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小说 |
(十二)
“番上啦,番上啦!”
高亢的喊令声和着呜呜的军号,被凛冽的寒风吹送着,弥散在旷野上空。
“唉,想不到这居然最后一次府兵交番了!”
大帐里,成如璆侧耳聆听着这一切,轻轻喟叹着。
鲁炅也叹息着摇了摇头:
“青海路途遥远,府兵番上即行,无暇训练,本来并不堪用,可围困石堡,彍骑用不上,这些府兵筑路屯田,转饷供输,攻山守险,着实出了不少力气,朝廷偏偏却在好不容易用得着府兵的时候,把上下鱼书给停了!”
闷坐在帅案后的哥舒翰抬眼看了二人一眼,正待开言,却见帐帘一挑,严武走了进来:
“大夫,我好说歹说,阿布思总算领着他的突厥骑兵去增援鄯州了。”
高适长吁一口气:“这个瘟神总算是送走了,这些突厥兵在这里用不上不说,耗粮耗草,军纪废弛,那阿布思名义上是副将,却穿着紫袍,挂着郡王的头衔,软不得硬不得,唉!”
火拔归仁大腿一拍:“可不是,若不是大哥军令严,老子早就和这帮突厥孙子干过几架了,娘的!”
吕諲横了他一眼:“归仁!”
火拔归仁翻了翻眼睛:“不让说老子不说还不行!本来么,管用的府兵要废,不中用的突厥兵却拼命送来,真是活见鬼!”
成如璆不觉笑了:“你这家伙,当初说汉人府兵不中用的,可不就是你么?”
火拔归仁脸涨得通红,正待争辩几句,哥舒翰摆摆手:“不必争了,你们还不知道罢,兵部又下严谕申饬,还调拨了四千朔方铁骑,即日到营助战。”
众人面面相觑,都不知该说什么是好,良久,鲁炅喃喃道:
“兵部的老爷们坐在衙门里,只道西北用兵,必然是骑兵为先,却不肯屈尊问一问从石堡城下回去复命的将士们,这里到底需要什么援应。”
成如璆长叹道:“王忠嗣大夫说得对,这仗,打的不值,不值啊!这两年,死了多少人,费了多少粮饷啊!”
众人又是一片嘘唏。突然,哥舒翰抬起头来,双目炯炯有神:
“事到如今不值也得打下去,就算朝廷的严旨我们可以不问,这么多伏尸城下,埋骨荒野的兵丁夫役、这两年靡费的府库钱粮,难道就白白扔进这青海不成?”
闻听此言,众人齐刷刷地站起:“绝不能!”
哥舒翰也站起身来:“好,来人,把惟明他们都找来,大家再好生合计合计!”
“惟明,困守两年,我们攻山的粮道通畅,尚且常常断炊,这山上的吐蕃人四面被围得密不透风,怎么还能支持到现在?”
浑惟明道:“吐蕃人行军,六畜随行,山上牧草虽然不多,可守军也不多,加上蕃地苦寒,蕃人素耐劳苦,粮食丰足谈不上,三年五载,却也决计饿不死的。”
“弓箭器械总有用完得时候,到那时。。。。。。” 成如璆悻悻道。
吕諲打断他的话:“弓箭器械固然有数,可山上的石头什么时候才能砸光呢?” 成如璆低下头去,不再言语。
“那水,水总不会不缺罢!”火拔归仁蹬着牛铃大眼嚷道。
浑惟明苦笑一声,没有说话,鲁炅指了指石堡山巅的积雪:“你这笨犊子,自己看吧!”
众人都沉默了。两年了,如果有什么妙计,何至于等到今天?
“我不下番,我不下番,我有要紧军机,要面禀主帅!。。。。。。”帐外,忽地传来一阵揪扯喧嚷之声。
“怎么回事?”
一个亲兵匆匆进帐禀道:
“禀主帅,这次番下的浙东折冲张守瑜不肯下番,正在帐外喧哗,说有。。。。。。”
哥舒翰打断他的话:
“让他进来罢!”
张守瑜面目微黑,身材矮小,神态举止,却显得颇为精悍利索。
哥舒翰微微点头:
“你不是有要紧军机要禀报么?不要紧,慢慢说。”
张守瑜施礼道:
“卑职此次和本州番上的府兵交接时,得晤同乡好友、明州果毅沈惟岳,他在开元廿八年戍守过石堡城。。。。。。”
众人闻得此言不觉都是一振:“沈惟岳现在何处?”
张守瑜摇头道:“沈惟岳万里上番,身染时疫,现正卧床不起。”
哥舒翰失望地“哦”了一声,旋即追问道:
“那他都对你说了些什么?”
张守瑜靠前半步:“他说‘大军围城两年,蕃人粮草水源固然是不乏,可盐却总是要吃的,你可知道,为何至今还不见他们缺盐乏力么?’我就问他‘难道大哥您知道’?”
众人的眼睛都一下子张大了,火拔归仁嚷道:“是啊,难道他知道?”
张守瑜续道:“他说,‘我在那儿待过,自然知道,山道左侧第一道石卡后面有一口苦水井,井水晒盐,虽有异味,却足可食用,只是峭壁无路,如何上去,我却没办法想了’。”
众人目光相碰,无不喜形于色。哥舒翰朗声道:
“没路也得上去,这是唯一的办法了,张守瑜,你不用下番了,给我打头阵夺井,你可敢去?”
张守瑜大喜,连连叩头:
“卑职从军至此,做梦都想着一刀一枪,建功立业,如何不敢去?可惜沈惟岳大哥病重,不然,他也一定要抢着打这个头阵的。”
(十三)
天亮了。阳光淡淡地洒在山巅,那若隐若现的石堡城的轮廓,也仿佛被随手抹上了一丝温柔。
一千选锋早已结束停当,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山脚下。
这些选锋个个皮甲麻鞋,青布包头,或手执藤牌短刀,或身背铁钩绳索,默无一声地立着;张守瑜和高秀岩昂首挺胸,站在队列前面。
“你们这次去,是准备去死的,知道么!”
哥舒翰负手而立,用冷冷的眼神扫视着他们:
“人人都知道,石堡城只有两条路,鹰从天上飞上去,人从大路走上去,可是今天你们必须从第三条路上去,夺下那口该死的苦水井,没有路,你们自己开!开不出,就用你们的尸首,给后面的弟兄们铺出一条路来!”
寂静,死一般的寂静,朝晖淡淡的,抹在每个人的脸颊上。
高适一摆手,亲兵们把一碗碗酒,递在选锋们的手上,受者授者,俱是默默无语。
一个亲兵把一碗酒递到哥舒翰面前,哥舒翰一把推开:
“你们当中,也许每十个人只能活着回来一个,也许一个也回不来。但我向你们保证,每个活着回来的,都能穿上红袍;每个死了抬回来的,都能穿上紫袍;哪怕尸骨无存,河西,陇右,十万将士,都将永远记得你们的英名。”
张守瑜举碗扬脖,一饮而尽:
“诸位,大丈夫生天地间,无非等着有这一天而已,今逢此际会,不博朱紫,誓不下山!”
言毕,砰地一声,将手中酒碗,摔得粉碎。
高秀岩满脸通红,也是一口喝干,他本不善饮,被酒水一呛,眼泪差点夺眶而出。
选锋们依次举碗饮尽,然后纷纷掷碗于地,乒乓之声,连绵不绝。
没有金鼓,没有旗帜,队伍悄无声息地远了。
山下众人目不转睛地眺望着,不过片刻功夫,石堡山西麓的突兀峭壁之上,已倏忽间飞起几条绳桥,竖起几座人梯。
“呜~~~~”
石堡城里,牦牛号角凄厉地响起来,山林里栖息的兀鹰鸦雀,被惊得纷纷飞起,霎时间飞满了苍穹。
石头,劈头盖脸的石头。
一千选锋,已剩了不到三百,身后脚下的绝壁之下,层层叠叠堆满了尸骨和石块。
可不论是还活着的,还是已经死去的,没有一个人回头看过一眼。
高秀岩和张守瑜并肩挤在一块两丈见方突起的巨石上,他们的前面,七八个选锋手举藤牌,抵挡着倾斜而下的石雨。
“秀岩兄,你得下去一趟,”张守瑜用牙和左手一齐用力,包扎着受伤的右臂,嘴里含混不清地说着:“咱们这些弟兄,拼光了怕也不够数啊,这些该死的吐蕃蛮子!”
高秀岩右眼中了块飞石,肿得如鸡蛋一般,他一面用手背擦着脸上的血水,一面高声嚷道:“不成不成,你伤比我重,你下,我接着上!”
张守瑜急了:“老兄,你就成全我罢!我一个番上番下的府兵果毅,难得充这么一回子好汉,值了,死了也值了。”
不待高秀岩答话,他已劈手夺过一面藤牌,手攀山石,抢上了最前列:
“跟着我上,有进无退!”
石头,劈头盖脸的石头,没完没了的石头。
“大夫,让他们先撤罢,不然。。。。。。”
望着俯伏在地、满身血污的高秀岩,向来儒雅镇定的严武,声音也不觉有些哽咽了。
“不!”
两个声音同时吼道。一个是瞪着一只眼的高秀岩,另一个是须发皆张的哥舒翰。
众人都默然了:仗打到这个份儿上,已经顾不得值与不值,甚至顾不得死与不死了,只有上,只有上。
“惟明,曲环,你们两个带四千人跟上,”哥舒翰顿了一顿,“火拔归仁,成如璆,你们带五千人从大路进兵,牵制一下吐蕃守卒,其他人随时轮替救应,不拿下那口井,谁也不许收队!”
浑惟明和别将曲环领了令箭,正待要走,高秀岩一骨碌爬了起来:
“娘的,老子还没死呢,上,一起上!”
石头,劈头盖脸的石头,没完没了的石头。
夕阳无奈地把最后一缕余晖,淡淡地洒在石堡的山巅、山腰、山谷。
那满山遍谷的殷红,是夕阳?还是将士们的血?
哥舒翰勒马阵前,用湿润模糊的双眼,凝望着面前的一群人,一群断臂残肢,焦头烂额的汉子。
跟着浑惟明、高秀岩和曲环退下来的,不过八百多人,四千多条鲜活的性命,永远没入了石堡的黄昏里。
唐军终究还是没能夺下那口井,没能在那座好不容易攻破的石卡后立住脚跟。
但那口井,那口井水苦涩难以下咽,却是石堡城中生死所系的苦水井,却也已被泥土石块,和双方将士的无数尸体,严严实实地填成了一片平地。
张守瑜也长眠在那口井下,高秀岩杀红了剩下的一只眼,也只带回他的一条断臂。每一个活着回来的人都说,张守瑜是第一个冲进石卡,也是第一个扑上井栏的大唐人。
那天从黄昏直到三更,哥舒翰都没有开口说过话,一句都没有。
那天从黄昏直到三更,山下的唐营,和山上的石堡城,哭声此起彼伏,一直就没有停歇。
终于,一切都寂静下来,秋虫的啾啾,又弥漫了天籁。
“火!火!”
一阵惊惶陡地在唐营炸开,夹杂着火焰的噼啪声和刀剑的撞击声。
“吐蕃人偷营!”
郭英乂光着脚,只穿一身单衣,提着腰刀,一头撞进哥舒翰的寝帐:
“大夫且避一避,待我们。。。。。。”
哥舒翰披衣而起,端坐不动:
“混帐!城里的吐蕃兵还能剩多少,慌什么?我就坐在这儿等你们交令!”
郭英乂一跺脚,挺刀冲出帐外。
“大家杀呀,这是最后一仗了!”
远远的,鲁炅的声音。
哥舒翰不觉笑了,他想起那天送别时,颜真卿对他说的话来。
“砰!”
帐角忽然一动,哥舒翰急忙握住刀柄。
却见帐帘嗤地一声撕裂,一个吐蕃兵重重地摔了进来,背后密密麻麻,插了十几支长箭,虽是俯卧在地,但他脸上的愤懑悲怨,却能看得真真切切。
哥舒翰长身而起,缓步踱出帐外。
火灭了,天亮了,一切都结束了。
众将纷纷聚拢来,脸上带着疲惫的笑意,似乎都想和他说些什么。
“火!火!”
石堡城上冲天的火光,映红了黎明的天际,映红了石堡山上的积雪。
熊熊火光中,隐隐传来鼓号声,和吐蕃汉子高亢的歌声。
“是蕃人的挽歌,他们在呼唤苍鹰,把自己的灵魂带回妻儿的身旁。”浑惟明黯然道。
大唐的红旗,终于插上了石堡城头。
“其实也无所谓什么城头了,都烧了,除了废墟,这座城什么也没留下来,唉!”
成如璆抚摩着旗杆,喟然不已。
“高先生,您不写点什么?”火拔归仁似乎兴致不错,手里把玩着不知哪里拣来的一口吐蕃弯刀。
高适摇摇头,叹了口气:
“唉,我,我写不出,写不出啊,但我终究会写的,终究会的。”
山巅的积雪依旧,几只苍鹰,呼啸着掠过头顶。
“惟明,你、你能不能从废墟里把吐蕃城主的尸骨拣出来,我想。。。。。。”
浑惟明凝望着天际:“不必了,吐蕃人不用这些,您看,这翱翔的苍鹰,会把他们的魂魄带回家乡,带上天堂的。”
(十四)
又是秋上了,青海的秋天,总是来得特别早。
赤岭山头的残碑,已薄薄笼上了一层轻霜,更远处,石堡修葺一新的城垣上,大唐的红旗,在蓝天秋风里招展舒卷。
当然,这一切,龙驹岛上的谪卒们是看不真切的,他们所能看见的,除了这弹丸小岛上的田埂麦场,就只有湛蓝湛蓝的青海水,和蓝天碧海间铺天盖地的鸟群了。
秋天,收获的季节,伴着镰刀刷刷和汗水滴答的,惟有那永远流淌在这些光脊梁汉子嘴间的,半真半假的故事和传说罢?
“听说大军攻破石堡城的时候,城里的吐蕃兵不过四百人!”
“是么,可是为了这座城,我们可是。。。。。。不说攻山的兵将,单是转饷屯垦的兵民,就死了好几千人罢?”
“嗨,管这些作甚?反正天子爷高兴了,天子爷一高兴,那些穿袍子的老爷们也就都能高兴了。”
“可不是么,光紫袍就赐了不知多少呢!我听人说,火拔将军封郡王那天,穿着紫袍,骑着高头大马,在大营里跑了一圈又一圈,又是哭,又是笑,三天三夜都没舍得把那袍子脱下来。”
“可是我也听说,哥舒大夫领到紫袍后一直没有穿,也一直没有笑呢。”
“真的么?这样说来,老爷们也不都那么高兴啊!”
“嗤!你这乡巴佬,懂个鸟!他们折腾了两年多,不就为了这身紫袍么?不高兴?不高兴的话,哥舒大夫奉旨进京,何必前呼后拥,搞那样大的排场?别的不说,光他那五百亲兵,每人一骑白骆驼,锦袍绣甲,伞盖鸣钲,一路那个威风啊。。。。。。”
“啪!”
半空中陡然炸开的一记响鞭,把众谪卒的话头硬生生憋了回去,一个个低头弯腰,又忙活着去收拾脚前那几垄秋稼了。
“嘘~~~”
眼角的余光里再见不到那双特大号皮靴,谪卒们的胆子又大起来:
“我的妈呀,可累坏了,这个该死的南蛮子!”
一个年幼的谪卒撇一眼猪圈,舔了舔干裂的嘴唇:
“要是能把那口猪杀了吃肉,该多美啊!开元年里,过年的时候,我们村天天可以吃到血肠。。。。。。”猪圈里,一头头腚墨黑,腰身雪白的肥猪正哼哼着左拱右拱。
“想也别想!”一个老卒冷冷地打断他:“这口猪还是他们浙东府兵番上时带来的猪苗,是沈大人的命根子,你也想,哼!”
几个谪卒不屑地撇撇嘴:“沈大人,呸,不过一个留用的府兵折冲罢了,打石堡的时候他没动过一根指头,现在倒成天在我们这些谪卒身上抖威风,什么玩意儿!”
“小声点,他那把子力气,你不服行么?”
说到力气,众人都不敢再说了,胆大的吐吐舌头,做个鬼脸,胆小的只默默挥动着手里的镰刀。
沈大人沈惟岳的力气是人人叹服的,据说他能手止奔马,力解双牛,这些当然无从考较,但仅凭他手使的那柄七十一斤大铁槌,也足以让营中最壮的壮汉,都对他刮目相看了。
他是土生土长的越人,却生得身高丈二,膀阔十围,虎目虬髯,常常被不熟悉他的营中兵将,误认作万骑营的胡骑。可惜,他只是个番上的府兵折冲而已。
这些日子他不高兴,很不高兴。
本来,在别人看来,他无论如何也没有理由不高兴的。虽然到了大营之后便一直卧病不起,虽然攻石堡的时候他连一箭也没放过,可论功行赏时,他却也得到策勋九转的赏赐,和绯算袋的殊荣,这让许多苦战两年的长从、彍骑军官,都明里暗里、愤愤不已了很久。
可他真的不高兴,同来的府兵火伴们恭喜他,劝慰他,他只是低着头,闷闷地一声不吭。后来,府兵停了,故乡的火伴们都番下了,他这个折冲校尉却留了下来,做了龙驹岛上这些谪卒的头头。大家都说,对于一个府兵军官,这已是非常非常特别的际遇了。
但他还是不高兴。
秋天下午的阳光,暖洋洋地照在他的脊梁上,让他的心里油然升起一丝淡淡的懒意来。
他突然卜愣着脑袋,暴雷般大喝了一声,把不远处打场的几个谪卒吓了个趔趄,忙不迭地蹭远了几步。
他纵身跃起,吐个门户,七十一斤的大铁槌舞得忽忽生风,只片刻功夫,圈中惟见一团劲风裹着一片槌影,却浑不辨他那原本长大壮硕的身形。谪卒们平素里虽对这位吹胡子瞪眼的沈大人啧有烦言,此刻却也忍不住叫起好来。
沈惟岳凝步收势,气不长出,脸色却依旧阴沉沉地挂着,众谪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自然谁也不敢凑过去招惹他。
他一个人呆呆站了好久,长长叹了口气,随手扔下铁槌,跑到自个儿窝棚里取出个大酒葫芦,一边喝,一边蹒跚着向后山走去。
不知过了多久,沈惟岳酒气熏天、四仰八叉地躺在后山一座坟冢上,一面灌着酒,一面不住自言自语地嘟囔着什么。
这座坟是他的同乡张守瑜的:一袭紫袍,裹着条血淋淋的断臂。
“。。。。。。我为什么要病,为什么要那时候病,我。。。。。。”
几只鸟儿在坟冢上空久久盘桓着,却似乎也听不明白他在说些什么,终于扑棱着翅膀,向茫渺的海心飞远了。
“。。。。。。我为什么要病,为什么要那时候病,我。。。。。。”
沈惟岳含含糊糊地嘟囔着,含含糊糊地睡着了。
“啊~~~”
一声凄厉的惨呼,尖刀一般,割裂了沈惟岳的梦境。
是真的听见了什么,还是又梦见了石堡城?
“啊~~妈妈呀~~~”
又一声,屯田的方向。
沈惟岳一激灵,酒登时醒了大半,他腾地跳起,劈手折了条树棍,向发出惨呼的地方拼命冲去。
适才还秋稼满场、人语不断的场上,此刻已是一片凄惨。满地的鲜血,满地的无头谪卒的尸身,无声地诉说着刚刚发生的一切。
猪圈的半截土墙上,伏着个少年谪卒,血肉模糊的躯体,兀自紧一阵慢一阵的抽搐着;不远处,十几个吐蕃兵,正呼啸着,笑谑着,追逐着那头惊惶乱奔的肥猪。乍见沈惟岳现身,不由地都是一愣。
沈惟岳大喝抢上,树棍起处,已打翻了两人。
吐蕃兵嚎叫着一拥而上,沈惟岳舞棍相迎,战不数合,又是一棍,一个吐蕃兵惨呼着横飞出去两丈多远,那树棍竟也喀嚓一声,从中折为两截。
沈惟岳杀得性起,一声怪叫,劈手抓起一个吐蕃兵,如轮般飞舞起来,但听得乒乓哎哟之声不绝于耳,只片刻功夫,十几个吐蕃兵便都倒在了圈中。
他双臂运力,将手中吐蕃兵远远甩了出去,砰地一声,头颅在山石上磕得粉碎,眼见得不能活了。
沈惟岳回身寻来铁槌,舞成一团杀气,狂吼着冲回战团,却见一地伏尸,更无一个活口,再看猪圈土墙上那个谪卒,也早已断气多时。
他狂奔到高处,远远望去,茫茫青海之上,几十艘大牛皮筏子,插着五色旗幡,挂着满帆,满载着虏获和欢歌,乘风疾驶而远,渐渐地望不真切了。
他砰地扔下铁槌,双腿一软,噗通一声跪倒在地。不知何时,他的双眼,已被泪水模糊。
那头头腚墨黑,腰身雪白的大肥猪摇摇晃晃地蹭过来,左拱拱,右拱拱,又摇摇晃晃地走远了。
黄昏了。
赤岭山头的残碑,已薄薄笼上了一层轻霜,更远处,石堡修葺一新的城垣上,大唐的红旗,在蓝天秋风里招展舒卷。
殷紫色的晚霞弥漫了半边海天,仿佛正给石堡山上,那座簇新的城垣,罩上一袭艳丽的紫袍。
(完)
写在《紫袍》之后的话
很多朋友都把《紫袍》当作战争小说来看,其实我的本意并不在此,或者,毋宁说,《紫袍》应该算作一篇不折不扣的反战小说。
书中的双方,围绕着一个并非必争之地的弹丸小城,打了一场旷日持久、劳民伤财的大战,而且,更可悲的是,越到后来,直接参战的双方将士就越感到这场战争的无价值,无意义,却又因为种种原因不能不继续咬牙打下去,对于人类,没有比明知道命运的捉弄,却又不得不忍受这种捉弄,而更可悲、更可怕的事了罢?比这还可悲、可怕的是,这样的悲剧,古往今来,一幕又一幕不断重演着,直到今日,依然如此。
书中的人物,不论是反战的王忠嗣、李光弼,还是主战的哥舒翰,主战却有保留的王思礼、鲁炅等人,甚至作为敌人而且姓名不具的吐蕃城主(史书上记载石堡城中有吐蕃将领铁刃西诺罗,疑非真名),以及在真实历史中后来反叛的高秀岩、出卖主帅的火拔归仁,我都力图把他们写成真正的男子汉,真正的军人和英雄,对于这场战争,他们都尽力了,可悲的地方在于,这些英雄倾尽全力谱写的战争之歌,却是这样一首古怪的无厘头歌曲,这也是我在小说中着力表现的一种思想,即在大时代、大战略的背景下,个人的力量往往是苍白的、渺小的和无奈的。
这部书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没有一个主角,甚至哥舒翰也不是,如果说有,那么,这个主角就是那座石堡城,以及站在石堡城背后的宿命之神罢?
相信更多的朋友会把《紫袍》看作历史小说,其实,就我个人的观点,我写过的历史题材小说中唯一一篇不折不扣的历史小说只有《参合百年》,而其余的作品大抵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历史背景下的故事”,如《春风时节》、《收获之祭》、《月圆》、《血路》等,其特点是小说的主角总是那些卷入大的历史事件的小人物;第二类是“故事新编”,如《舞雩》、《浣纱》和《新绛三部曲》完成的两部,其特点大抵和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类似,即用当代人的观点来讲述历史上的人物和故事;第三类则是“历史的再诠释”,如《鹦鹉之魂》和这篇《紫袍》,其特点是用自己的理解,重新演绎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
我能在非洲这样糟糕的条件下,用这样短的时间内完成这部书,必须感谢朋友们的大力帮助:
最初产生写这个题材的念头时,我和雍容进行了很深入的交流,这对我在写作中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大方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且,正是在她的大力怂恿下,我才终于下决心扔下其它几个计划,开始《紫袍》的创作的。
在创作过程、尤其是前期创作过程中,和能饮一杯无的多次交换意见,给了我很大的助益。必须说明的是,我原本并未计划写如此之长,但最终,《紫袍》成了我在上网之后写的比较长的一篇小说(三万五千多字,仅次于本就计划写成中长篇的《参合百年》和废弃剧本改编成的《侠之小者》),这是能饮一杯无影响的结果。遗憾的是,由于其工作岗位的细微变动,在创作后期,我们已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如前期那样充分的交流,而且这种遗憾在我回国前恐怕很难摆脱,这里,只能先希望她好运、平安、满足,并预祝她情人节,不,圣瓦伦丁节快乐。
特别鸣谢沈惟岳(万世德、天亲仁颜大王、清海惟岳,反正就是他罢),没有他提供的敦煌吐蕃史料文献,我不可能炮制出那两首伪造的吐蕃民歌来,更重要的是,为了满足他在这篇小说里小小亮相的小小要求,而又不至于如金艺兄担心的那样写成闹剧,迫使我绞尽脑汁,思索小说的构架,并最终完成了那陡然转向的最后一章——前面说过,这篇不是真正的历史小说,也没有人物主角,从这一章的安排可以看的最为明显——,写历史题材的小说最容易成为史料的奴隶,我在写《参合百年》时就常常陷入这种苦恼,而《紫袍》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这一束缚,沈兄对此,贡献巨大。
好了,罗里罗嗦写了这许多,打住了,打住了,这篇小说从起笔到结篇,历时不过一个月左右,且都是在工余时间完成的,太快的写作速度必然造成很多硬伤,如第八章中守山口的是鲁炅,而战后自责打了败仗的却变成了成如璆等等,至于文字上的不完善处就更多了,虽然这篇东西大概也不会拿去发表,但自己的文字,还是自己多看看,多改改,才对得起自己罢。
陶短房
甲申丙子 西非贝宁科托努市
“番上啦,番上啦!”
高亢的喊令声和着呜呜的军号,被凛冽的寒风吹送着,弥散在旷野上空。
“唉,想不到这居然最后一次府兵交番了!”
大帐里,成如璆侧耳聆听着这一切,轻轻喟叹着。
鲁炅也叹息着摇了摇头:
“青海路途遥远,府兵番上即行,无暇训练,本来并不堪用,可围困石堡,彍骑用不上,这些府兵筑路屯田,转饷供输,攻山守险,着实出了不少力气,朝廷偏偏却在好不容易用得着府兵的时候,把上下鱼书给停了!”
闷坐在帅案后的哥舒翰抬眼看了二人一眼,正待开言,却见帐帘一挑,严武走了进来:
“大夫,我好说歹说,阿布思总算领着他的突厥骑兵去增援鄯州了。”
高适长吁一口气:“这个瘟神总算是送走了,这些突厥兵在这里用不上不说,耗粮耗草,军纪废弛,那阿布思名义上是副将,却穿着紫袍,挂着郡王的头衔,软不得硬不得,唉!”
火拔归仁大腿一拍:“可不是,若不是大哥军令严,老子早就和这帮突厥孙子干过几架了,娘的!”
吕諲横了他一眼:“归仁!”
火拔归仁翻了翻眼睛:“不让说老子不说还不行!本来么,管用的府兵要废,不中用的突厥兵却拼命送来,真是活见鬼!”
成如璆不觉笑了:“你这家伙,当初说汉人府兵不中用的,可不就是你么?”
火拔归仁脸涨得通红,正待争辩几句,哥舒翰摆摆手:“不必争了,你们还不知道罢,兵部又下严谕申饬,还调拨了四千朔方铁骑,即日到营助战。”
众人面面相觑,都不知该说什么是好,良久,鲁炅喃喃道:
“兵部的老爷们坐在衙门里,只道西北用兵,必然是骑兵为先,却不肯屈尊问一问从石堡城下回去复命的将士们,这里到底需要什么援应。”
成如璆长叹道:“王忠嗣大夫说得对,这仗,打的不值,不值啊!这两年,死了多少人,费了多少粮饷啊!”
众人又是一片嘘唏。突然,哥舒翰抬起头来,双目炯炯有神:
“事到如今不值也得打下去,就算朝廷的严旨我们可以不问,这么多伏尸城下,埋骨荒野的兵丁夫役、这两年靡费的府库钱粮,难道就白白扔进这青海不成?”
闻听此言,众人齐刷刷地站起:“绝不能!”
哥舒翰也站起身来:“好,来人,把惟明他们都找来,大家再好生合计合计!”
“惟明,困守两年,我们攻山的粮道通畅,尚且常常断炊,这山上的吐蕃人四面被围得密不透风,怎么还能支持到现在?”
浑惟明道:“吐蕃人行军,六畜随行,山上牧草虽然不多,可守军也不多,加上蕃地苦寒,蕃人素耐劳苦,粮食丰足谈不上,三年五载,却也决计饿不死的。”
“弓箭器械总有用完得时候,到那时。。。。。。” 成如璆悻悻道。
吕諲打断他的话:“弓箭器械固然有数,可山上的石头什么时候才能砸光呢?” 成如璆低下头去,不再言语。
“那水,水总不会不缺罢!”火拔归仁蹬着牛铃大眼嚷道。
浑惟明苦笑一声,没有说话,鲁炅指了指石堡山巅的积雪:“你这笨犊子,自己看吧!”
众人都沉默了。两年了,如果有什么妙计,何至于等到今天?
“我不下番,我不下番,我有要紧军机,要面禀主帅!。。。。。。”帐外,忽地传来一阵揪扯喧嚷之声。
“怎么回事?”
一个亲兵匆匆进帐禀道:
“禀主帅,这次番下的浙东折冲张守瑜不肯下番,正在帐外喧哗,说有。。。。。。”
哥舒翰打断他的话:
“让他进来罢!”
张守瑜面目微黑,身材矮小,神态举止,却显得颇为精悍利索。
哥舒翰微微点头:
“你不是有要紧军机要禀报么?不要紧,慢慢说。”
张守瑜施礼道:
“卑职此次和本州番上的府兵交接时,得晤同乡好友、明州果毅沈惟岳,他在开元廿八年戍守过石堡城。。。。。。”
众人闻得此言不觉都是一振:“沈惟岳现在何处?”
张守瑜摇头道:“沈惟岳万里上番,身染时疫,现正卧床不起。”
哥舒翰失望地“哦”了一声,旋即追问道:
“那他都对你说了些什么?”
张守瑜靠前半步:“他说‘大军围城两年,蕃人粮草水源固然是不乏,可盐却总是要吃的,你可知道,为何至今还不见他们缺盐乏力么?’我就问他‘难道大哥您知道’?”
众人的眼睛都一下子张大了,火拔归仁嚷道:“是啊,难道他知道?”
张守瑜续道:“他说,‘我在那儿待过,自然知道,山道左侧第一道石卡后面有一口苦水井,井水晒盐,虽有异味,却足可食用,只是峭壁无路,如何上去,我却没办法想了’。”
众人目光相碰,无不喜形于色。哥舒翰朗声道:
“没路也得上去,这是唯一的办法了,张守瑜,你不用下番了,给我打头阵夺井,你可敢去?”
张守瑜大喜,连连叩头:
“卑职从军至此,做梦都想着一刀一枪,建功立业,如何不敢去?可惜沈惟岳大哥病重,不然,他也一定要抢着打这个头阵的。”
(十三)
天亮了。阳光淡淡地洒在山巅,那若隐若现的石堡城的轮廓,也仿佛被随手抹上了一丝温柔。
一千选锋早已结束停当,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山脚下。
这些选锋个个皮甲麻鞋,青布包头,或手执藤牌短刀,或身背铁钩绳索,默无一声地立着;张守瑜和高秀岩昂首挺胸,站在队列前面。
“你们这次去,是准备去死的,知道么!”
哥舒翰负手而立,用冷冷的眼神扫视着他们:
“人人都知道,石堡城只有两条路,鹰从天上飞上去,人从大路走上去,可是今天你们必须从第三条路上去,夺下那口该死的苦水井,没有路,你们自己开!开不出,就用你们的尸首,给后面的弟兄们铺出一条路来!”
寂静,死一般的寂静,朝晖淡淡的,抹在每个人的脸颊上。
高适一摆手,亲兵们把一碗碗酒,递在选锋们的手上,受者授者,俱是默默无语。
一个亲兵把一碗酒递到哥舒翰面前,哥舒翰一把推开:
“你们当中,也许每十个人只能活着回来一个,也许一个也回不来。但我向你们保证,每个活着回来的,都能穿上红袍;每个死了抬回来的,都能穿上紫袍;哪怕尸骨无存,河西,陇右,十万将士,都将永远记得你们的英名。”
张守瑜举碗扬脖,一饮而尽:
“诸位,大丈夫生天地间,无非等着有这一天而已,今逢此际会,不博朱紫,誓不下山!”
言毕,砰地一声,将手中酒碗,摔得粉碎。
高秀岩满脸通红,也是一口喝干,他本不善饮,被酒水一呛,眼泪差点夺眶而出。
选锋们依次举碗饮尽,然后纷纷掷碗于地,乒乓之声,连绵不绝。
没有金鼓,没有旗帜,队伍悄无声息地远了。
山下众人目不转睛地眺望着,不过片刻功夫,石堡山西麓的突兀峭壁之上,已倏忽间飞起几条绳桥,竖起几座人梯。
“呜~~~~”
石堡城里,牦牛号角凄厉地响起来,山林里栖息的兀鹰鸦雀,被惊得纷纷飞起,霎时间飞满了苍穹。
石头,劈头盖脸的石头。
一千选锋,已剩了不到三百,身后脚下的绝壁之下,层层叠叠堆满了尸骨和石块。
可不论是还活着的,还是已经死去的,没有一个人回头看过一眼。
高秀岩和张守瑜并肩挤在一块两丈见方突起的巨石上,他们的前面,七八个选锋手举藤牌,抵挡着倾斜而下的石雨。
“秀岩兄,你得下去一趟,”张守瑜用牙和左手一齐用力,包扎着受伤的右臂,嘴里含混不清地说着:“咱们这些弟兄,拼光了怕也不够数啊,这些该死的吐蕃蛮子!”
高秀岩右眼中了块飞石,肿得如鸡蛋一般,他一面用手背擦着脸上的血水,一面高声嚷道:“不成不成,你伤比我重,你下,我接着上!”
张守瑜急了:“老兄,你就成全我罢!我一个番上番下的府兵果毅,难得充这么一回子好汉,值了,死了也值了。”
不待高秀岩答话,他已劈手夺过一面藤牌,手攀山石,抢上了最前列:
“跟着我上,有进无退!”
石头,劈头盖脸的石头,没完没了的石头。
“大夫,让他们先撤罢,不然。。。。。。”
望着俯伏在地、满身血污的高秀岩,向来儒雅镇定的严武,声音也不觉有些哽咽了。
“不!”
两个声音同时吼道。一个是瞪着一只眼的高秀岩,另一个是须发皆张的哥舒翰。
众人都默然了:仗打到这个份儿上,已经顾不得值与不值,甚至顾不得死与不死了,只有上,只有上。
“惟明,曲环,你们两个带四千人跟上,”哥舒翰顿了一顿,“火拔归仁,成如璆,你们带五千人从大路进兵,牵制一下吐蕃守卒,其他人随时轮替救应,不拿下那口井,谁也不许收队!”
浑惟明和别将曲环领了令箭,正待要走,高秀岩一骨碌爬了起来:
“娘的,老子还没死呢,上,一起上!”
石头,劈头盖脸的石头,没完没了的石头。
夕阳无奈地把最后一缕余晖,淡淡地洒在石堡的山巅、山腰、山谷。
那满山遍谷的殷红,是夕阳?还是将士们的血?
哥舒翰勒马阵前,用湿润模糊的双眼,凝望着面前的一群人,一群断臂残肢,焦头烂额的汉子。
跟着浑惟明、高秀岩和曲环退下来的,不过八百多人,四千多条鲜活的性命,永远没入了石堡的黄昏里。
唐军终究还是没能夺下那口井,没能在那座好不容易攻破的石卡后立住脚跟。
但那口井,那口井水苦涩难以下咽,却是石堡城中生死所系的苦水井,却也已被泥土石块,和双方将士的无数尸体,严严实实地填成了一片平地。
张守瑜也长眠在那口井下,高秀岩杀红了剩下的一只眼,也只带回他的一条断臂。每一个活着回来的人都说,张守瑜是第一个冲进石卡,也是第一个扑上井栏的大唐人。
那天从黄昏直到三更,哥舒翰都没有开口说过话,一句都没有。
那天从黄昏直到三更,山下的唐营,和山上的石堡城,哭声此起彼伏,一直就没有停歇。
终于,一切都寂静下来,秋虫的啾啾,又弥漫了天籁。
“火!火!”
一阵惊惶陡地在唐营炸开,夹杂着火焰的噼啪声和刀剑的撞击声。
“吐蕃人偷营!”
郭英乂光着脚,只穿一身单衣,提着腰刀,一头撞进哥舒翰的寝帐:
“大夫且避一避,待我们。。。。。。”
哥舒翰披衣而起,端坐不动:
“混帐!城里的吐蕃兵还能剩多少,慌什么?我就坐在这儿等你们交令!”
郭英乂一跺脚,挺刀冲出帐外。
“大家杀呀,这是最后一仗了!”
远远的,鲁炅的声音。
哥舒翰不觉笑了,他想起那天送别时,颜真卿对他说的话来。
“砰!”
帐角忽然一动,哥舒翰急忙握住刀柄。
却见帐帘嗤地一声撕裂,一个吐蕃兵重重地摔了进来,背后密密麻麻,插了十几支长箭,虽是俯卧在地,但他脸上的愤懑悲怨,却能看得真真切切。
哥舒翰长身而起,缓步踱出帐外。
火灭了,天亮了,一切都结束了。
众将纷纷聚拢来,脸上带着疲惫的笑意,似乎都想和他说些什么。
“火!火!”
石堡城上冲天的火光,映红了黎明的天际,映红了石堡山上的积雪。
熊熊火光中,隐隐传来鼓号声,和吐蕃汉子高亢的歌声。
“是蕃人的挽歌,他们在呼唤苍鹰,把自己的灵魂带回妻儿的身旁。”浑惟明黯然道。
大唐的红旗,终于插上了石堡城头。
“其实也无所谓什么城头了,都烧了,除了废墟,这座城什么也没留下来,唉!”
成如璆抚摩着旗杆,喟然不已。
“高先生,您不写点什么?”火拔归仁似乎兴致不错,手里把玩着不知哪里拣来的一口吐蕃弯刀。
高适摇摇头,叹了口气:
“唉,我,我写不出,写不出啊,但我终究会写的,终究会的。”
山巅的积雪依旧,几只苍鹰,呼啸着掠过头顶。
“惟明,你、你能不能从废墟里把吐蕃城主的尸骨拣出来,我想。。。。。。”
浑惟明凝望着天际:“不必了,吐蕃人不用这些,您看,这翱翔的苍鹰,会把他们的魂魄带回家乡,带上天堂的。”
(十四)
又是秋上了,青海的秋天,总是来得特别早。
赤岭山头的残碑,已薄薄笼上了一层轻霜,更远处,石堡修葺一新的城垣上,大唐的红旗,在蓝天秋风里招展舒卷。
当然,这一切,龙驹岛上的谪卒们是看不真切的,他们所能看见的,除了这弹丸小岛上的田埂麦场,就只有湛蓝湛蓝的青海水,和蓝天碧海间铺天盖地的鸟群了。
秋天,收获的季节,伴着镰刀刷刷和汗水滴答的,惟有那永远流淌在这些光脊梁汉子嘴间的,半真半假的故事和传说罢?
“听说大军攻破石堡城的时候,城里的吐蕃兵不过四百人!”
“是么,可是为了这座城,我们可是。。。。。。不说攻山的兵将,单是转饷屯垦的兵民,就死了好几千人罢?”
“嗨,管这些作甚?反正天子爷高兴了,天子爷一高兴,那些穿袍子的老爷们也就都能高兴了。”
“可不是么,光紫袍就赐了不知多少呢!我听人说,火拔将军封郡王那天,穿着紫袍,骑着高头大马,在大营里跑了一圈又一圈,又是哭,又是笑,三天三夜都没舍得把那袍子脱下来。”
“可是我也听说,哥舒大夫领到紫袍后一直没有穿,也一直没有笑呢。”
“真的么?这样说来,老爷们也不都那么高兴啊!”
“嗤!你这乡巴佬,懂个鸟!他们折腾了两年多,不就为了这身紫袍么?不高兴?不高兴的话,哥舒大夫奉旨进京,何必前呼后拥,搞那样大的排场?别的不说,光他那五百亲兵,每人一骑白骆驼,锦袍绣甲,伞盖鸣钲,一路那个威风啊。。。。。。”
“啪!”
半空中陡然炸开的一记响鞭,把众谪卒的话头硬生生憋了回去,一个个低头弯腰,又忙活着去收拾脚前那几垄秋稼了。
“嘘~~~”
眼角的余光里再见不到那双特大号皮靴,谪卒们的胆子又大起来:
“我的妈呀,可累坏了,这个该死的南蛮子!”
一个年幼的谪卒撇一眼猪圈,舔了舔干裂的嘴唇:
“要是能把那口猪杀了吃肉,该多美啊!开元年里,过年的时候,我们村天天可以吃到血肠。。。。。。”猪圈里,一头头腚墨黑,腰身雪白的肥猪正哼哼着左拱右拱。
“想也别想!”一个老卒冷冷地打断他:“这口猪还是他们浙东府兵番上时带来的猪苗,是沈大人的命根子,你也想,哼!”
几个谪卒不屑地撇撇嘴:“沈大人,呸,不过一个留用的府兵折冲罢了,打石堡的时候他没动过一根指头,现在倒成天在我们这些谪卒身上抖威风,什么玩意儿!”
“小声点,他那把子力气,你不服行么?”
说到力气,众人都不敢再说了,胆大的吐吐舌头,做个鬼脸,胆小的只默默挥动着手里的镰刀。
沈大人沈惟岳的力气是人人叹服的,据说他能手止奔马,力解双牛,这些当然无从考较,但仅凭他手使的那柄七十一斤大铁槌,也足以让营中最壮的壮汉,都对他刮目相看了。
他是土生土长的越人,却生得身高丈二,膀阔十围,虎目虬髯,常常被不熟悉他的营中兵将,误认作万骑营的胡骑。可惜,他只是个番上的府兵折冲而已。
这些日子他不高兴,很不高兴。
本来,在别人看来,他无论如何也没有理由不高兴的。虽然到了大营之后便一直卧病不起,虽然攻石堡的时候他连一箭也没放过,可论功行赏时,他却也得到策勋九转的赏赐,和绯算袋的殊荣,这让许多苦战两年的长从、彍骑军官,都明里暗里、愤愤不已了很久。
可他真的不高兴,同来的府兵火伴们恭喜他,劝慰他,他只是低着头,闷闷地一声不吭。后来,府兵停了,故乡的火伴们都番下了,他这个折冲校尉却留了下来,做了龙驹岛上这些谪卒的头头。大家都说,对于一个府兵军官,这已是非常非常特别的际遇了。
但他还是不高兴。
秋天下午的阳光,暖洋洋地照在他的脊梁上,让他的心里油然升起一丝淡淡的懒意来。
他突然卜愣着脑袋,暴雷般大喝了一声,把不远处打场的几个谪卒吓了个趔趄,忙不迭地蹭远了几步。
他纵身跃起,吐个门户,七十一斤的大铁槌舞得忽忽生风,只片刻功夫,圈中惟见一团劲风裹着一片槌影,却浑不辨他那原本长大壮硕的身形。谪卒们平素里虽对这位吹胡子瞪眼的沈大人啧有烦言,此刻却也忍不住叫起好来。
沈惟岳凝步收势,气不长出,脸色却依旧阴沉沉地挂着,众谪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自然谁也不敢凑过去招惹他。
他一个人呆呆站了好久,长长叹了口气,随手扔下铁槌,跑到自个儿窝棚里取出个大酒葫芦,一边喝,一边蹒跚着向后山走去。
不知过了多久,沈惟岳酒气熏天、四仰八叉地躺在后山一座坟冢上,一面灌着酒,一面不住自言自语地嘟囔着什么。
这座坟是他的同乡张守瑜的:一袭紫袍,裹着条血淋淋的断臂。
“。。。。。。我为什么要病,为什么要那时候病,我。。。。。。”
几只鸟儿在坟冢上空久久盘桓着,却似乎也听不明白他在说些什么,终于扑棱着翅膀,向茫渺的海心飞远了。
“。。。。。。我为什么要病,为什么要那时候病,我。。。。。。”
沈惟岳含含糊糊地嘟囔着,含含糊糊地睡着了。
“啊~~~”
一声凄厉的惨呼,尖刀一般,割裂了沈惟岳的梦境。
是真的听见了什么,还是又梦见了石堡城?
“啊~~妈妈呀~~~”
又一声,屯田的方向。
沈惟岳一激灵,酒登时醒了大半,他腾地跳起,劈手折了条树棍,向发出惨呼的地方拼命冲去。
适才还秋稼满场、人语不断的场上,此刻已是一片凄惨。满地的鲜血,满地的无头谪卒的尸身,无声地诉说着刚刚发生的一切。
猪圈的半截土墙上,伏着个少年谪卒,血肉模糊的躯体,兀自紧一阵慢一阵的抽搐着;不远处,十几个吐蕃兵,正呼啸着,笑谑着,追逐着那头惊惶乱奔的肥猪。乍见沈惟岳现身,不由地都是一愣。
沈惟岳大喝抢上,树棍起处,已打翻了两人。
吐蕃兵嚎叫着一拥而上,沈惟岳舞棍相迎,战不数合,又是一棍,一个吐蕃兵惨呼着横飞出去两丈多远,那树棍竟也喀嚓一声,从中折为两截。
沈惟岳杀得性起,一声怪叫,劈手抓起一个吐蕃兵,如轮般飞舞起来,但听得乒乓哎哟之声不绝于耳,只片刻功夫,十几个吐蕃兵便都倒在了圈中。
他双臂运力,将手中吐蕃兵远远甩了出去,砰地一声,头颅在山石上磕得粉碎,眼见得不能活了。
沈惟岳回身寻来铁槌,舞成一团杀气,狂吼着冲回战团,却见一地伏尸,更无一个活口,再看猪圈土墙上那个谪卒,也早已断气多时。
他狂奔到高处,远远望去,茫茫青海之上,几十艘大牛皮筏子,插着五色旗幡,挂着满帆,满载着虏获和欢歌,乘风疾驶而远,渐渐地望不真切了。
他砰地扔下铁槌,双腿一软,噗通一声跪倒在地。不知何时,他的双眼,已被泪水模糊。
那头头腚墨黑,腰身雪白的大肥猪摇摇晃晃地蹭过来,左拱拱,右拱拱,又摇摇晃晃地走远了。
黄昏了。
赤岭山头的残碑,已薄薄笼上了一层轻霜,更远处,石堡修葺一新的城垣上,大唐的红旗,在蓝天秋风里招展舒卷。
殷紫色的晚霞弥漫了半边海天,仿佛正给石堡山上,那座簇新的城垣,罩上一袭艳丽的紫袍。
(完)
写在《紫袍》之后的话
很多朋友都把《紫袍》当作战争小说来看,其实我的本意并不在此,或者,毋宁说,《紫袍》应该算作一篇不折不扣的反战小说。
书中的双方,围绕着一个并非必争之地的弹丸小城,打了一场旷日持久、劳民伤财的大战,而且,更可悲的是,越到后来,直接参战的双方将士就越感到这场战争的无价值,无意义,却又因为种种原因不能不继续咬牙打下去,对于人类,没有比明知道命运的捉弄,却又不得不忍受这种捉弄,而更可悲、更可怕的事了罢?比这还可悲、可怕的是,这样的悲剧,古往今来,一幕又一幕不断重演着,直到今日,依然如此。
书中的人物,不论是反战的王忠嗣、李光弼,还是主战的哥舒翰,主战却有保留的王思礼、鲁炅等人,甚至作为敌人而且姓名不具的吐蕃城主(史书上记载石堡城中有吐蕃将领铁刃西诺罗,疑非真名),以及在真实历史中后来反叛的高秀岩、出卖主帅的火拔归仁,我都力图把他们写成真正的男子汉,真正的军人和英雄,对于这场战争,他们都尽力了,可悲的地方在于,这些英雄倾尽全力谱写的战争之歌,却是这样一首古怪的无厘头歌曲,这也是我在小说中着力表现的一种思想,即在大时代、大战略的背景下,个人的力量往往是苍白的、渺小的和无奈的。
这部书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没有一个主角,甚至哥舒翰也不是,如果说有,那么,这个主角就是那座石堡城,以及站在石堡城背后的宿命之神罢?
相信更多的朋友会把《紫袍》看作历史小说,其实,就我个人的观点,我写过的历史题材小说中唯一一篇不折不扣的历史小说只有《参合百年》,而其余的作品大抵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历史背景下的故事”,如《春风时节》、《收获之祭》、《月圆》、《血路》等,其特点是小说的主角总是那些卷入大的历史事件的小人物;第二类是“故事新编”,如《舞雩》、《浣纱》和《新绛三部曲》完成的两部,其特点大抵和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类似,即用当代人的观点来讲述历史上的人物和故事;第三类则是“历史的再诠释”,如《鹦鹉之魂》和这篇《紫袍》,其特点是用自己的理解,重新演绎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
我能在非洲这样糟糕的条件下,用这样短的时间内完成这部书,必须感谢朋友们的大力帮助:
最初产生写这个题材的念头时,我和雍容进行了很深入的交流,这对我在写作中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大方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且,正是在她的大力怂恿下,我才终于下决心扔下其它几个计划,开始《紫袍》的创作的。
在创作过程、尤其是前期创作过程中,和能饮一杯无的多次交换意见,给了我很大的助益。必须说明的是,我原本并未计划写如此之长,但最终,《紫袍》成了我在上网之后写的比较长的一篇小说(三万五千多字,仅次于本就计划写成中长篇的《参合百年》和废弃剧本改编成的《侠之小者》),这是能饮一杯无影响的结果。遗憾的是,由于其工作岗位的细微变动,在创作后期,我们已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如前期那样充分的交流,而且这种遗憾在我回国前恐怕很难摆脱,这里,只能先希望她好运、平安、满足,并预祝她情人节,不,圣瓦伦丁节快乐。
特别鸣谢沈惟岳(万世德、天亲仁颜大王、清海惟岳,反正就是他罢),没有他提供的敦煌吐蕃史料文献,我不可能炮制出那两首伪造的吐蕃民歌来,更重要的是,为了满足他在这篇小说里小小亮相的小小要求,而又不至于如金艺兄担心的那样写成闹剧,迫使我绞尽脑汁,思索小说的构架,并最终完成了那陡然转向的最后一章——前面说过,这篇不是真正的历史小说,也没有人物主角,从这一章的安排可以看的最为明显——,写历史题材的小说最容易成为史料的奴隶,我在写《参合百年》时就常常陷入这种苦恼,而《紫袍》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这一束缚,沈兄对此,贡献巨大。
好了,罗里罗嗦写了这许多,打住了,打住了,这篇小说从起笔到结篇,历时不过一个月左右,且都是在工余时间完成的,太快的写作速度必然造成很多硬伤,如第八章中守山口的是鲁炅,而战后自责打了败仗的却变成了成如璆等等,至于文字上的不完善处就更多了,虽然这篇东西大概也不会拿去发表,但自己的文字,还是自己多看看,多改改,才对得起自己罢。
陶短房
甲申丙子 西非贝宁科托努市
前一篇:紫袍 四
后一篇:太平天国早期官名由来考