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散文随笔 |
非洲黑人妇女发型原本就以奇异多变著称,位于西非黑人居住区北缘、与北非柏柏尔人毗邻的马里妇女,在这方面更有其独到之处。
黑人的头发通常细短卷曲,很难造型,因此马里妇女通常会把头发梳出一条条垄沟,再挽成许多小辫。过去,由于条件的限制,生性爱美的她们只能在小辫的造型上下功夫:少女头发短,就把许多短辫分梳作两个抓髻,或是将一头短辫各自弯作小圈再打结,做成“问号”的形状——一般梳这种“问号头”的,都是豆蔻年华的女学生;妙龄女郎则常常将额前梳得溜光,把一头短辫编成一条粗粗的长辫;而成年妇女则通常梳满头紧贴头皮的短根细辫,搭配以花布头巾,显出一副成熟含蓄的韵致。和许多沿海黑人国家不同,马里大多数部族的妇女服丧期间无需剃光头皮,而只需挽一个表示哀悼的发髻即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新讯息的不断涌入,追求时尚、且天生富于想象力的马里妇女更是在发型上动足了脑筋。南方遥远的尼日利亚、喀麦隆妇女所风行的“造型发式”,如香蕉发型、洋葱发型、枕头发型,很快在马里首都巴马科大街上风靡一时,不甘寂寞的本地理发师又争相推出各种新发式,从仿古希腊、仿欧洲中世纪的,直到仿瀑布、火箭、埃菲尔铁塔的,可谓千巧百艳,无奇不有。
马里是西北非艺术中心,蜡染工艺享誉世界,当地妇女自然不会浪费她们在这方面的田赋,纷纷开始在头上开起染坊,从最初简单的土黄色,到如今的草绿、天蓝、紫绛红,五色缤纷,成为当地街头一道绚丽的风景线。由于黑人头发天生短而卷、不适宜频繁造型,她们纷纷选用假发为自己添彩,假发的畅销让新开设的几家外资假发工厂订单爆满,每日忙得不亦乐乎。
如今巴马科妇女平均每周改变三到四次发型,每次造型往往要花上一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滚滚而来的客源让理发师们笑得合不拢嘴,但顾客们日益苛刻的要求和越来越挑剔的目光,也让他们感到巨大压力。今天在巴马科,许多理发师非但不惜工本地购买各种国外时尚杂志、画报,而且纷纷开始上网、建主页,绞尽脑汁地从任何可能的地方寻找创作新发式的灵感。现在,一个合格的理发师可以熟练掌握30种以上的发型,整个巴马科流行的新老发式多至百余种,且仍在不断增加之众。
“也许过不了多久,就会有姑娘顶着地球发型上街的,看着吧?”尼日尔河右岸,一家高级发廊的黎巴嫩理发师常笑着这样说。谁敢说没可能呢?在发型这方面,马里妇女的追求可是永无止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