瓶,一瓶,又一瓶。
天又渐渐黑了下去。
我的烧似乎已经退了,疟疾差不多好了罢?这样大剂量的奎宁,只有黑人才敢用。
但我的身体依旧虚弱,甚至更虚弱了,奎宁对肝脏的严重危害,稍有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
19点,晚饭来了,清水煮豌豆,餐具是一把刀,一把叉。
我不想睡了,我一直在睡着。
可如果不睡,我也只能用各种极不舒服的姿势读那卷读烂了的资治通鉴。
睡觉,资治通鉴,再睡觉,再资治通鉴。
12点50,盐水似乎又要完了,我按铃,没反应,又按,还没反应。
没奈何,咬牙抄起铁架,一步步挪到20米开外的值班室,四个毛线帽正端坐聊天。
“哦,真对不起,您先回去,我10分钟后就到。”
拖着铁架又一步步蹭回房间,10分钟,这次非常准时。
又是塞子,又是胶布,我有些不耐烦了:
“难道您不知道暂停输液应该把针头拔掉么?”
毛线帽的黑脸一下子红了:
“实在对不起,这个。。。。。。我们的大夫好不容易扎进去,如果拔出来,明天再扎也许就没那么顺利,。。。。。。其实我们这样也是为了您好。。。。。。”
我默然,顺利已经是这样,不顺利么,还是不尝试的好。
凌晨,睡不着。
亭子怎么样?雍老师和朋友们都好么?
挣扎着爬起来,用带着针头的右手执笔,想写首七绝,写了两个字,叹口气,又换成左手。
万幸,我曾经是个左撇子。
不知何时睡去,又不知何时醒来。天又亮了。
又是毛线帽,又是大头针,这次是两管血。
“您辛苦了,今天是最后一天,挂完这一大一小两瓶液体您就可以出院了。”
挂瓶子之前照例是早餐,照例是面包一块,早餐后照例是法国老太太巡房。
“您对敝医院有何高见?”
老太太非常温文尔雅。
“这个。。。。。。您非常热情,可您的属下。。。。。。。”
老太太摘下老花镜,擦了擦,又戴上:
“这个,唉,我知道,可是法国医生留不住,这些当地医生。。。。。。如果几年前我会亲自动手,可是,您看,我都70多了。”
老太太的手在哆嗦,我的右胳膊也在哆嗦。
9点50,输液准备就绪。
一个年长的毛线帽一丝不苟地抄起我的手腕,拔下塞子,劈手将输液管头塞了进去,还使劲转了几转。
我疼得差点叫出声来,不一会儿,半边身体都麻木了。
“这很正常,塞得久了么。”
毛线帽神色自若,一边说话,一边使劲抖着输液管,我的身体也随之不停抖动着。
终于,她走了,疼痛和麻木却在继续。
我咬牙挣扎着半坐起来,抄起资治通鉴:也许,转移一下注意力对我有帮助?
12点10分。
输液瓶中的液体已经只剩下最后几滴,我按铃,没反应;想重施故技抄架子走人,可是这回毛线帽把瓶子挂在最上层的钩子,管子极短,连翻身都困难,更别说那样的高难动作了。
液体已经耗尽,我的虎口开始阵阵涨痛。
我不顾一切地坐起来,一把揪下瓶子,挣扎着跑进了值班室。
值班室,几个毛线帽正在神情自若地聊天 :
“您回去稍等,十分钟后就到,记得把输液管关闭,以免回血。”
输液管关闭了,可是回血依旧。
10分钟,很准时,可是我已经疼得直抽冷气。
最后一瓶液体稳稳当当挂上架子,接好,却就是不滴液。
毛线帽麻利地摸出一个空针筒,狠狠扎进我手腕附近的皮管内,使劲吸着血。
“啊~~~”
钻心的疼痛,我终于叫喊起来。
朦朦胧胧,听得毛线帽低低的声音:
“抱歉,一管不行,我再抽一次。。。。。。”
第二管,第三管,还是不行,鲜血已经染红了我的手腕,染红了床单和地面。
愤怒让我突然清醒起来:
“停止,立即停止,我不是你们的实验兔子,按铃不来,本来就是你们的错,却让我。。。。。。”
毛线帽委屈得差点哭了:
“这个,这个铃是坏的,输液管开关也是坏的,我怎么知道。。。。。。要不,我让大夫来,帮您扎到左手上?”
天哪,算了罢,我好歹要留一只手的。
正此时,一个五十多岁的毛线帽慢条斯理地走进来,端详了一眼,拿过针管,不过试验了两次,居然通了。
毛线帽们对望着松了口气,走了,哪管我右肩以下几乎动弹不得。
大约13点,午饭,清水煮豌豆,餐具是一把刀,一把叉。
过了一会儿,四方脸来了,拿着一个信封,信封里装着发票。
我没有打开看,一来无力,二来反正不用我掏钱。
“您是翻译?”
我点点头。因为商人容易遭到勒索,所以我们出门喜欢自称翻译,反正我真的曾经是翻译。
“那么,您一定会俄语了!”他兴奋起来。
俄语,只会几个词儿而已。
他似乎比我高明,却也高明不了多少。
“知道么,我是在俄国学的医呢,在莫斯科。”
是么,可是,我怎么都觉得他似乎学的该是兽医,就像这里的饭菜怎么看都像饲料一样。
15点正,最后一滴液体终于滴了下来,毛线帽终于在“坏了”的铃声招呼下及时赶到。
那个年轻的毛线帽对我怯怯地笑了笑,一使劲,连皮带肉,把针头拔了下来,并立即敷上酒精棉球,包扎起来,血肉,溅得到处都是。
我眼前一黑,使劲忍住:无论如何,结束了,都结束了。
15点10分,老板进屋,打开发票,一皱眉:14万西法。
我正疼得龇牙咧嘴,见得发票,却忍不住笑了:
几天前,我送助手去中国医疗队,同样的病,四天,费用全包,6万而已。
老板面色铁青地付了钱,拉上我正要走,四方脸却又把我拦住:
“您还得重新包扎一下。。。。。。。”
是的,必须这样,鲜血,早已把我的手腕染红。
下午,上班,当然,什么也干不了,只能坐着。
回到家里,发现中央四套收不到图像了,据说已经两天。
“反正还能听见声音,就不要乱花钱了么。”老板舒服地坐在沙发上,慢悠悠地说道。
我的右小臂肿得像馒头,稍一用力,钻心的疼。
算了,你爱说什么说什么罢,只要你不在,我马上找人来修。
同样的,只要他不在,哪怕痛死,我也绝不再踏进哪所法国医院半步,以我正在灼痛的右臂起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