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史论 |
太平天国早期官名由来考
太平天国是一个奇特的政权,它后期的官爵不但滥,而且名称多半匪夷所思,自成一套,当时反对它的人士说“天父天兄之名,天燕天豫之官,亘古未有”,抛开攻击的一面,还是有一定事实依据的。
但早期太平天国初起时,其官爵名称却几乎都有出处。
王、侯不消说,天王的名称源自三代,夏商周时天子称天王而不称帝,帝是对神的专称,五胡十六国时许多政权也沿此古制称天王,如前秦北周等等;
丞相秦已有之,至明太祖而废,而天、地、春、夏、秋、冬六官源出《周礼》,职司后来六部的权限,是以北周、武周等设立六官都系系衔尚书,太平天国用以系衔丞相,算得别出心裁;
检点一官五代时为禁军统帅的官名,宋太祖即以都检点官职黄袍加身而为皇帝,是以他即位不久便罢检点慕容延钊而废此官,太平天国以此职为丞相以下最高职务,倒也算得得体;
指挥原为五代和北宋军队的编制单位,指挥的长官有指挥使、都指挥使等,明清也沿设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但职司轻重相差很大,已脱离了原来编制单位的范畴,太平天国的指挥职位甚高,远非前代可比;
将军春秋末期就有,名色甚多,职司不一,从一人之下的大将军到无足轻重的杂号将军,地位相去绝远。太平天国的将军位于指挥之下,是前期“佐将”(能指挥超过1军人马的官员的统称)中最低的职务;
总制历史上设置较少,明正德年间有川北总制洪钟、江西总制陈全。万历年间有广西总制刘尧诲,都是一省或半省兵马的主帅,但明代地方武职最高为总兵官,上述总制的记载都和战事有关,似乎总制和“总理”、“巡抚”、“将军”一样,在明代都还只是临时的职务,战事结束便罢归原任。太平天国的总制是统辖一军的中级军官;
监军春秋时便有,如齐有庄贾、秦有扶苏,后来历代兴废不一,但担任监军者大抵非近密即宦官,像太平军这样以军官为监军者极为罕见,且历代监军都直接向朝廷负责,不像太平军,明确规定其为总制的助手;
军帅、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都是照搬《周礼》,这里就不多费笔墨了。
由此可见,早期太平军的官职复古色彩很浓,其实不单官名,如《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军目》等,都有照搬《周礼》、《禹贡》等的痕迹。
这并不奇怪,因为洪秀全的上帝教虽源自天主教,但他并不认为上帝是外来的,恰恰相反,他从中国古代经典中找到“天”、“皇上帝”、“上帝是皇”的记载后,认定中国自远古以来是“一体崇拜上帝”,后来的帝王受“魔鬼”迷惑,才引导中国人走上邪路,忘却上帝的“真道”的,他在早期的《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著作中,反复阐述宣传上述观点,以驳斥“信上帝是从番”的看法,并斥责前代帝王妄称皇帝,亵渎真神,他称天王而不称帝,乃至贬前代帝王为侯,如唐太宗为唐太侯,明成祖为明成侯,甚至出现“孟轲见梁惠相,梁惠相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以有利于我郭邪?”这样令人喷饭的词句,就毫不足奇了。
当然,太平天国官职名称有复古的色彩,并不说明他们的运动是复古的运动,恰恰相反,“自圣公然非古圣”是他们最大的特点之一,复古不过是这项运动的一件外衣罢了,正如天主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洪氏上帝教中都有《旧约》的影子,但它们绝非一回事情、有时甚至势同水火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